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嬌(再和)》
宋代:張孝祥
繡衣使者,度郢中絕唱,《陽春白雪》。人物應(yīng)須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粉省香濃,宮床錦重,更把絲絇結(jié)。臣心如水,不教炙手成熱。
還記嶺海相從,長松千丈,映我秋竿節(jié)。忍凍推敲清興滿,風里烏巾獵獵。只要東歸,歸心入夢,夢泛寒江月。不因莼鱸,白頭親望真切。
2《木蘭花慢(次韻孫霽窗賦牡丹)》
宋代:張榘
漸稠紅飛盡,早秾綠、遍林梢。正池館輕寒,楊花飄絮,草色縈袍。天香夜浮院宇,看亭亭、雨檻漬春膏。趁取芳時勝賞,莫將年少輕拋。
鞭鞘。驅(qū)放馬蹄高。世事一秋毫。便飛書倥傯,運籌閑暇,何害推敲?;ㄇ靶эA著句,悄干鏌、側(cè)畔奏鉛刀。何日重攜樽酒,浮甌細剪香苞。
3《浣溪沙(再用韻)》
宋代:吳潛
海棠已綻牡丹芽,猶有東君向上花。不須惆悵怨春華。
裝綴園林新景物,推敲風月舊情懷。也饒浪蕊與浮葩。
4《風入松(為山村賦)》
宋代:張炎
晴嵐暖翠護煙霞。喬木晉人家。幽居只恐歸圖畫,喚樵青、多種桑麻。門掩推敲古意,泉分冷淡生涯。
無邊風月樂年華。留客可茶瓜。任他車馬雖嫌僻,笑喧喧、流水寒鴉。小隱正宜深靜,休栽湖上梅花。
5《周公謹硯(四首選二)》
清代:黃宗羲
弁陽片石出塘棲,馀墨猶然積水湄。
一半已書亡宋事,更留一半寫今時。
剩水殘山字句饒,剡源仁近共推敲。
硯中斑駁遺民淚,井底千年恨未銷。
任翻(人名)題臺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奔热ィ杏^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shù)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臺州有人?!薄ɡ顤|陽《麓堂詩話》)
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shù)十里的故事,也很動人。“前峰月照”一定會出現(xiàn)“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jù)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jīng)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1.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尋等于八尺。
3.緣——因為。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云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zhuǎn)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乍聽起來,是在談?wù)撚^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lǐng)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蘇詢門下,不是才子,就是才女,這與他的教誨當然分不開。
據(jù)說有一天,蘇詢買了一幅畫,打算配一副對聯(lián),但他把對聯(lián)擬好后,不寫中間一字,抄出來,讓兒女們?nèi)ヌ?,借此考一下他們的才學:
輕風 細柳
淡月 梅花
蘇軾(東坡)文思最快,立刻填上了兩個字,使之成為:
輕風搖細柳
淡月映梅花
蘇小妹說:“哥哥所填,固然不錯,但所用的詞不夠精彩。倘若用“扶”和“失”二字,不知如何?”
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
蘇詢問老二的看法,蘇轍贊賞小妹,說:“這是煉字,用‘扶’字,更顯得風之溫柔,用‘失’字,才有天地溶為一色,撲朔迷離詩畫意?!?
蘇詢也認為小妹的好,蘇軾也很佩服小妹的才華。
任翻(人名)題臺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奔热?,有觀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shù)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臺州有人?!薄ɡ顤|陽《麓堂詩話》)
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shù)十里的故事,也很動人?!扒胺逶抡铡币欢〞霈F(xiàn)“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唐代詩人賈島去探訪友人李凝,結(jié)果李凝不在家。賈島不遠萬里而來,一心想見到李凝,并想從他那里得到回來的盤纏。這個時候的賈島,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極度沮喪,不但撲了個空,而且還可能冒著沿街乞討的危險回去。幸虧賈島是個聰明人,于是他很快湊了幾句詩,打算找?guī)讉€識字不多又極度崇拜詩人的文學青年騙點銀子花。當時賈島騎在驢上,想起了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钡怯钟X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覺得不好。便在驢背上作“推敲”之狀,不覺一頭撞在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上。韓愈問他緣由,賈島說出了自己的疑慮。韓愈問他:“你說那和尚為什么半夜回來呢?”賈島道:“前一句已經(jīng)交代過了,他在池邊樹旁剛犯了色戒(詳情參照影片《色戒》,著名艷星鐘麗緹勇敢出演)然后興沖沖的就回來了。如此說來,應(yīng)該用推啊,因為他不想被師父知道自己夜不歸宿么?!表n愈說:“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來,更顯得行止不端,惹人懷疑。如果是個聰明的和尚,就一定會若無其事的敲敲門?!辟Z島贊道:“好見識!”然后找出一張紙,把這首詩寫了下來,又特意讓韓愈在一旁注明:“此處用敲好!韓愈”又表達了滔滔敬仰之情,這才拜謝離去。
次日,賈島于路邊高聲叫賣:“京兆尹韓愈先生親筆簽名啦!”終于安全回家。推敲二字遂成佳話。后人便把認真切磋學問叫作“推敲”。
賈島推敲的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出自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題李凝幽居》,意思是夜晚池塘邊上,小鳥棲樹;月光之下,老僧敲門。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
詩人當然不可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gòu)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zhuǎn)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
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了。擴展資料:一、創(chuàng)作背景這是一首描寫詩人訪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詩,其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難考證。
據(jù)詩意可知,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達李凝居所時,已經(jīng)天黑。
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賈島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二、軼事典故關(guān)于此詩的創(chuàng)作,還有一個故事:一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驢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題李凝幽居》這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p>
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
于是他在驢背上,一面嘴里念叨著,一面用手反復(fù)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不知不覺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
韓愈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你騎著驢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賈島慌忙向韓愈賠禮,并將自己剛才在驢上得詩,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一遍。韓愈聽后,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
再說,‘敲’字讀起來也響亮些?!辟Z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于是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
從此他和韓愈成了朋友。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題李凝幽居。
《劉公嘉話》一書記載著: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p>
開始想要用“推”字,后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于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wèi)隊的第三部分。
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p>
于是與賈島并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jié)為好友。
賈島推敲的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出自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題李凝幽居》,意思是夜晚池塘邊上,小鳥棲樹;月光之下,老僧敲門。
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詩人當然不可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gòu)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zhuǎn)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了。
擴展資料:
一、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描寫詩人訪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詩,其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難考證。據(jù)詩意可知,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達李凝居所時,已經(jīng)天黑。
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賈島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
二、軼事典故
關(guān)于此詩的創(chuàng)作,還有一個故事:一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驢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題李凝幽居》這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p>
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
于是他在驢背上,一面嘴里念叨著,一面用手反復(fù)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不知不覺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韓愈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你騎著驢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
賈島慌忙向韓愈賠禮,并將自己剛才在驢上得詩,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一遍。
韓愈聽后,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敲’字讀起來也響亮些。”
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于是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從此他和韓愈成了朋友。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來。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題李凝幽居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