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你們正經歷著人生的美好季節(jié),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童年的你們,正趕上了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們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兒童,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嗎?有許多喜愛兒童和富有童心的詩人,他們?yōu)槲覀兞粝铝藢氋F的作品,在他們的詩詞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讓我們乘上詩詞的飛船,穿越時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兒童生活的樂趣吧! 二、自讀自悟,感知詩詞大意 1.自由讀三首古詩詞,借助拼音讀準詩句。 2.認讀生字。
3.邊讀邊想,從整體上感知詩詞的大意??砂匆韵绿崾镜乃伎碱}來思考: (1)每首詩詞分別寫了幾個孩子?是哪句提到的? (2)詩詞中的孩子分別在干什么?你從哪句知道的?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指讀三首古詩詞,相機指導讀正確。
提示“樂”“亡”“剝”的讀音。 對比讀一讀,并對學生對字音的質疑做出簡要的解釋。
“亡”是古漢語中的讀法,同今“無”。比較下列多音字的讀音: 快樂——清平樂剝落——剝皮剝蓮蓬亡羊補牢——亡賴 2.交流對上面問題的思考。
3.抄寫生字,注意“蓑”字的寫法。 四、理解詩句,回答問題 練習把古詩詞讀流利,結合注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并進行深入思考: 詩中描述的兒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樣?你覺得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的?你還有什么疑問想提出來和大家交流? 第二課時 一、練習用自己的話講講每首詩詞的意思 1.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交流三首詩詞的意思。
2.在小組交流后,針對理解的難點,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 學生可能提出如下的問題: (1)“笛弄晚風”是笛聲逗弄晚風嗎? (2)“怪生”是什么意思呢? (3)“醉里”是說誰醉?是作者還是老夫妻? ……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思考,對第一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弄”字給人的情趣感。
3.練習用自己的話講講每首詩詞的意思。 二、交流感受,練習朗讀 以“詩中描述的兒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樣?你覺得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的”為話題,引導學生讀書感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1.全班交流。允許有自己的感受。
對學生不正確的認識要恰當地進行引導。結合時代背景,既要體會到兒童生活的悠閑和有趣,又能體會到作者對這一切的審美情趣。
當然也可以從當代兒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既要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也要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 2.結合自己的感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
朗讀提示: 《牧童》重在讀出牧童生活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前兩行要讀出視覺上的寬闊和聽覺感覺上的美好。
后兩行要讀出牧童吃飽后躺在月夜下的愜意。 《舟過安仁》重點要讀出兩個小童子行為的有趣。
《清平樂·村居》要讀出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鄉(xiāng)村生活及人們的平靜的心態(tài)、最小的孩子的無憂無慮。 3.背誦三首古詩詞。
4.默寫《牧童》。 第三課時 一、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詩或詞,改寫成短文 1.激發(fā)寫的興趣。
同學們,透過詩人的筆觸,我們對千年之前的兒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無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鏡頭,只是無聲的電影。
如果這個鏡頭再放大一點,電影里的人物動起來,這部電影有了聲音,有了色彩,那該多好?。『芏喾从硽v史的電視電影,其實是幾句話就能寫完的事,可經過現代人的想象復原,就成了充滿生活氣息有聲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嘗試著把你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讓詩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離我們更近? 2.根據自己的想象,自由寫故事。
3.選擇相同的為一組,分別交流、評議,教師相機指導修改。 二、結合學生的積累,拓展閱讀 1.交流已經背誦積累下來的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
2.拓展閱讀楊萬里其他寫兒童生活的詩,大體了解詩的意思,并選一首自己喜歡的背誦下來。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桑茶坑道中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閑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望天門山》詩中傳神地運用了六個動詞,分別是斷、開、流、回、出、來。
動詞作用:
1、斷、開兩字,下得利落有力,從而將天門山夾江而峙、相望如門之勢極其簡潔、準確地摹繪出來。
2、流、回兩字,表達出盡管江水能夠將大山沖開,但大山畢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轉向。
3、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有了動態(tài)美,而且點出了詩人望的角度。
4、來字,使畫面頓顯活躍,具有不斷變幻的美感。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絕。
全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
天門山從中間斷裂是楚江把它沖開,碧水向東浩然奔流到這里折回。
兩岸高聳的青山隔著長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葉孤舟像從日邊駛來。
擴展資料: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郁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當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歲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初次經過天門山所作。
二、賞析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的前兩句即從“江”與“山”的關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
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
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p>
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
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
可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但作為一首七言古詩,寫得淋漓盡致。從比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門山》作為絕句的崇尚簡省含蓄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望天門山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