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xiāng),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這首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離京時,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xiāng);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昂剖帯北局杆畡莺拼?,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耙鞅迻|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xiāng)——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奥浼t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fā)離別之情轉入抒發(fā)報國之志。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石灰吟 作者: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作品簡介: 《石灰吟》一般認為是明代政治家于謙的一首托物言志詩。這首詠物詩,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和不與壞人同流合污 堅決與惡勢力做斗爭決心。
整首詩筆法凝煉,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作者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jié)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zhèn)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為御史的于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后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
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
也先(額森)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
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
萬歷中,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出自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2、蓮花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
三、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1、譯文
要想知道這青松又多么純潔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樹上那層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2、原文
青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四、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1、譯文
梅花的花瓣從枝頭飄零,即使落在道涂,被車馬行人輾踏,變成了泥濘或是塵土,但梅花的寒香的風骨不會改變,仍舊會留存于世,永遠在知己之人的心懷之中。
2、出自南宋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五、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1、譯文
房檐的積雪尚未開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是多么不尋常啊!
2、出自清代鄭燮的《山中雪后》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古代描寫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句子有哪些?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要知松高節(jié),待到雪化時。
4、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5、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釋義 身上衣沾濕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2、原文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出自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2、蓮花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
三、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1、譯文 要想知道這青松又多么純潔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樹上那層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2、原文 青松 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四、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1、譯文 梅花的花瓣從枝頭飄零,即使落在道涂,被車馬行人輾踏,變成了泥濘或是塵土,但梅花的寒香的風骨不會改變,仍舊會留存于世,永遠在知己之人的心懷之中。
2、出自南宋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五、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1、譯文 房檐的積雪尚未開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
這樣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是多么不尋常啊! 2、出自清代鄭燮的《山中雪后》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表達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詩句
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杜甫的《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綦毋潛《春泛若耶溪》: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李白《夢游天姥呤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王維《老將行》: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zhàn)立功勛。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出處:宋·周敦頤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白話釋義: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
(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于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游巖題石,并有詩刻石。
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毕壬氖?,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云:“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跡。”
又有愛蓮亭條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文章賞析: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fā)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
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
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tài),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