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宋代:蘇軾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繰 通:繅)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譯文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nóng)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
于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2、又呈吳郎唐代:杜甫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譯文來堂前打棗我從不阻攔任隨西鄰,因為她是一個五食無兒的老婦人。若不是由于窮困怎會做這樣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懼反更該與她相親。
見你來就防著你雖然是多此一舉,但你一來就插上籬笆卻甚像是真。她說官府征租逼稅已經(jīng)一貧如洗,想起時局兵荒馬亂不禁涕淚滿巾。
3、百憂集行唐代:杜甫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
譯文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現(xiàn)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
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
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fā)怒要飯吃。
4、杏園中棗樹唐代:白居易人言百果中,唯棗凡且鄙。皮皴似龜手,葉小如鼠耳。
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
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
東風不擇木,吹喣長未已。眼看欲合抱,得盡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視。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
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
譯文人們都說在各種果樹中,唯有棗樹既平凡,又粗鄙。樹皮像開裂的凍手,樹葉像細小的鼠耳。
它為什么沒有自知之明,也來開花在這杏園里。它怎能受到攀折賞玩,幸而沒有遇到傷害摧毀。
在二月的曲江江邊,各種花紅得風光旖旎。棗樹也在它們中間,好像是嫫母對著西子。
春風對樹木倒沒有偏愛,它在溫暖的吹拂下成長,從不停止。眼見得樹干將要合抱,得盡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且讓我傳話給春游的客人,請回過頭來細細注視。您如喜愛繞指的柔軟,聽憑您去憐惜柳和杞。
您如追求悅目的美麗,它不敢去競爭桃和李。可是您要造一輛大車,那車輪車軸的取材必須在此。
5、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宋代:辛棄疾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譯文西風起了,山園里的梨、棗等果實都成熟了。一群嘴饞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長長的竹竿,偷偷地撲打著樹上的梨和棗。
別叫家人去驚動了小孩子們,讓我在這兒靜靜地觀察他們天真無邪的舉動,也是一種樂趣呢。
1. 唐代杜甫《百憂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能上樹千回。
2. 唐代白居易《杏園中棗樹》: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視,君愛繞拮柔,從君憐柳杞;君術悅月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一些。 3. 宋代王安石: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
4. 明揭軌《棗亭春晚》:“昨日花始開,今日花已滿,倚樹聽嚶嚶,折花歌纂纂,美人浩無期,青春忽已晚;寫盡錦箋長,燒殘紅燭短;日夕望江南,彩云天際處”。 5. 宋代詩人梅曉臣在《豪州李蜜學寄御棗一篋》:“沛譙有巨棗,味甜蜜柑差。
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嘗供趨門,豈及貧儒家。
今見待士意,不異盧仝茶。食之天厭 ,詠德曾未涯” 6. 宋朝郭祥正的《詠棗》:“黑腰虛羨爾,紅皺豈為然”;范成大詩“紫爛山梨紅皺棗”;可那是曬過的干棗。
也有人把鮮棗比擬作“紅玉”,如王安石《賦棗》詩“風苞墮朱繒,日顆皺紅玉”;黃庭堅詩句“日顆曝干紅玉軟”。 7. 白居易所作《杏園中棗樹》一詩頗有趣,開篇先貶:“人言白果中,唯棗凡且鄙。
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
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
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苯Y語再褒:“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
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p>
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賦棗》詩盛贊:“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p>
清代詩人張镠作《富平棗》詩贊曰:“何須珍異物,愛此一林丹。霧暗青虬隱,秋花亦玉寒。
吹豳常應候,則壤不名酸。寄語安期叟,如瓜詎可餐?!?/p>
8. 清代詩人潘內(nèi)召還特作《詠棗花》詩盛贊棗花之美:“忽憶故鄉(xiāng)樹,棗花色正新。枝迎馌餉婦,香惹賣漿人。
纂纂飛輕雪,離離綴素珍。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p>
清代慶云名士張咸五所作《晚行》一詩,描繪得頗有意境:“林棗離離豆綴花,綠槐村外夕陽斜?!?9. 宋.歐陽修《送襄陵令李君》綠發(fā)襄陵新長官,面顏雖老渥如丹。
折腰聊為五斗屈,把酒猶能一笑歡。紅棗林繁欣歲熟,紫檀皮軟御春寒。
民淳政簡居多樂,無苦思歸欲掛冠。
1、《秋游原上》——唐代白居易
新棗未全赤,晚瓜有余馨。
譯文:新的棗子還沒有完全成熟紅透,但快要下架收尾的西瓜卻仍然散發(fā)著浸人的香味。
2、《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唐代李白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
譯文:別處宴席沒口味,此地的酒菜開心霏。村北酸棗累累,籬東寒瓜漫地。
3、《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宋代辛棄疾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譯文:西風起了,山園里的梨、棗等果實都成熟了。一群嘴饞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長長的竹竿,偷偷地撲打著樹上的梨和棗。
4、《百憂集行》——唐代杜甫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譯文:八月份門庭前梨和棗成熟的時候,頻頻上樹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5、《又呈吳郎》——唐代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譯文:來堂前打棗我從不阻攔任隨西鄰,因為她是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婦人。
1. 銀地無塵金菊開,紫梨紅棗墮莓苔。
2. 白露皺紅棗,西風擺老荷。
3. 秋來紅棗壓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盤。
4. 小棗金絲系萬方,樂陵根抵藝名揚。
5. 秋日棗林片片紅,金絲無核貢稱雄。
6. 書林喜發(fā)新財路,梨棗爭開小品書。
7. 紅棗林繁欣歲熟,紫檀皮軟御春寒。
8. 嚼去馨生香,摘來露滿林。
9. 妙味宜天人,色香絕凡俗。
10. 觸齒甘欺骨,浮輝色凝晶。
11. 風苞墮朱繒,日顆皺紅玉。
12. 黑腰虛羨爾,紅皺豈為然。
13. 沛譙有巨棗,味甜蜜柑差。
14. 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
15.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能上樹千回。
王中和,《紅雨》 湛紫的葡萄成熟了, 慢慢用刀裁; 金黃的鴨梨成熟了, 輕輕下手摘; 唯有通紅的小棗成熟了, 一陣竿子打下來; 不公平,忍悲哀, 歡蹦亂跳, 投入大地母親懷。
莫非你為生活添了蜜, 紅雨熱淚, 才降得這般好痛快? 宋朝郭祥正的《詠棗》:“黑腰虛羨爾,紅皺豈為然”;范成大詩“紫爛山梨紅皺棗”;可那是曬過的干棗。也有人把鮮棗比擬作“紅玉”,如王安石《賦棗》詩“風苞墮朱繒,日顆皺紅玉”;黃庭堅詩句“日顆曝干紅玉軟”。
白居易所作《杏園中棗樹》一詩頗有趣,開篇先貶:“人言白果中,唯棗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
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
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p>
結語再褒:“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
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彼未娜送醢彩沧鳌顿x棗》詩盛贊:“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
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清代詩人張镠作《富平棗》詩贊曰:“何須珍異物,愛此一林丹。
霧暗青虬隱,秋花亦玉寒。吹豳常應候,則壤不名酸。
寄語安期叟,如瓜詎可餐?!鄙綎|省發(fā)改委副主任王樹理也在 《詠棗詩》中極盡稱頌:“虬龍爪兮鋼鐵干,耐堿耐貧復耐旱。
春獻綠陰秋吐珠,多像魯北莊稼漢?!?清代詩人潘內(nèi)召還特作《詠棗花》詩盛贊棗花之美:“忽憶故鄉(xiāng)樹,棗花色正新。
枝迎馌餉婦,香惹賣漿人。纂纂飛輕雪,離離綴素珍。
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鼻宕鷳c云名士張咸五所作《晚行》一詩,描繪得頗有意境:“林棗離離豆綴花,綠槐村外夕陽斜?!?/p>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滿江紅(三)》
【內(nèi)容】
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
兩峽嶄巖,問誰占、清風舊筑?
更滿眼、云來鳥去,澗紅山綠。
世上無人供笑傲,門前有客休迎肅。
怕凄涼、無物伴君時,多栽竹。
風采妙,凝冰玉。
詩句好,馀膏馥。
嘆只今人物,一夔應足。
人似秋鴻無定住,事如飛彈須圓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陽春曲》。
【鑒賞】:
據(jù)《鉛山縣志。選舉志》記載:趙晉臣,名不迂,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閣學士。清風峽在鉛山(今屬江西),峽東清風洞,是歐陽修錄取的狀元劉煇早年讀書的地方。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以“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為題,主要寫趙晉臣,說清風峽的詞句,也是從屬于人物描寫的。這首詞用“古今人物,一夔應足”來稱頌趙晉臣,難免失之過份,但從全篇的藝術構想來看,這又很有他的道理。趙晉臣既然是個如此出眾的人物,為什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卻被小人算計,賦閑在窮鄉(xiāng)僻壤呢?其實,了解辛棄疾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他于紹熙五年(1194)從福建安撫使崗位上下來,退居鉛山農(nóng)村,長達10年之久。趙晉臣此時是從江西漕使崗位上被免職,也來到鉛山居住。這時,他們兩人都在鉛山,遭遇極為相似,所以,作者大有同病相憐之感。了解到這些寫作背景之后,我們再仔細欣賞這首詞,便不難感悟出作者的憂憤是何等痛切、真實。
起句寫清風峽形勢,接著便將筆鋒轉向趙晉臣?!扒屣L舊筑”,指劉煇曾經(jīng)讀書其中的清風洞;如今歸誰占領呢?不用說是和他同游的趙晉臣占領的。住在清風洞,既可眺望“兩峽嶄巖”,又可欣賞“云來鳥去,澗紅山綠”。但這里人跡罕至,豈不孤寂?以下數(shù)句,即回答這個問題?!笆郎蠠o人供笑傲”,還不如住在這里領略自然風光,這是第一層。即使“門前有客”來訪,也大抵是些俗物,還是“休迎肅”為好,這是第二層。如果因無人作伴而感到凄涼,也不必“怕”,多栽些竹子就是了。這是第三層。層層逼進,把趙晉臣超塵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下片的“風采妙,凝冰玉?!备桧炡w晉臣冰清玉潔,乃是對上片的概括?!霸娋浜茫鸥囵??!眲t由頌揚人格進而贊美文采?!缎绿茣?。杜甫傳贊》云:“他人不足,甫乃厭馀,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壁w晉臣的詩“馀膏馥”,那也是可以“沾丐后人”的。進而用《韓非子。外儲說》“如夔者一而足矣”的典故,把趙晉臣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不須再說什么了。
于是換筆換意,由感慨人、事歸到留連詩、酒。人,像秋天的鴻雁,今天落到這里,明天飛向那里,住無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樣。事,像飛出的彈丸,應該圓熟些,處事何必那么固執(zhí)。這次同游,你既陪酒、又陪歌,真是千載難逢的見面??!以“陽春曲”收尾,緊承“陪歌”,指趙晉臣的原唱,自然也帶出自己的和章。宋玉《對楚王問》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錇椤蛾柎喊籽?,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瞧淝鷱浉?,其和彌寡。”岑參《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結尾云:“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毙翖壖驳倪@首《滿江紅》,是和趙晉臣的原唱的,贊原唱為《陽春曲》,則對自己的和詞已含自謙之意,可謂一箭雙雕。恰如其分地運用典故,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內(nèi)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辛棄疾詩詞鑒賞《滿江紅》,希望對你有幫助!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5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