我想談談歌唱活動中教師如何抓住導入環(huán)節(jié)向幼兒發(fā)起互動,調動幼兒學習歌曲的興趣。
1.言語互動。(1)故事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把歌詞編成幼兒愛聽的小故事,作為新授歌曲的導語,用生動的語言向他們講解。(2)猜謎導入。
如歌曲《大雨小雨》,教師用一個傳統(tǒng)的謎語:“千條線,萬條線?!?/p>
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此,認真傾聽歌曲。2.范唱感染。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和情感,他們或高亢、或低沉、或歡快、或抒情,如何讓幼兒感知這一切呢?這時就需要教師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風格特點進行有感情的范唱,激發(fā)幼兒的歌唱欲望。3.動畫播放。
教師可結合歌曲的特性制作PPT,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只有把幼兒的興趣調動上來,才可以引起有效互動。
(一)教師優(yōu)美的范唱,激發(fā)幼兒學唱歌曲的欲望
在歌唱活動中,傳遞歌曲信息的第一使者是教師,讓幼兒從整體上認識歌曲的也是教師。幼兒的歌唱,只是感性上的試唱,不理解詞的內涵、曲的優(yōu)美,人云亦云,呀呀學語。每首歌曲都有各自所要表達的不同內容和情感,他們或高亢、或低沉、或抒情。因此,教師要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風格特點進行有感情的范唱,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讓他們從聽覺上保持對音樂的熱情,從而激發(fā)幼兒的音樂情緒,這是把音樂的美傳遞給他們的先決條件。
如,在歌曲《小烏鴉愛媽媽》中,通過豐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讓孩子體會媽媽生病了,小烏鴉不貪玩,捉蟲兒飛回家,一口一口喂媽媽的感人畫面,這樣,使孩子對歌曲的藝術形象有了一個較完整的了解,從而激發(fā)了幼兒學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二)情景表現(xiàn),給幼兒直觀的感受
圖譜教學法是幼兒園歌唱活動的幾種教學方式,以看圖譜上形象圖案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覺器官,能使教學有難變易,活動開展的生動、活潑,激發(fā)幼兒的音樂情緒,從而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小班歌唱活動《蘋果歌》中,教師在活動的開頭出示事先準備好的立體蘋果樹,并結合歌詞做摘蘋果的動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從視覺上吸引幼兒,再從聽覺上刺激幼兒,讓幼兒身臨在摘蘋果、吃蘋果的情景中,激發(fā)了幼兒地學習情緒,為幼兒更好的掌握歌詞、理解歌曲打下了基礎。
歌唱教學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占主要地位。
多年以來,幼兒園集體歌唱教學的方法就是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片面重視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幼兒的所感所想,幼兒只是被動機械地唱歌?!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藝術活動的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豐富審美經驗,體驗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
那么,如何在歌唱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呢?我們作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鼓勵幼兒創(chuàng)編歌詞,即興演唱 在歌唱活動中,我們嘗試讓孩子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并能根據原調唱出。對于不同水平的幼兒要求也不同。
在小班的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中,我們只要求幼兒用少數(shù)的替換詞來取代原歌詞中的相應詞匯,以減輕幼兒語言表達的負擔。 如歌曲《大貓小貓》活動中,我們運用了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創(chuàng)編活動。
1、幼兒在認識貓的前提下,先學會唱新歌并嘗試用不同的力度演唱關于大貓小貓的歌詞。2、學習用其它不同的動物形象創(chuàng)編歌詞,如大狗小狗。
3、學習用兩種大小不同的動物形象創(chuàng)編歌詞,如老虎、老鼠等。 在活動中,我們多采用一人想出相應的詞句,則集體一起唱出的方法,以減輕幼兒情緒方面的負擔。
在中班的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中,為了確保在進行音樂活動時能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氣氛和音樂審美氣氛,我們有時會在語言、科學等相關教育過程中,順帶進行一些必要的知識經驗和語言組織技能方面的準備。 如歌曲《我有小手》、《走路》、《理發(fā)店》等等,我們事先讓幼兒認識手,知道手的用途;了解動物怎樣走;認識理發(fā)店等,讓幼兒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然后再進行歌曲的創(chuàng)編。
如《我有小手》中,教師問:“我們的手除了可以拍,還可以做什么事呢?”小朋友們馬上就說:“我有小手我敲敲敲;我有小手我搓搓搓;我有小手我彈彈彈”等。 幼兒不僅能把編的動詞講出來、唱出來,而且還可以一邊默唱一邊做相應的動作。
在大班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中,要求又要比中班稍難。如《胡說歌》,教師在引導幼兒動腦筋編一些違反正常生活現(xiàn)象的滑稽事件的唱詞時,幼兒想出了很多很多。
如“你把襪子穿在鼻子上嗎”;“你把襪子穿在小手上嗎”等等。 除此之外,教師還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襯詞來代替一、二、五句末的拍手動作。
幼兒想出了“嘰嘰”、“噓噓”、“喵喵”等多種象聲詞。教師還啟發(fā)幼兒想出各種滑稽有趣的動作來替代有聲的襯詞。
如在一、二、五句末拉兩下耳朵、眨兩次眼睛、摸兩次鼻子等等。 通過讓幼兒增編、改編歌詞,幼兒體驗到了自主探索和創(chuàng)造性參與的快樂,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能力。
二、鼓勵幼兒創(chuàng)編伴隨歌曲的身體動作 讓幼兒為歌曲創(chuàng)編動作,一方面可以激發(fā)他們歌唱的興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聽》這首歌,幼兒唱了幾遍后興趣就不大了。
教師就對幼兒說:“你不僅可以用嘴巴唱,還可以用你的身體來唱。”幼兒的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
有的幼兒邊唱邊高舉雙手左右擺動,有的幼兒邊唱邊旋轉身體,就好象風兒真的吹來似的。如歌曲《小海軍》,它是幼兒十分喜愛的一首歌,特別是一些男孩子,很快就學會演唱了。
當唱到“敵人膽敢來侵犯”時,他們一手叉腰,一手握起了小拳頭,一幅憤怒的表情。當唱到“打得他呀海底沉”時,整只手有力地指向地面,就象真的把敵人的船只打到了海底。
在創(chuàng)編活動中,我們不規(guī)定幼兒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來做,重要的是讓幼兒自主地去感受,去表現(xiàn),學習過程的體驗。當孩子們富有個性的理解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方式被教師肯定時,你們體驗到了被尊重的感覺,滿足了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
這種正面的情緒會激勵幼兒更加熱愛音樂。 三、與幼兒共同探討演唱的多種形式 有的歌曲中,兩段歌詞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小樹葉》、《小熊過橋》等。
在《小熊過橋》中,我們一邊讓幼兒傾聽音樂一邊出示相關圖片,讓他們有豐富的體驗。幼兒感受到了第一段小熊在搖晃的竹橋上行走時緊張害怕的心情及第二段小熊經過媽媽的鼓勵勇敢地過了橋后快樂的心情。
幼兒在唱這首歌曲時,都能較自然地把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 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在歌唱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是行之有效的。
它培養(yǎng)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激發(fā)了幼兒的音樂靈感,讓幼兒在愉快的情緒和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下保持探索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的熱情,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幼兒常用教學方法
1、啟發(fā)探索法
啟發(fā)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兒已掌握的數(shù)學知識和經驗,啟發(fā)其去探索并獲得新的知識,這是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幼兒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啟發(fā)探索法的運用過程中必須注意:(1)啟發(fā)探索法要貫穿整個數(shù)學教學過程,以及教師指導下幼兒進行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過程;(2)啟發(fā)探索法應與操作法結合進行;(3)教師的提問要能起到引導幼兒思路、引導探索方向的作用;(4)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鼓勵幼兒獨立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5)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予以開導、鼓勵,并給予幫助。
2、游戲法
游戲法的目的是通過游戲引發(fā)幼兒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游戲是幼兒學習數(shù)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幼兒獲得數(shù)學知識和思維發(fā)展的有效手段。主要的游戲方法有:(1)有情節(jié)的游戲,如看電影按票號坐座位;(2)運用感官進行的游戲,如聽鼓聲說數(shù);(3)口頭游戲,如數(shù)數(shù)歌;(4)競賽游戲,如倒數(shù)比賽等。
3、歸納演繹法
歸納法是借助已掌握的知識,概括出簡單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以獲得新的數(shù)學知識的方法。演繹法是運用帶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的數(shù)學知識的方法。通過這兩種方法幼兒可以獲得初步的推理能力,并能運用之來學習新的數(shù)學知識。如幼兒在認識了三角形之后,知道凡是有三角三邊的圖形都是三角形;在學過1、2,3,4,5的排列規(guī)律后可以推理出6-10的排列形式。
其他方法(欣賞法、觀察法、談話法、歸納法、演繹法、情景法)
4、比較法
比較法的目的是通過兩組或兩組以上物體的比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處。按照比較的形式來分,可分為對應比較(如重疊等)和非對應比較(如單雙排的不對應等)。比較法的運用過程中必須注意:(1)比較過程中要引導幼兒進行認真觀察比較;(2)教師要以啟發(fā)性的提問(問題要圍繞重點要求進行),指導幼兒進行比較;(3)觀察的過程中要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努力發(fā)現(xiàn),并學會總結和歸納。
5、操作法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通過借助于事物在頭腦中的形象來思維。單純地向幼兒傳授講解,既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又不利于發(fā)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如何優(yōu)化數(shù)學教育活動,促進幼兒更有效主動地學習、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呢?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shù)學的基本方法。由于幼兒時期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所以一些新穎的、有情節(jié)的、變化的、讓他們動手的活動,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幼兒通過操作活動,通過操作具體的材料(這種材料多數(shù)是幼兒身邊常見的自然物品、玩具等),并且每個幼兒都有足夠的材料,使他們都有操作的機會,獨立進行學習活動,這種活動能夠充分地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操作法的運用過程中必須注意:(1)為幼兒操作活動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2)在幼兒動手操作之前要對幼兒講清楚操作的目的和具體操作方法;(3)給幼兒充分的時間操作、觀察、思考和探索;(4)操作過程中要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并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思索;(5)進行結果討論,幫助幼兒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整理歸納,明確概念,向內部思維活動轉化。
6、講解演示法
講解演示法目的是通過教師展現(xiàn)直觀教具并結合口頭講解把抽象的數(shù)、量、形等知識呈現(xiàn)出來。講解演示法運用過程中要注意:(1)演示的教具要直觀,易于幼兒理解接受;(2)教師講解語言要簡練,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