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的空間分布種群的空間關系,可以分為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方面。
靜態(tài)的研究包括種群的分布型或格局。動態(tài)的研究包括種群個體或集群在空間位置上的變動或運動狀況。
種群中的個體在生活空間的相對位置或分布格局,稱內分布型()。內分布型通常分為三類:(1)均勻型(uniform)成的主要原因是種群內個體間的競爭,種群內各個體在空間的分布呈等距離,株行距一定的人工栽培植物屬均勻型。
(2)隨機型(random),指種群內個體在空間分布是隨機的,即每個個體的分布概率相等。這種分布型比較少見,只有在生境條件對于很多種的作用都差不多,或某一主導因子呈隨機分布時才能形成。
如某些植物在最初入侵某地時,常呈隨機分布,面粉中的黃粉蟲也是隨機分布。(3)集群型(clumped)種群內個體在空間分布極不均勻,呈塊狀或呈斑點狀,成簇、成群密度分布。
各群的大小,群間距離以及群內個體的密度都不相等的,是一種最廣泛分布格局。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準研究切入點、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具體是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準研究切入點。1、確定研究目標。
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
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tǒng)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
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準選擇研究方法。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準,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準,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以課題研究的延續(xù)性為標準,按延續(xù)方向確定方法。
以研究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yōu)槟芡ㄟ^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準。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準: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⑴提煉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⑷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量與變量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
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課題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guī)律的主題。
3、實驗性課題設計。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量關系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活動。
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于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征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于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量明確區(qū)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guī)定操作定義。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
擴展資料:實施課題研究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采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采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2、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
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guī)定調查規(guī)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課題研究程序。
種群密度調查方法以及具體操作如下:
1、樣方法
其原理是: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值。
2、標志重捕法
其原理是: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范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后再放回原環(huán)境,經過一段時間后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占總個體數的比例,來估計種群密度。
即若將該地段種群個體總數記為N,其中標志數(重捕前放回的標志個體數)為M,重新捕獲的個體數為n,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為m,則有N:M=n:m。
3、去除取樣法
在一個封閉的種群里,隨著連續(xù)的捕捉,種群數量逐漸減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獲取的個體數逐漸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積數就逐漸增大。當單位努力的捕捉數等于零時,捕獲累積數就是種群數量的估計值。
4、直接計數法
通過顯微鏡利用血球計數板進行較大單細胞微生物計數的操作方法,稱為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這是一種常用的徽生物計數方法,此種方法簡便、快速、直觀。顯微鏡直接計數法是將少量待測樣品的懸浮液置于一種特別的具有確定面積和容積的載玻片上(血球計數板),在顯微鏡下直接計數,然后推算出含菌數的方法。
血球計數板是常用的計菌器之一,有兩種規(guī)格:一種規(guī)格是 2mm x 2mm x 0.1mm方格,另一種規(guī)格是1mm x 1mm x 0.1mm方格。
擴展資料:
標記重組法的注意事項:
1、選擇的區(qū)域必須隨機,不能有太多的主觀選擇;
2、對生物的標記不能對其正常生命活動及其行為產生任何干擾;
3、標記不會在短時間內損壞,也不會對此生物再次被捕捉產生任何影響;
4、重捕的空間與方法必須同上次一樣;
5、標記個體與自然個體的混合所需時間需要正確估計;
6、對生物的標記不能對它的捕食者有吸引性。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種群調查
生物群落的動態(tài)
生物群落同其他自然現象一樣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生物群落作為一個由多種有機體構成的生命系統(tǒng),既有季相變化和年變化,又有群落的演替和演化等。其中,以群落的季節(jié)性變化和演替比較重要。 在氣候季節(jié)變化明顯的地區(qū),植物在不同季節(jié)通過發(fā)芽、展葉、開花、結果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階段,使整個群落在各季表現出不同的外貌,叫做群落的季相。不同氣候帶群落季相表現很不一致,在終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變化很不明顯;溫帶地區(qū)四季分明,變化最為突出。 群落的季節(jié)性變化除季相更替外,群落的生產力、植物的營養(yǎng)成分和群落的內部環(huán)境也都相應地發(fā)生周期性變化。
由于氣候變遷、洪水、野火、山崩、動物的活動和植物繁殖體的遷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動改變了內部環(huán)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類活動的結果,可使群落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在一定地段上一個群落被性質不同的另一個群落所替代的現象叫做演替。例如,在某一林區(qū),一片土地上的樹木被砍伐后辟為農田,種植作物;以后這塊農田被廢棄,在無外來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就發(fā)育出一系列植物,并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現的是一年生雜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雜類草與禾草組成的群落;再后是灌木群落和喬木的出現,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現象基本結束。在這里,原來的森林群落被農業(yè)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發(fā)生原因而論是一種人為演替。此后,在撩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繼出現,主要是由于植物之間和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過程。
群落的演替按發(fā)生的基質狀況可分為兩類。發(fā)生于以前沒有植被覆蓋過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原生演替。原來有過植被覆蓋,以后由于某種原因原有植被消滅了,這樣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還保留著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發(fā)生在這種裸地上的演替稱做次生演替。上述出現于撩荒地上的演替即屬此類。原生演替如果是發(fā)生在森林氣候環(huán)境下,其演替系列可概括為:裸巖-地衣群落-苔蘚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喬木群落。如果發(fā)生在淡水湖泊里,演替系列為:開敞水體-沉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濕生植物群落-陸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圖10-5)。從圖中可以看出,與植物群落發(fā)生演替的同時,棲居于其中的動物種群也發(fā)生更替,每一階段的動物群都與一定的植物群落類型相聯系。
群落演替還因其發(fā)展方向不同分為順行演替與逆行演替。當發(fā)生于裸露地面或撩蕪地面的群落經過一系列發(fā)展變化,總趨勢朝向逐漸符合于當地主要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如氣候和土壤)的演替過程,叫做順行演替。順行演替的結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現為生物種類由少到多,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不穩(wěn)定變得比較穩(wěn)定。最后會發(fā)展成為與當地環(huán)境條件協(xié)調一致的、結構穩(wěn)定的頂極群落,整個群落的物質與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保持相對平衡。
群落由于受到干擾破壞而驅使演替過程倒退,即逆行演替。強度放牧下的草原,因適口性強的牧草逐漸減少或消失,品質低劣或有毒和有刺的植物得以繁生蔓延,草群總蓋度下降,甚至出現裸露地面。草原發(fā)生的這種退化現象即是逆行演替。河流中上游地區(qū)的森林或其他類型的植被被過度砍伐,如遇大雨、河水暴漲造成危害,是植被逆行演替帶來的惡果。 群落演替的速度隨具體條件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在演替系列的早期階段比較迅速,群落穩(wěn)定性差;后期演替速度逐漸變慢;最后階段的群落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快些。 研究群落的演替對于認識它們的性質,預測未來發(fā)展的趨向,以及合理利用、改造和保護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種群動態(tài)類型分為兩類,一類稱為K-選擇,它們的種群密度比較穩(wěn)定,經常處于環(huán)境容納量(K值)周圍;另一類稱為γ-選擇,它們的種群密度多變,不穩(wěn)定,很少達到K值。
自然選擇按其與密度變化的關系,可分為非密度制約性自然選擇(density-independent natural selection)和密度制約性自然選擇(density-dependent natural selection)兩類。
所謂密度制約性自然選擇就是在種群密度增高時,自然選擇壓力增加(或降低),而密度降低時,自然選擇壓力降低(或增加)。MacArthur(1962)指出:密度制約性自然選擇常被稱為k-選擇,而非密度制約性自然選擇常被稱為r-選擇。
從以上分析可見,生物適應環(huán)境會朝著兩種不同的進化方向-r選擇和k選擇發(fā)展。這種選擇的結果,使一部分特征與r-選擇結合,使另一部分特征為r-選擇結合,從而形成兩種不同的生活史策略類型,即r-對策和k-對策。在r-對策和k-對策之間,還存在著各種過渡類型,形成了一個r-k連續(xù)對策系統(tǒng)。
r-對策和k-對策生物的特征
r-選擇--
多變,難以預測和不確定;常是災難性的,無一定規(guī)律性,非密度制約的;屬迪維(Deevey)劃分C型的,幼體存活率很低,時間上變動大,不穩(wěn)定,通常低于環(huán)境容納K值,群落不飽和,生態(tài)上真空,每年有再移植變動性大,通常不緊張
快速發(fā)育
高 值
提早生育
體型小
單次生殖
短,通常少于1年
高生育力的
對比,k-選擇--
穩(wěn)定,可預測,較確定;比較具有規(guī)律性,密度制約的;屬A.B型的,幼體存活率高;時間上穩(wěn)定,種群平衡,密度在K值臨近;群落處于飽和狀態(tài),沒有移植必要性,經常保持堅張
緩慢發(fā)育
高競爭力
生殖開始遲
體型大
多次生殖
長,通常大于1年
高存活率的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