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分類:古體詩-樂府-律詩-絕句
首先,廣義的古詩, 包括兩大類,古體詩和近體詩。
隋唐以前的詩全部是古體詩,對格律的要求很少。樂府也屬于古體詩。
近體詩又稱格律詩,講究格律。隋唐以后的詩,大多是格律詩,但也有古體詩,如李白的《蜀道難》。
狹義的古詩就指古體詩。
按照詩中一句的字?jǐn)?shù)可分為五言、七言、四言等。
格律詩又分為絕句、律詩、排律。
絕句一詩四句,不要求對仗,但要求平仄和押韻。
律詩八句,中間兩聯(lián),也就是中間四句,必須對仗,也要求平仄和押韻。
排律類似于律詩,句數(shù)不定。
關(guān)于押韻、平仄、對仗等要求,說來話長了。
簡單說一下怎么判斷吧。
首先根據(jù)是否對仗、是否押韻、是否平仄符合格律要求判斷,不符合為古體詩,符合為近體詩。
若是近體詩,再根據(jù)句數(shù)判斷是哪一種,絕句或律詩。排律并不多見。
再根據(jù)每句字?jǐn)?shù)判斷是幾言。
詩的種類
關(guān)于詩的種類,問題是相當(dāng)復(fù)雜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dá)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現(xiàn)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法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jǐn)?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1]。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一)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 ,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樂府產(chǎn)生于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jīng)不再配音樂了。由于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后來又產(chǎn)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chǎn)生于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后,詞產(chǎn)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采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diào)》,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yán),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guī)定;
d、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guī)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題目上標(biāo)明韻數(shù),如杜甫《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lián)(或除了首尾兩聯(lián))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比律詩的字?jǐn)?shù)少一半。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
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聲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guī)則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guī)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于半首律詩。這可以歸入近體詩。[3]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fēng)屬于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于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于古體,有些屬于近體。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fēng)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別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xí)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甚么理論根據(jù)的。
[1]六言詩是很少見的。
[2]也有七言長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郭知達(dá)編杜甫詩集把多數(shù)絕句都?xì)w入近體詩。元稹所編的《白氏長慶集》索性就把這種絕句歸入律詩。
一、音韻系列 1、福唐體:即獨木橋體,又叫獨韻詩,一字韻詩。
每句韻腳用同一個字。 2、柏梁體:每句七言都押韻的,全篇不換韻。
3、間韻詩(變體詩):又稱平仄兩韻詩、平仄通韻詩,一首詩間隔著押兩個韻,單句押仄韻,雙句押平韻。 4、轉(zhuǎn)韻詩:轉(zhuǎn)韻,就是換韻,在一首詩歌中,根據(jù)內(nèi)容表達(dá)的需求連續(xù)轉(zhuǎn)換若干韻。
韻腳平仄交替。 5、促句詩:轉(zhuǎn)韻詩的一種,不拘平仄,以三句一轉(zhuǎn)韻。
6、倒押前韻詩:用于和詩,一個不少地照用原詩人的韻字,順序則由尾字依次到首字。 7、犯韻體:犯韻又稱冒韻,即不是韻腳處用上同韻之字。
每句首字與本句末字押韻,便稱為犯韻體。 8、短柱體:一句中或兩韻、或三韻的叫短柱體。
9、四聲詩:每句詩用同一種聲調(diào)的字寫成的組詩。有全平、平上、平去、平入等。
古詩中也有句全平、一句全仄的。可分為全平詩、全仄詩、五平五仄詩。
五平五仄詩,是單句一個聲調(diào),偶句為另一個聲調(diào)。 10、雙聲詩:又叫吃語詩、口吃詩。
雙聲詩要求詩的各句都采用聲母相同的字。 11、疊韻詩:全詩各句所用的字的韻部均相同的詩。
12、雙聲疊韻詩:每句都有雙聲字或疊韻字的詩。 13、禽言詩:以禽鳴之諧音,假定為人語,表詩中之意。
14、風(fēng)人詩:諧音詩與諧音雙關(guān)詩,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學(xué)的隱語。 15、聲韻詩:分聲母詩、韻母詩、反切詩。
聲母詩:詩句的字的聲母正好是拼音聲母數(shù)。 韻母詩:詩句的字的韻母正好是拼音韻母數(shù)。
反切詩:又叫切語詩,用古代反切注音的方法,詩句中兩字反出一字,詩表層一個意思,反出的話還有一個意思。 二、嵌名系列:原則是“要當(dāng)字則正用,意須假借”。
16、嵌字詩:廣義的說,按照修辭格“鑲嵌”手法把特定的字嵌于詩篇的句首或句中,如人名詩、地名詩、藥名詩、建除詩、八音詩、六府詩等都是嵌字詩。狹義的嵌字詩,專指嵌于每句句首的字能合成短句,并且別有意義的詩體,即“鶴頂格”。
17、藏頭詩:本來是說每句的第一字,都隱藏于前句的末一字。這是利用漢字中合體字多的特點,從前句末一字分離出其中的一個“部件”,作為次句的首字,所以稱為藏頭詩或藏頭。
現(xiàn)在我們說藏頭詩是指嵌字詩中嵌于句首(鶴頂格)的詩。 拆字詩:今天稱為半字頂真詩。
18、建除詩:建除十二生辰詩簡稱,以建、除等十二字冠于詩每聯(lián)首句第一字,字意融于句中,形成雜體詩特定格式。全詩十二聯(lián),廿四句。
因十二辰的頭兩個名稱為“建”“除”,故名“建除體”。 19、藥名詩:詩中嵌藥名,“字則正用,意須假借”。
20、針穴名詩:以針炙名聯(lián)綴成詩。 21、卦名詩:每句詩中嵌用《周易》一個卦名。
22、龜兆名詩:詩中隱藏解釋卦象意義的詞語。 23、相名詩:嵌相術(shù)名。
24、星名詩:嵌星辰名。 25、節(jié)氣名詩:嵌二十四節(jié)氣名。
26、鳥獸名詩:嵌禽鳥名和獸類名,或用本義或雙關(guān),或巧用別名。 27、草木名詩:嵌草名和樹木名,而語意雙關(guān)。
姓名詩:每句都含有姓名。 28、地名詩:是將郡國名、州名、縣名、道里名以及山川勝跡名等,假借詞意成篇。
29、宮殿屋名詩:每句嵌入建筑物名稱。 30、車船名詩:詩中嵌車名、船名。
31、圍棋名詩:嵌圍棋的一些別名。 32、象棋名詩:嵌象棋的一些棋名和術(shù)語。
33、歌曲名詩:詞牌名體,詞曲名詩:嵌樂府歌名、詞牌名、曲調(diào)名等,詞義雙關(guān)。 34、戲目名詩:嵌戲目名。
35、四氣詩:也稱四時詩,實為四時詩的一種變化體,是將“春”、“夏”、“秋”、“冬”四字順序嵌用在一首詩中,每句詩的內(nèi)容符合各個季節(jié)的特點。 36、四色詩:也稱四色詠,五言四句,偶句押韻。
每句詩嵌入一種顏色的名稱,因此叫做“四色詩”。也有分四段,一段描寫一色的。
37、五行詩:就是將五字嵌入詩中,別行組詞,別作他義,聯(lián)綴成篇。 38、六甲詩:就是將六十甲子的數(shù)字嵌入詩中,僅借用字面,而另行組詞,綴聯(lián)成詩。
39、六府詩:五言十二句,“六府”的次序為:水,火,金,木,土,轂。將此六字依次嵌于單數(shù)句句首,偶句押韻,一韻到底。
首句入韻與否皆可。 40、八音詩:將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的名稱,依序冠于每句之首或每聯(lián)之首。
41、十二屬詩:即十二生肖詩,也稱“十二辰詩”、“十二神詩”。依序嵌十二生肖。
42、數(shù)字詩:每句都嵌同一個數(shù)字,如果嵌在首位的則為同頭數(shù)字詩。有半字詩、一字詩、兩字詩、三字詩、四字詩、五字詩、六字詩、七字詩、八字詩、九字詩、百字詩、千字詩、萬字詩等。
43、數(shù)名詩:又叫十?dāng)?shù)詩。是將從一至十以內(nèi)的數(shù)目字連貫而成的詩,現(xiàn)在一般也稱數(shù)字詩。
44、數(shù)謎詩:顧名思義就是數(shù)字猜謎詩,猶如一道趣味算數(shù)題,文字表達(dá)采用古典詩可口可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形式活潑生動。 三、詩體結(jié)構(gòu)系列 (一)、限定格式填空型 45、兩頭纖纖詩:四句七言,每句前四字描繪事物特點,后三字描繪事物名稱。
這是一種填空體,每句填三個字。兩頭纖纖 ,半白半黑 ,腷々膊々 ,磊磊落落 。
46、五雜俎詩:或做五雜組,三言六句, 以首句名篇。偶句押韻.其內(nèi)容多寄予哲理。
一、三、五句與《古五雜俎》同,唯更改二、四、六句。這也是填空式。
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詩、田園 詩、懷古詩、思鄉(xiāng)詩、愛國詩、詠物詩。
.. 古詩分類-古體詩-樂府-律詩-絕句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
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
宋郭知達(dá)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jǐn)?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
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
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jǐn)?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
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簡稱樂府。魏晉和唐 代以及其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
例如《敕勒歌》《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樂府詩。樂府產(chǎn)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
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jīng)不再配音樂了。
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后來又產(chǎn)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chǎn)生於盛唐。
在樂府衰微之后,詞產(chǎn)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采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diào)》,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
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題材不同,表達(dá)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現(xiàn)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鑒賞古詩詞,就必須對題材分類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準(zhǔn)確地判斷。常見的題材如下。
1、愛情詩
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jīng)》起,源遠(yuǎn)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fā)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云弄巧”秦觀)等等。
2、諷刺詩
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tài)炎涼,表達(dá)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yuǎn)流長,自《詩經(jīng)》起直到現(xiàn)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3、哲理詩
這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fā)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感》等。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yīng)注意。
4、送別詩
這也是最早出現(xiàn)、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dá)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fā)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lián)系,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
5、記行詩
又稱記游詩、行旅詩。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現(xiàn)思親懷鄉(xiāng)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jié)合。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qū)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yuǎn)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6、邊塞詩
這是以描寫邊塞風(fēng)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nèi)容的詩歌。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詠史詩
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fā)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一般是先敘事后議論;也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讓讀者思考的。詠史為題的詩以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與之曾唱反調(diào))、溫庭筠的《經(jīng)五文原》等,均為名篇。
8、詠物詩
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dá)思想感情的詩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擬是其常用手法。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xiàn),唐以后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詠懷詩
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fù),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征、聯(lián)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jīng)》,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如屈原的《離騷》、《涉江》、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定風(fēng)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詠懷名作。
10、懷古詩
由憑吊古跡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fā)情懷抱負(fù),這類詩就是懷古詩。懷古詩可歸入詠懷詩大類之中,但獨有特色;懷古詩與詠史詩略有不同,懷古詩是身臨舊地古跡而抒情言志,而詠史則不必親到歷史遺址,在書房中就可以寫作。懷古詩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等等,都遺響千古。
山水詩、田園詩因為讀者熟知,故不作介紹了。此外,還有題畫詩、宮怨詩、無題詩等,因其題材或與其他題材相容,或要依詩的內(nèi)容確定,也不再贅述。
相信以上描述對你有所幫助!
1、詩的分類法。
唐后詩分為:1、古體詩與 2、今體詩兩大類。 古體詩分:1、五言古詩 2、七言古詩兩類。
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字?jǐn)?shù)不拘多少。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jǐn)?shù)不拘多少。
此外還有一種雜言詩,詩中夾雜著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歸入七言古詩一類。古體詩也叫古風(fēng)。
今體詩分:1、律詩 2、排律 3、絕句三類。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類。
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
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詩,多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極少。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
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句。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共四句。
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在字?jǐn)?shù),韻腳,聲調(diào),對仗各方面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
格律詩是詩的一種樣式,要求嚴(yán)格按格律來寫的。其發(fā)端于“永明體”,興盛于唐,成為中華詩文化的魂寶。
2、我們學(xué)詩如何入門?學(xué)詩入門要學(xué)格律 ,一個球員不知規(guī)則不可對能成為球星,有人因一時不懂,就反對格律,是不對的。我們從律句學(xué)起,寫七言律絕,在七言律絕里解決詩境的問題和章法。
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專業(yè)球員出手就正規(guī)。今天先講平仄這個令許多人暈的東西。
古來眾多詩人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之語音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平,一類為不平,不平叫仄,發(fā)現(xiàn)平仄交錯起來才好聽,又實踐,發(fā)現(xiàn)按一定規(guī)律交錯起來就好聽,這種規(guī)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這些就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們用便是。 大家學(xué)詩要有一個理念,就是詩不是寫的,是吟出來的,是唱的。
詩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聽,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調(diào)。 ★格律詩 格律詩有這樣幾種樣式: 1、五律:即一句五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
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 2、七律:即一句七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
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
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韻必須是整數(shù),如十韻、三十六韻等。
4、入律的絕句:可寫五言律絕,可寫七言律絕。四句,葉平韻。
(注意:絕句分古絕、律絕二類,這里說律絕)絕句特殊,分二類,一類是用律句的律絕,一類是不用律句的古絕。用律句的律絕,劃為律詩,用律句的古絕劃為古體。
大部份書上就叫絕句,不分律體古體的。 凡葉平聲韻的,一定是律絕,凡葉仄聲韻的,一定是古體。
另外,一般來說,五言絕句人們喜用古體,七言絕句人們喜用律體。 ★韻 1、什么是韻 中國字之音由聲母、韻母組成,韻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韻的字。
如:媽、麻、罵,花,沙、茶,又如、陽、養(yǎng)、漾、等 。詩講究音律之美、節(jié)奏之美,要好聽。
故中國的詩詞歌賦全部要押韻,順口溜都要押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吵架不記仇。
流、仇押韻,不然不順口。 古人沒拼音,就選出代表字來代表,老四聲中,古人有平聲韻部、上聲韻部、去聲韻部、入聲韻部, 每個韻部中有好多個同韻字,這就是韻書了,我們可查。
注意:把同韻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韻,又叫葉韻。 2、什么是押韻 押韻又稱葉韻,是把同韻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
中國的民歌、民謠、戲曲、詩、詞等,都是葉韻的。不押韻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韻和新韻 古四聲也是不斷變化的,到了今天,我們都用普通話了我們現(xiàn)在說的老韻,指平水韻。新韻指普通話的韻,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對用新韻。
我個人觀點是初學(xué)者先用新韻,之后慢慢老韻就懂了。 下面說幾個常見問題: 第一、什么叫平水韻。
人口音不停地變,故韻也不停變,變到后來變成平水韻,平水韻是離我們最近的老韻,我們說老韻就指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diào)上的差別。
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韻的,在現(xiàn)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參照上面)在平水韻中,其平聲部有30個韻部,為了方便記憶,人為分成上平15韻、下平15韻,象一本書分為上下二冊,沒什么特別的。
我們常見人說,限用上平第二,或說限用上平冬,就是說我們用上冊的第三個韻來寫詩。上冊有15個,下冊有15個,沒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寬韻、窄韻、險韻,一個韻部中同韻的字多叫寬韻,寬就是字多,我們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選用供選用。字少叫窄韻,路窄么就不好走。
最少的叫險韻,危險,用不好就弄錯了。 第四:什么叫韻頭、韻尾。
韻母中分韻頭、韻尾,凡韻尾相同的,也是押韻的字,韻頭不。
春: 春 曉 唐 孟浩然 春 眠 不 覺 曉, 處 處 聞 啼 鳥。
夜 來 風(fēng) 雨 聲, 花 落 知 多 少。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xì)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夏: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 暮 蒼 山 遠(yuǎn), 天 寒 白 屋 貧。 柴 門 聞 犬 吠, 風(fēng) 雪 夜 歸 人。
詩體的分類
古典詩歌的種類,按照體裁分,有古體詩(包括樂府歌行)和近體詩(或稱今體詩)。唐人吧前代所產(chǎn)生的詩體稱為古體詩,把唐代所產(chǎn)生的新體詩稱為近(今)體詩。如按每句言數(shù)(一字為一言)分,則有五言、七言和雜言是。把言數(shù)同體裁結(jié)合起來分,則又有五言古體,七言古體;五言近體,七言近體。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兩種,即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一般是八句,絕句是四句。
如:魏——曹植的《七步詩》就屬于古體五言六句詩。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唐——孟浩然的《春曉》就屬于五言近體詩,詩五言絕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如:唐——王昌齡的《從軍行》屬于七言近體詩,詩七言絕句。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如:唐——杜甫的《春夜喜雨》是近體五言律詩。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如:唐——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近體七言律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9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