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別 作者: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賞析:詩的前兩句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
“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深春?!皸盍笔撬蛣e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
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
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xiàn),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詩的后兩句抒情,通過側(cè)面描寫別人送別而攀折楊柳,反映送別的人多。
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
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別的深情。
縱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2、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賞析: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xiàn)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gòu)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東西。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fā)揮了詩的長處。
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xiàn)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jù)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gòu)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yōu)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3、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 作者: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賞析:上片用倒敘,先寫夢醒再寫夢中。起首說五更夢回,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
簾外,是潺潺不斷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殘春;這種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皦衾铩眱删?,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里好像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故國華美的宮殿里,貪戀著片刻的歡娛,可是夢醒以后,卻加倍地感到痛苦。
過片三句自為呼應,“流水”兩句,嘆息春歸何處,“天上人間”,是說相隔遙遠,不知其處。這是指春,也兼指人。
詞人長嘆水流花落,春去人逝,這不僅是本詞的結(jié)束,亦暗示詞人一生的即將結(jié)束。這首詞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間,抒發(fā)了由天子降為臣虜后難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對南唐故國故都的深切眷念。
全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shù)形象。4、問劉十九 作者: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賞析:這是一首五言絕句,作為篇幅和字數(shù)最少的一種詩體,如何以少納多,是最值得作者和讀者考量的問題。此詩堪稱典范,全詩簡練含蓄,輕松灑脫,而其間脈絡十分清晰。
從層次上看,首句先出酒,二句再示溫酒之具,三句又說寒天飲酒最好,末句問對方能否來共飲,而且又點破詩題中的“問”字。從關(guān)系上看,首末句相呼應,二三句相承遞。
詩句之間,意脈相通,一氣貫之。詩作從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側(cè)面落筆,以如敘家常的語氣,樸素親切的語言,富于生活氣息的情趣,不加雕琢地寫出了朋友間懇誠親密的關(guān)系。
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充滿了生活的情調(diào),淺近的語言寫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摯的友誼。5、望洞庭 作者: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賞析: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君山。全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xiàn)于紙上,顯示出驚人的藝術(shù)功力。
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tài),這是十分難得的。
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1、《自薊北歸》唐代:高適 驅(qū)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譯文:策馬馳奔在薊門之北,北風呼嘯邊地馬鳴聲哀。
遠望山口只是蒼茫一片,走出峽谷才見胡天豁然開。五將已經(jīng)深入敵境,前軍只有一半返回。
還有誰憐惜我這個失意之人,只好彈著長劍獨自歸來。賞析:全詩極富塞外特色,真實感人,不論是對胡地景色的觀察,還是對歷史事件的記述都深深打上詩人塞外生活的烙印。
先寫南行出發(fā)時悲寂的的景象,繼而刻畫塞外獨特的風光,有近有遠,形象生動;隨后曠遠的景象又觸發(fā)了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思索,當收回眼光回到現(xiàn)實中時,詩人更感悲憤莫名,感慨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全詩言辭悲壯、蒼涼,將詩人自身哀傷的感情渲染的無以復加。
2、《詠菊》清代:曹雪芹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譯文:難以抑制的詩興從早到晚把我糾纏,只好圍繞著籬笆散步或倚在石頭上獨自低吟。
筆端蘊涵著智慧對著秋菊臨摹,口齒中含著對秋菊的芳香對著月亮吟詠。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只語理解自己內(nèi)心的情愫呢?自從陶潛寫了詠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稱道。
賞析:這首詩出現(xiàn)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里。這是《海棠詩社》的第二次活動,也是賈府表面上處于最鼎盛的時期。
此次活動由史湘云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在這次吟詩比賽中,“蘅蕪君”薛寶釵選了《憶菊》、《畫菊》之后,“怡紅公子”賈寶玉選了《訪菊》和《種菊》兩道詩題。
、3、《溪興》唐代:杜荀鶴 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斟時。醉來睡著無人喚,流到前溪也不知。
譯文:在一條僻靜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 ,船上有一位垂釣者。風雨迷茫,他卷起釣絲, 走進篷底 ,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對著風雨自斟自飲。
飲到爛醉,倒下而睡;小舟一任風推浪涌,待他醒來時,才發(fā)覺船兒已從后溪飄流到前溪了。賞析:這首詩是描寫溪上人閑適的心情和隱逸之樂。
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釣,飲酒,醉眠,戲風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隨遇而安。他以此為樂,獨樂其樂。
這似乎就是詩中所要表現(xiàn)的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興味。但從節(jié)奏上看這首詩節(jié)奏舒緩,說明詩人的意識流程是緩慢的,甚至是板滯的,這種意識流程,恐怕只有在心情郁悶之時才最為明顯。
4、《出郊》明代:楊慎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譯文:山坡上一級一級的畦田像樓梯,平原上整整齊齊的畦田像棋盤。白鷺忽然飛到水稻田上來,在一片綠色的秧苗上點上了白點。
賞析:這首小詩寫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勾畫了南方山鄉(xiāng)春天田野的秀麗景色,詩中有畫,靜中有動,全詩用極其淺顯而流暢的語言,捕捉了西南山鄉(xiāng)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致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
偶爾有白鷺飛來止息,點破如針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5、《憫農(nóng)二首》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nóng)民被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nóng)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nóng)民的血汗?賞析: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描述,細致寫烈日下農(nóng)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詩的前后聯(lián)系很緊,順理成章。
沒有前面兩句的描述,后面兩句議論就顯得空泛,沒有根基,沒有力量。反之,沒有后面的議論,前面的描述也就還停留在表面,意義也就沒有這樣深刻了。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
黃云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余光。夜幕降臨以后,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
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
這兩句所展現(xiàn)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扒Ю铩?,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
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說“黃云”,亦極典型。
那是陰云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并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jīng)過了苦心醞釀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
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diào),以及詩人的氣質(zhì)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zhí)手依戀之態(tài),我們是可以想見的。
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凄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
據(jù)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嘆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
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shù)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
黃云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余光。夜幕降臨以后,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
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
這兩句所展現(xiàn)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扒Ю铩?,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
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說“黃云”,亦極典型。
那是陰云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并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jīng)過了苦心醞釀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
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diào),以及詩人的氣質(zhì)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zhí)手依戀之態(tài),我們是可以想見的。
所以,首二句盡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凄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開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
據(jù)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玨曾寫詩詠嘆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玨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
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shù)珍品。 《別董大》(其一)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
黃云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余光。夜幕降臨以后,又刮起了北風,大風呼嘯。
伴隨著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
這兩句所展現(xiàn)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
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說“黃云”,亦極典型。
那是陰云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著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并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jīng)過了苦心醞釀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詩歌語言。
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著送別的情調(diào),以及詩人的氣質(zhì)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fā)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zhí)手依戀之態(tài)。
李商隱《無題二首》(之一)賞析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②。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③。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④。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zhuǎn)蓬⑤。 【注解】: 1、畫樓、桂堂:都是比喻富貴人家的屋舍。
2、靈犀:舊說犀牛有神異,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 3、送鉤:也稱藏鉤。
古代臘日的一種游戲,分二曹以較勝負。把鉤互相傳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組。 5、射覆:在覆器下放著東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實指,只是借喻宴會時的熱鬧。 6、鼓:指更鼓。
7、應官:猶上班。 8、蘭臺:即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
李商隱曾任秘書省正字。這句從字面看,是參加宴會后,隨即騎馬到蘭臺,類似蓬草之飛轉(zhuǎn),實則也隱含自傷飄零意。
【韻譯】: 昨夜星光燦爛,夜半?yún)s有習習涼風; 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 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 內(nèi)心卻象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 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 可嘆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卯; 策馬趕到蘭臺,象隨風飄轉(zhuǎn)的蓬蒿。
① 詩當作于唐文宗開成四年(839),詩人時在京城任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方階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詩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淪下僚。
原題共兩首,另一首是七絕,其中有“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nèi)花”之句,可知詩人懷想 的當是席間的一位貴家女子。清代查為仁以為是指“王茂元家妓”(《蓮坡詩話》),趙臣瑗以為是指“其閨人”(《山滿樓 箋釋唐人七言律》),可供參考。
② 畫樓、桂堂,指貴家華麗的樓宇居室。 ③ 靈犀,有靈性的犀牛角。
相傳犀角上有一道白紋,由角端直通大腦,感應異常靈敏,此喻相愛雙方心靈的感應與暗通。 ④ 送鉤,古代宴席間的游戲,又稱藏鉤,以猜中此鉤藏于何人手中為勝。
分曹,分組。射覆,亦宴席間的游戲,將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讓人猜,猜不中者罰酒。
⑤ 聽鼓,唐時五更二點則鼓自內(nèi)發(fā),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響天明,即須上班應差。蘭臺,漢代藏圖書秘籍的宮觀, 唐高宗時曾改秘書省為蘭臺。
轉(zhuǎn)蓬,蓬草無根,隨風飄轉(zhuǎn),喻身不由己的處境。 這是一首戀情詩。
詩人追憶昨夜參與的一次貴家后堂之宴,表達了與意中人席間相遇、旋成間阻的懷想和惆悵。 首聯(lián)由今宵之景觸發(fā)對昨夜席間歡聚時光的美好回憶。
在這個星光閃爍、和風習習的春夜里,空氣中彌漫著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與昨晚在貴家后堂宴飲時的景況相同,而席間與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卻只能成為難以重現(xiàn)的回憶了。詩人并未直接敘寫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風、畫樓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襯,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環(huán)境氣氛,語句華美流轉(zhuǎn),富于唱嘆的情致,將讀者帶入溫馨浪漫的回憶中。
頷聯(lián)抒寫今夕對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雖然沒有彩鳳般的雙翅,得以飛越重重阻礙與意中人相會,但相信彼此的眷戀之心當如靈異的犀角暗中相通。
“身無”、“心有”,一退一進,相互映照,是間隔中的契合與溝通,悵惘中的喜悅與慰藉,表現(xiàn)了詩人對這段美好情緣的珍視和自信。兩句比喻新奇貼切,剖劃深刻細致,展示了詩人抒寫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頸聯(lián)具體追憶昨夜與意中人共預盛會的場景,而詩人此際落寞抑郁情懷自在言外矣。詩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間,燈紅酒暖,觥籌交錯,藏鉤射覆,笑語喧闐,場面是何等熱烈醉人??!“春酒暖”和“蠟燈紅”,不但傳神地刻畫出宴會間熱烈融洽的歡樂氣氛,也使讀者聯(lián)想到燭光掩映下女子的紅暈面頰,彼此的目成心會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猜?lián)回憶今晨離席應差時的情景和感慨。
昨夕的歡宴徹夜到曉,樓內(nèi)笙歌未歇,樓外鼓聲已響,詩人自嘆像隨風飄轉(zhuǎn)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書省應差,開始了又一天寂寞無聊的校書生涯,而與席上的意中人則后會難期了。豈獨相思苦,長嘆業(yè)未成。
戀情阻隔的悵惘與身世沉淪的感嘆交匯于詩人胸中,使此詩的內(nèi)涵和意蘊得到了擴大和深化,在綺麗流動的風格中有著沉郁悲慨的自傷意味。 全詩感情深摯纏綿,煉句設色,流麗圓美。
詩人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以華艷詞章反襯困頓失意情懷,營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約的藝術(shù)境界。詩中意象的錯綜跳躍,又使其主旨帶有多義性和歧義性,詩人對心靈世界開掘的深度和廣度,確實是遠邁前人的,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決于這類無題詩所產(chǎn)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gòu)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這首為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痹娭忻鞔_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翱丈健眱勺贮c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晏殊的《蝶戀花》 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寫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tài)的寫照。
“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nèi),似乎是寫燕子由于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把嘧与p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
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fā)——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白蛞刮黠L”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
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jié),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p>
杜甫的《贈花卿唐朝大詩人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覽。有一天,杜甫來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
隨風蕩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云間。樂曲如此之美,杜甫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p>
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故即興揮毫寫下了一首詩——《贈花卿》。
這首詩前二句寫成都音樂繁盛,日日奏個不停,樂聲到處飄傳。后二句一轉(zhuǎn),說花府音樂只有天上才有,人間難以聽到,從而贊美了音樂的高超優(yōu)美。
對于音樂名曲,后人常引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奔右苑Q贊,“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p>
成為千古名句。 但還有一說:古代樂舞分等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
佾,古代樂舞行列。八佾指舞者人數(shù)縱八人橫八人,八八共六十四人;依此類推,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
春秋時期,季氏是大夫,理應只可享有四佾之樂舞,但他竟膽敢僭用天子之八佾,孔子得知其事,憤然斥之。《論語·八佾》有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歷代沿襲,禮儀、樂舞、奏樂等等,均有等級之別,不得擅自逾越。
唐代樂制規(guī)定:“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保ㄒ姟杜f唐書》)成都尹之部將花敬定因平亂有功,驕恣不羈,竟然僭用天子禮樂,杜甫此詩不無譏意。
杜甫 以極夸張與美化的手法揭示出花敬定僭用天子音樂達到肆無忌憚的地步。 全詩意在譏諷而絕無貶詞,此前人之所謂“似諛似諷”也。
是的前兩句“似諛似諷”之意較重,后兩句就極進贊美之詞了。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因“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p>
這一千古名句所蘊含的寓意明顯占了上風。這也是這首詩給人的整體感覺,也許詩人當時并沒有考慮什么所謂的意境,只是詩人的即興抒情而已,那么詩人的本意就不言而喻了。
這是一首別有寄托的詞作。詞人假借對一位厭惡熱鬧、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尋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志向和情懷.梁啟超《藝蘅館胡詞選》云:“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
其體會是可信的。 詞的上片,極寫元夕燈火輝煌、歌舞繁盛的熱鬧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寫燈,后一句寫焰火。上元之夜,滿城燈火,就象一夜春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繁花,滿天的焰火明滅,又象是春風把滿天星斗吹落。
真是一片燈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繚亂。“花干樹”、“星如雨”,不僅寫出了燈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給人熱鬧非凡的感覺,渲染出了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
“寶馬雕車香滿路”,是寫游人之盛。但這里主要還是為了渲染氣氛,所以,作者并沒有對游人作具體描繪,只是從整體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筆。
然而,游人如織、仕女如云的景象卻已躍然紙上;最后三句描繪歌舞之樂。節(jié)日的夜晚,一片狂歡景象,到處是笙簫齊鳴,到處是彩燈飛舞,人們在忘情地歡樂著,“一夜魚龍舞”,寫出了人們徹夜狂歡的情景。
下片寫尋覓意中人的過程?!岸陜貉┝S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觀燈看花”的婦女,頭上戴著“蛾兒”、“雪柳”、“黃金縷”等裝飾品,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她們一路笑語,帶著幽香,從詞人眼前走過,這里作者具體地描寫了觀燈的游人,也是對上片“寶馬雕車香滿路”描寫的一個補充,同時,一個“去”字也暗傳出對意中人的尋覓。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尋找著,辯認著,一個個少女美婦從他眼前過去了,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是他要尋找的。那么他所要尋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經(jīng)過千百次的尋覓,終于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稐鳂蛞共础访鑼懥艘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
江南水鄉(xiāng)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lǐng)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gòu)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
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這首詩寫的是雨,詩人敏銳的抓住這場雨的特征,從各個方面進行描暮。詩中雖沒有一個喜字,卻處處體會得到詩人的喜悅之情。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香爐”是指廬山的一座山峰——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團團紫煙。一個“生”不僅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得活靈活現(xiàn),更為狀寫瀑布設置了雄渾的背景,也為下文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遙看瀑布”四個字從結(jié)構(gòu)文法上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從角度上看,又是寫遠處。而“掛前川”中的一個“掛”字維紗維肖地寫出了遙望中的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因距離遠,視覺開闊,所以畫面才會如此宏大而壯觀:山上煙霧繚繞,山間白練高掛,山下激流奔騰,構(gòu)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是從近處描寫瀑布?!帮w流”表現(xiàn)瀑布凌空而下,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了巖壁的陡峭,又寫出了水流之迅猛?!叭С摺边\用了夸張的手法,極寫山之高峻。即使這樣寫,詩人仍然覺得還沒有把瀑布的雄渾與奇異氣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于是以“疑是銀河落九天”再度渲染,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璀璨的銀河從九天之上傾瀉下來。一個“疑”子,道破是詩人的想象,引人遐想,令人感到意味深長,無疑使瀑布增添了幾分空靈、奇幻神奇的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等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構(gòu)思奇特而又精巧,語言洗煉明快而又生動形象。不愧為詩仙李白的傳世佳作!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