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wèi)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招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
《留別金陵諸公》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海水昔飛動,三龍紛戰(zhàn)爭。鐘山危波瀾,傾側(cè)駭奔鯨。
黃旗一掃蕩,割壤開吳京。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
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群英。地扇鄒魯學(xué),詩騰顏謝名。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尋廬峰頂,先繞漢水行。
香爐紫煙滅,瀑布落太清。若攀星辰去,揮手緬含情。
《促漏》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隱
促漏遙鐘動靜聞,報章重疊杳難分。舞鸞鏡匣收殘黛,
睡鴨香爐換夕熏。歸去定知還向月,夢來何處更為云。
南塘漸暖蒲堪結(jié),兩兩鴛鴦護(hù)水紋。
形容火爐的詩詞:
1、《問劉十九》
唐代 白居易
原文: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譯文:
新釀的米酒,色綠香濃;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天快黑了,大雪將要來。能否共飲一杯?朋友!
2、《更漏子·玉爐香》
唐代 溫庭筠
原文: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譯文:
玉爐散發(fā)著爐香煙,紅色的蠟燭滴著燭淚,搖曳的光影映照出華麗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顏色已褪,鬢發(fā)也已零亂,漫漫長夜無法安眠,只覺枕被一片寒涼。
窗外的梧桐樹,正淋著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內(nèi)的她正為別離傷心。一滴一滴的雨點,正凄厲地敲打著一葉一葉的梧桐,滴落在無人的石階上,一直到天明。
3、《虞美人·殘燈風(fēng)滅爐煙冷》
清代 納蘭性德
原文:
殘燈風(fēng)滅爐煙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為問世間醒眼是何人。
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閑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
譯文:
燈殘風(fēng)滅,香爐之煙也已經(jīng)變冷,相伴的只有自己孤單的身影。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問世間醒眼的是什么人。
相聚難離別易,唯又離別之時的酒宴,喝完之后獨自搔頭。閑愁總是交付喝醉來入眠,只害怕醒來時候自己依然在酒器面前。
4、《菩薩蠻·玉爐冰簟鴛鴦錦》
唐代 牛嶠
原文:
玉爐冰簟鴛鴦錦,粉融香汗流山枕。簾外轆轤聲,斂眉含笑驚。
柳陰輕漠漠,低鬢蟬釵落。須作一生拼,盡君今日歡。
譯文:
華貴的香爐旁,清涼的竹席上,鴛鴦錦被下蓋著一對情侶,像并枝的連理同眠共枕,脂粉和著香汗在枕上流淌。窗外響起轆轤的聲音,驚醒了溫柔鄉(xiāng)里的春夢一場,微整的眉間有幾分驚怨,含笑的相視里羞見晨光。
濃濃的柳蔭里,淡淡的晨霧迷迷茫茫,殘亂的縷縷鬢發(fā),好似青云飛掠過臉龐。蟬釵已簪不住飛亂的流云,三三兩兩地散落在枕上。她定是拼了一生的激情,才搏得郎君一宵歡暢。
5、《翻香令·金爐猶暖麝煤殘》
宋代 蘇軾
原文:
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重聞處,余熏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
背人偷蓋小蓬山。更將沈水暗同然。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
譯文:
香爐還是暖的,爐中的香燒的所剩不多了。愛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寶釵把那點殘余未盡的香翻動,使它全部燃燒完畢。再嗅那里,余留的香還存在。
趁著別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進(jìn)香爐中,和燃燒著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燒,再偷偷地把香爐的蓋子蓋上,想讓香氣飄的更久一些。這么做因為兩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沒有燒完就會熄滅。
1、《香爐》年代: 宋 作者: 梅堯臣鐵鑄小香爐,壁環(huán)平口鋪。
麝焚葵葉大,獸嚙竹根趺。凈幾群書外,閑堂一物無。
中間任灰燼,終與蕙蘭俱。2、《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詩》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約范金誠可則,摛思必良工。
凝芳自朱燎,先鑄首山銅。瓌姿信巖,奇態(tài)實玲瓏。
峯嶝互相拒,巖岫杳無窮。赤松游其上,斂足御輕鴻。
蛟螭盤其下,驤首盼層穹。嶺側(cè)多奇樹,或孤或復(fù)叢。
巖間有佚女,垂袂似含風(fēng)。翚飛若未已,虎視郁余雄。
登山起重障,左右引絲桐。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
如彼崇朝氣,觸石繞華嵩。3、《分題得古香爐》年代: 宋 作者: 李廌質(zhì)為浮休棄,形惟好古宜。
埏陶異甓礫,香火近神只。冷暖非恒德,興衰彼一時。
舍茲何所適,爾意勿遲遲。4、《古鼎作香爐》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云雷縈帶古文章,子子孫孫永奉常。
辛苦勒銘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燒香。5、《送竹香爐》年代: 宋 作者: 蘇軾枯槁形骸惟見耳,凋殘鬢發(fā)只留須。
平生大節(jié)堪為底,今日灰心始見渠。
紅泥小火爐的古詩是唐代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問劉十九》
原文: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譯文:
釀好了淡綠的米酒,燒旺了小小的火爐。天色將晚雪意漸濃,能否一顧寒舍共飲一杯暖酒?
擴展資料:
《問劉十九》創(chuàng)作背景:
《問劉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天晚欲雪,思念舊人”時所作。劉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時的朋友,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說他是嵩陽處士。也有人認(rèn)為此詩作于元和十二年,但詩人時任江州司馬,不可能邀約洛陽故舊對飲。
《問劉十九》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人。貞元進(jìn)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
后因上表請求嚴(yán)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
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問劉十九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5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