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墨如金
中國畫術(shù)語。意即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揮霍,盡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現(xiàn)豐富。相傳北宋山水畫家李成“惜墨如金”,所畫寒林,以渴筆畫枯枝,樹身只以淡墨拖抹,但在畫面上,仍然獲得“山林藪澤、平遠(yuǎn)險易”的效果。清代吳歷曾說:“潑墨、惜墨,畫家用墨之微妙,潑者氣磅礴,惜者骨疏秀?!卞X杜說:“云林(倪瓚)惜墨如金,蓋用筆輕而松,燥鋒多,潤筆少,以皴擦勝渲染耳。夫渲染可以救枯瘠,生云煙,迂翁又何嘗頃刻離是法哉!特不肯用濕筆重墨耳?!保ā端蓧禺嫅洝罚┒缄U述了“惜墨如金”的含義和作用。
解析:愛惜墨就像金子一樣,指不輕易動筆
出自現(xiàn)代詩人卞之琳的《斷章》,全詩為:
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
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詩是卞之琳于1935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歌,他是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翻譯家、新月派的代表詩人,詩《斷章》是他的不朽代表作。他師從徐志摩,與沈從文交好,傾心于才女張充和。他一生寫詩沒有超過五千行,惜墨如金,被評價為中國詩壇的琢玉者。
擴展資料:
《斷章》全詩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蘊的人生哲理卻相當(dāng)豐富,為人們的欣賞提供了諸多可能性。這首富有哲理的遞進詩句,用簡單、樸素的語言,展現(xiàn)了一幅清新的畫面。
詩人以短短四行“斷章”,便充分表達(dá)出了人物內(nèi)心綿綿的情思,同時又包含著深廣的哲學(xué)象征意義。整首詩將一個相對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風(fēng)景畫中,有橋有月、有人有夢,和諧自然。讀者在不同的境遇與迥異的心境下閱讀這首詩會產(chǎn)生不同的體會與回響。
據(jù)作者自云,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于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biāo)題由此而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斷章
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
這首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dá)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dá)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fēng)雨聲,現(xiàn)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fēng)雨不是疾風(fēng)暴雨,而當(dāng)是輕風(fēng)細(xì)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diào)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xiàn)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爭渡之舉。當(dāng)輕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jié)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jì)》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yīng)當(dāng)是可信的。
如夢令 李清照
【年代】:宋
【作者小傳】: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縣人。父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丈夫趙明誠,宰相趙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國古代杰出女詞人。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詞》一卷(別本五卷),不傳。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輯李清照集》等。
【內(nèi)容】:
常記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歸路②。
興盡晚回舟,誤入藉花深處。
爭渡,爭渡③,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 ?!俺S洝泵鞔_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yīng),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dá)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fēng)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 ”,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3.1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