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2. 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fēng)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3.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
雨搓金縷細(xì),煙裊翠絲柔。
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
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 劉禹錫《楊柳枝》
城外春風(fēng)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5. 周德華《楊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1. 李白 《勞勞亭 》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2. 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3.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作者:謝朓 朝代:南北
灞涘望長安,
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
參差皆可見。
余霞散成綺,
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
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
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
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xiāng),
誰能鬒不變。
4. 《題柳》
作者:狄煥 朝代:唐
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余籠灞岸,煙暝夾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么。
5. 《餞中書侍郎來濟(jì)》
作者:李世民 朝代:唐
曖曖去塵昏灞岸,飛飛輕蓋指河梁。云峰衣結(jié)千重葉,
雪岫花開幾樹妝。深悲黃鶴孤舟遠(yuǎn),獨嘆青山別路長。
聊將分袂沾巾淚,還用持添離席觴。
1、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⑤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2、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fēng)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3、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
雨搓金縷細(xì),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
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劉禹錫《楊柳枝》 城外春風(fēng)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5、周德華《楊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勞勞亭 》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7、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1、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⑤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2、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好風(fēng)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3、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
雨搓金縷細(xì),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
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劉禹錫《楊柳枝》 城外春風(fēng)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落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5、周德華《楊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更無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勞勞亭 》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7、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因為古代折柳贈別之俗,灞河的柳樹關(guān)乎著離情別意.自《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起,柳,就與中國詩歌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灞河兩岸遍植柳樹“灞柳風(fēng)雪”便成為著名的“關(guān)中八景”之一。柳是留的諧音,因此“都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成為長安時尚的風(fēng)俗文化。又有很多著名詩人寫了灞河的柳樹,所以灞河的柳樹就隨著古詩一起流傳千古.
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⑤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2、楊巨源《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fēng)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3、戴叔倫《賦得長亭柳》
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xì),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折柳贈別始于漢朝,亦是我國流傳甚久的送別習(xí)俗。
據(jù)《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在都城長安東門外有座灞橋,灞河兩岸柳樹成行,被世人稱之為灞橋柳,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送別離長安東行的親友故舊,多在灞橋停步告別。 這里的岸柳排排,柔絲蕩蕩,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諧音,折柳贈別,既表達(dá)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xiāng),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fā)展壯大。
到了隋、唐時期,折柳贈別更為盛行,在文學(xué)作品中經(jīng)常記述這種習(xí)俗。隋朝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p>
對折柳贈別之情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灞橋不知送別了多少離別情,日久天長,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
折柳贈別始于漢朝,亦是我國流傳甚久的送別習(xí)俗。
據(jù)《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在都城長安東門外有座灞橋,灞河兩岸柳樹成行,被世人稱之為灞橋柳,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送別離長安東行的親友故舊,多在灞橋停步告別。 這里的岸柳排排,柔絲蕩蕩,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諧音,折柳贈別,既表達(dá)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xiāng),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fā)展壯大。
到了隋、唐時期,折柳贈別更為盛行,在文學(xué)作品中經(jīng)常記述這種習(xí)俗。隋朝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重,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p>
對折柳贈別之情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灞橋不知送別了多少離別情,日久天長,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
應(yīng)該是“灞柳飛雪”吧。人們在 灞河兩岸筑堤植柳,陽春時節(jié),柳絮隨風(fēng)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來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鳴鞭落日禁城東,渭水清煙灞上風(fēng)。都旁柳陰回首望,春天樓閣五云中。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fēng)倘借低枝便,莫遣清絲掃路塵。
柳永《少年行》:“參差煙樹灞陵橋,風(fēng)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jīng)攀折,憔翠楚宮腰?!?/p>
朱集義關(guān)中八景(詩畫)中》,題“灞柳風(fēng)雪”云:“古橋石板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
韋應(yīng)物《東郊》:“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fēng),青山澹吾慮”。
一、李白《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二、簡析:
1)本詞上闋借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dá)詞人內(nèi)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偏重于個人的悲歡離合。
2)下闋則直接抒發(fā)了詞人懷古傷今的情緒,把個人的憂愁融到歷史的憂愁之中。
面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跡——咸陽古道,漢家陵闕,進(jìn)入歷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種悲壯的興亡感。意境博大,風(fēng)格渾厚。王國維《人間詞話》評“西風(fēng)——陵闕”兩句:“寥寥八字,遂關(guān)千古登臨之口。
一、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二、簡析:1)本詞上闋借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dá)詞人內(nèi)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偏重于個人的悲歡離合。
2)下闋則直接抒發(fā)了詞人懷古傷今的情緒,把個人的憂愁融到歷史的憂愁之中。 面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跡——咸陽古道,漢家陵闕,進(jìn)入歷史的反思,造成了一種悲壯的興亡感。
意境博大,風(fēng)格渾厚。王國維《人間詞話》評“西風(fēng)——陵闕”兩句:“寥寥八字,遂關(guān)千古登臨之口。
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1]楊花漫漫攪天飛.[2]柳條折盡花飛盡,[3]借問行人歸不歸.【出處】:中華詩詞-隋-隋無名氏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出處】:中華詩詞-唐五代-賀知章【楊柳歌】 河邊楊柳百丈枝,別有長條踠地垂.河水沖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風(fēng)浪吹.可憐巢里鳳凰兒,無故當(dāng)年生別離.流槎一去上天池,織女支機(jī)當(dāng)見隨.誰言從來蔭數(shù)國,直用東南一小枝.昔日公子出南皮,何處相尋玄武陂.駿馬翩翩西北馳,左右彎弧仰月支.連錢障泥渡水騎,白玉手板落盤螭.君言丈夫無意氣,試問燕山那得碑.鳳凰新管蕭史吹,朱鳥春窗玉女窺.銜云酒杯赤瑪瑙,照日食螺紫琉璃.百年霜露奄離披,一旦功名不可為.定是懷王作計誤,無事翻復(fù)用張儀.不如飲酒高陽池,日暮歸時倒接離.[1]武昌城下誰見移,官渡營前那可知.獨憶飛絮鵝毛下,非復(fù)青絲馬尾垂.欲與梅花留一曲,共將長笛管中吹.【出處】:中華詩詞-南北朝-庾信【章臺柳】 寄柳氏章臺柳,章臺柳,[1]往日依依今在否?[2]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yīng)攀折他人手.【出處】:中華詩詞-唐五代-韓翃。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7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