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冬吃餃子是民俗傳統(tǒng),意思就是過冬的時候吃餃子的字面意思而已。吃餃子流行于北方地區(qū),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初一吃素餡的。新年餃子要皮薄、餡多,捏得嚴實,不能煮爛,葷餃子要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也有兩種肉拌在一起的鴛鴦餃子,以及百味雜陳的“餃子宴”。素餃子多用各種新鮮蔬菜。餃子的形態(tài)甚多,有冠頂餃、蝴蝶餃、金魚餃、花邊餃,也有推捏、疊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餃,以及擠捏的木魚餃。
有些地區(qū)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fā)菜,象征團圓發(fā)財。
一、吃餃子為了紀念神醫(yī)扁鵲。
相傳,出生于戰(zhàn)國初年的扁鵲,一生立志懸壺濟世,游歷四方,治病救人。
有一年的冬天,扁鵲來到北方的農村,注意到了許多人的耳朵都被凍壞了。
于是,他在山中采集草藥,熬成湯汁讓人們服用,以御寒生熱,并以面片包食藥渣。
這個方法很有效果,扁鵲的良方,很快便治好了嚴寒中,人們被凍壞的耳朵。
此后,人們便會在寒冬到來之際,用面粉制成耳朵形的食物吃,并為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餃子“。
”吃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人們效仿扁鵲醫(yī)病時的良方,吃完餃子后,還不忘再喝一喝餃子湯。
二、吃餃子為了紀念張仲景。
也有說法稱,民間吃餃子,與另一位神醫(yī)張仲景也有關。東漢時期,張仲景醫(yī)術高明,被譽為”妙手回春“的神醫(yī)。
張仲景晚年在湖南長沙做官告老還鄉(xiāng),途中經(jīng)過南陽白河岸邊,看到當?shù)氐睦习傩彰纥S肌瘦,耳朵都被凍壞了。
張仲景醫(yī)者仁心,可憐這些受苦的窮人 ,在冬至節(jié)安排弟子架起了一口大鍋,給窮人舍藥熬藥,治療凍傷。這個藥的名字叫”祛寒嬌耳湯“,里面放有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藥熬好后,張仲景還讓人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凍傷的鄉(xiāng)親們吃。
吃過嬌耳,喝了祛寒湯,這些老百姓們頓時覺得全身發(fā)暖,兩耳發(fā)熱,凍傷漸漸都痊愈了。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張仲景,就根據(jù)嬌耳的形狀和諧音,改名成餃子,在冬至這天吃餃子御寒。
在古代,古人對冬至這個節(jié)氣是和過年一樣重視的,除了吃餃子,還有很多有趣的傳統(tǒng)活動。
其中,有一樣習俗就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畫畫,直至畫成“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古人抵抗寒冬,期待春天的一種風雅的娛樂活動,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貴族皇室都很熱衷。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人將“梅、蘭、竹、菊”稱為歲寒四君子,并將梅花排在了四君子之首。
古人還認為梅花有“稀、老、瘦、含”為四貴;一代大文豪蘇東坡更是以“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開天下春”來贊賞梅花。
古人的“九九消寒圖”,就是畫一枝有81個花瓣的梅花。
“從冬至日開始,每天為一瓣梅花涂色,涂完顏色,讓人難耐的寒冬也就過去了”。
寒冬臘月,萬物蕭條,古人沒有好的取暖設備,冰天雪地比現(xiàn)代人更加難耐,所以古人對春天渴望也更急切。
而畫九九消寒圖除了風雅之外,更是對惡劣環(huán)境的一種心理抵抗形式。
這個高雅又別致的習俗,源于何時、何人呢?
查閱資料,“源易緣”發(fā)現(xiàn),九九消寒圖最初出現(xiàn)始于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
當時文天祥被流放邊地,后又押解到北京,身為南方人的文天祥在北方冰天雪地中,畫下81個格子,每天涂抹一格,期待熬過寒冷的冬天,能夠重獲自由。
但為了堅守民族大義,他毅然拒絕了元朝大汗忽必烈高官厚祿的誘惑,慷慨就義。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防止凍掉耳朵,據(jù)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就會被凍掉,其實是沒有根據(jù)的,還有的地方是不吃餃子的,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一個風俗習慣的,就像里說新婚兒媳婦前三年冬至必須要在婆家過,不然的話會死公公,這有什么根據(jù)呢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8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