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相遇
席慕容
美麗的夢和美麗的詩一樣
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最沒能料到的時刻里出現(xiàn)
我喜歡那樣的夢
在夢里 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
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釋
心里甚至還能感覺到所有被浪費的時光
竟然都能重回時的狂喜和感激
胸懷中滿溢著幸福
只因為你就在我眼前
對我微笑 一如當年
我真喜歡那樣的夢
明明知道你已為我跋涉千里
卻又覺得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好像你我才初初相遇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作者】納蘭性德 【朝代】清代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荷葉杯 韋莊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
初識謝娘時。
水堂西面畫簾垂,
攜手暗相期。
惆悵曉鶯殘月,相別,
從此隔音塵。
如今俱是異鄉(xiāng)人,
相見更無因。
冬日宴郭監(jiān)林亭 盧綸
玉勒聚如云,森森鸞鶴群。據(jù)梧花罽接,沃盥石泉分。
華味慚初識,新聲喜盡聞。此山招老賤,敢不謝夫君。
鷓鴣天 劉一止
巖下清陰引興長。坐中初識令君香。攬將風月歸詩藪,乞得溪山作醉鄉(xiāng)。憐我老,與傳觴。吳霜點鬢又何妨。只應銀燭交紅夜,羞對雙歌發(fā)彩光
浣溪沙 王灼
一樣嬋娟別樣清。眼明初識董雙成。香風隨步過簾旌。笑捧玉觴頻勸客,浣溪沙里轉新聲?;ㄩg側聽有流鶯
清平樂 洪適
輕紅淡白。蓬閬神仙謫。魏紫姚黃夸異色。到得海邊初識。玉闌不語如顰。虛教春盡三分。卻問檀心誰向,多情更屬東君
賀明朝 歐陽炯
憶昔花間初識面,紅袖半遮妝臉。輕轉石榴裙帶,
故將纖纖玉指,偷拈雙鳳金線。
碧梧桐鎖深深院,誰料得兩情,何日教繾綣。
羨春來雙燕,飛到玉樓,朝暮相見。
憶昔花間相見后,只憑纖手,暗拋紅豆。人前不解,
巧傳心事,別來依舊,孤負春晝。
碧羅衣上蹙金繡,睹對對鴛鴦,空裛淚痕透。
想韶顏非久,終是為伊,只恁偷瘦 .(參考一下吧!)
1. 《重登山海關城樓》
孫承宗
長城古堞俯滄瀛,百二河山擁上京。銀海仙槎來漢使,玉關秋草戍秦兵。
星臨尾部雙龍合,月照平沙萬馬明。聞道遼陽飛羽急,書生急欲請長纓。
2. 《宿山海關》
函可
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關大海流。
馬上白云隨漢使,不知何處不堪愁。
3. 《山海關》
閔的
重關猶未度,破衲早生寒。大海依然險,危巒空白攢。
鄉(xiāng)書萬里絕,鼓角五更寒。敢望能生入,回頭仔細看。
4. 《山海關》
魏源
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滄海枕青山。
長城遠岫分上下,明月寒潮共往還。
5. 《山海關》
黃洪憲
前驅皆大將,列陣盡元戎。
夜出榆關外,朝看朔漠空。
李白寫的第一首詩寫于710年 在匡山十年讀書其間。
古 風(其一) 李白 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誰陳? 王風委蔓草, 戰(zhàn)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 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 開流蕩無垠。
廢興雖萬變, 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 綺麗不足珍。
圣代復元古, 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 乘運共躍鱗。
文質相炳煥, 眾星羅秋旻。 我志在刪述, 垂輝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 絕筆于獲麟。 宋朝程顥曾把《論語》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認為前者溫潤,而后者明銳。
一般說來,李白的詩偏于明銳而有鋒芒的一路,但這首詩卻氣息溫潤,節(jié)奏和緩,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風度。 開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是全詩的綱領,第一句統(tǒng)攝“王風委蔓草”到“綺麗不足珍”,第二句統(tǒng)攝“圣代復元古”到最后“絕筆于獲麟”。
這樣開門見山,分寫兩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筆仗。這兩句雖則只有十個字,可是感慨無窮。
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詩經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聲。雅聲久矣不起,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層。
然則誰能興起呢?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落出“吾”字,表出詩人的抱負,這是第二層??墒窃娙诉@時候,已非少壯,而是如孔子自嘆一樣“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負,也已來日無多了,這是第三層。
何況茫茫天壤,知我者誰?這一腔抱負,究竟向誰展示、呈獻呢?這是第四層。這四層轉折,一層深一層,一唱三嘆,感慨蒼涼,而語氣卻又渾然閑雅,不露郁勃牢騷,確是五言古詩的正統(tǒng)風度。
首兩句點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寫“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關雎麟趾王者之風為代表的詩三百篇已委棄于草莽之中,到了戰(zhàn)國,蔓草更發(fā)展為遍地荊棘。
三家分晉,七雄爭強,虎斗龍爭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順敘下來,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順敘下去,文氣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聲何微?!币痪洌妙D宕的問嘆,轉一口氣。
“正聲”即是“大雅”,“何微?!奔词恰熬貌蛔鳌?,一面回應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騷人”?!对娊洝繁居小鞍Ф粋?,怨而不怒”的說法,這里把屈原宋玉,歸之于哀怨,言外之意,還是留正聲于微茫一脈之中。
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國的詩人,論時代在秦以前,這里逆插一句,作為補敘,文勢不平。于是再用順敘談到漢朝,“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說明揚雄、司馬相如,繼楚辭之后,在文風頹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中所說:“競為侈靡閎衍之辭,沒其風喻之義”,和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篇》所說“揚馬沿波而得奇”一樣,蕩而不返,開出無邊的末流。
詩人寫到這里,不能象帳冊一般一筆一筆開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總束一下,“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說明以后的變化雖多,但文章法度,總已淪喪。
尤其“自從建安來”,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綺麗不足珍”,這與《文心雕龍·明詩篇》所說:“晉世群才,稍入輕綺”,“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詩人反對綺麗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藝主張是顯而易見的。
詩寫到這里,自從春秋戰(zhàn)國直到陳隋,去古不可謂不遠,寫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轉筆來,發(fā)揮“吾衰竟誰陳”了。 “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這六句鋪敘唐代的文運,詩人故弄狡獪,其實半是假話。
唐代是近體律絕詩新興的時代,何嘗有所謂“復元古”?唐太宗以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間,歷經武后、韋后之變,又何嘗有所謂垂衣裳無為而治天下?王、楊、盧、駱、沈、宋的詩,雖各有勝處,但用“清真”兩字,也只是李白個人的說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風格。文才處休明之世,乘時運而飛躍,有如鯉魚踴躍于龍門,繁星羅布于秋天。
這里寫唐代的進士科,比較真實,但唐代主要以詩賦取士,文勝于質,又何嘗有所謂“文質相炳煥”?這些還是枝節(jié)的問題,如果唐朝統(tǒng)治者真能如李白這六句詩所寫的那樣,李白應該早就復興“大雅”,重振“正聲”,何至于“吾衰竟誰陳”呢?這六句與“吾衰竟誰陳”之間的矛盾,說明了詩人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從“眾星”中躍出“吾”來,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話,申說自己已無創(chuàng)作之意,只有把“廢興萬變”之中的那些作品,象孔子刪詩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蕪存菁罷了,這樣庶幾還可以“垂輝映千春”。
可是孔子畢竟不是僅僅刪述而已,贊周易、刪詩書、定禮樂之外,最后還是作了流傳千載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獵獲麒麟時才絕筆。詩人的抱負,亦正是如此。
最后兩句,從“吾衰竟誰陳”,“我志在刪述”的較消沉的想法,又一躍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的斬截之辭,來反振全詩,表示愿意盡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學上有所建樹。詩人以開創(chuàng)一代詩風為己任,自比孔子,正說明他對自己期許很高。
這一“立”字又遙遙與起句的“作”字呼應,氣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這首詩的主意在復振大雅之聲,所以詩人在寫作時,其。
1、《山海關送季弟南還》
年代: 明 作者: 袁崇煥
公車猶記昔年情,萬里從我塞上征。
牧圉此時猶捍御,馳驅何日慰升平?
由來友愛鐘吾輩,肯把須眉負此生?
去住安危俱莫問,燕然曾勒古人名。
2、《山海關》
年代: 清 作者: 納蘭性德
雄關阻塞戴靈鰲,控制盧龍勝百牢。
山界萬重橫翠黛,海當三面涌銀濤。
哀笳帶月傳聲切,早雁迎秋度影高。
舊是六師開險處,待陪巡幸扈星旌。
3、《山海關陳職方邀登觀海亭作》
年代: 明 作者: 唐順之
萬里群山盡海頭,誰筑關城控上游。
巨靈劈山鬼鞭石,英雄作事與神謀。
水壓蛟龍蟄深窟,陸斷豺虎潛遐陬。
司馬分符來作鎮(zhèn),坐銷奸宄護神州。
夜半鳴雞空獻計,橐中置人仍被搜。
深秋邀我觀海樓,水潦初清海霧收。
風恬浪細魚鱗起,隔岸隱隱見東牟。
百年海禁頗嚴密,煙波莽闊無行舟。
圣明弛禁濟饑窘,米船銜尾浮群鷗。
百船到岸一船覆,大利小害誰能周。
遼人生不識舟楫,云帆錯指旗上旒。
午炊且飽盈瓶粟,夜臥免唱量沙籌。
幾時丑虜忽東徙,遼薊騷然斗不休。
關外胡笳關內柝,婦女乘障夫虔劉。
鴟蹲蛆食安可長,瘜肉不剪成懸疣。
會須驅逐遠漠北,安得猛士挺長矛。
昔人失卻榆關險,腥穢中華千古羞。
4、《贈小海燕評劇團》
年代: 現(xiàn)代 作者: 老舍
風光如此最多情,山海關頭山海明。
西去長城一萬里,南來大地幾千程。
田園無際豐生產,烽火高臺憶戰(zhàn)爭。
更喜翩翩小海燕,青云白浪任飛鳴。
5、《出遼后(三首)》
年代: 唐 作者: 周祚
我馬來自西,下馬廣寧城。
其地控千里,食者八萬兵。
白水女直種,獵騎何縱橫。
大統(tǒng)在中國,胡運方北傾。
圣人戒履霜,豈得事遠征。
雄劍八九動,邊風射高旌。
西望山海關,旦夕達神京。
天下第一關即山海關,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關于山海關的詩句如下:
1、《出榆關》宋代:劉著
原文:
羽檄中原滿,萍流四海間。
少時過桂嶺,壯歲出榆關。
譯文:軍事文書傳到中原,在天下間處世圓滑。少年時過桂嶺,壯年時出榆關。
2、《風流子·出關見桃花》清代:張惠言
原文:
海風吹瘦骨,單衣冷、四月出榆關。
看地盡塞垣,驚沙北走;山侵溟渤,疊障東還。
譯文:海風吹著我的痩骨,我衣裳單薄,有些寒冷。四月初,我離開京都,到了山海關。望見到處都是關塞的墻垣,飛沙北走;山勢向渤海延伸,層巒向東方展開。
3、《塞上曲四首送元美 其一》明代:李攀龍
原文:
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關大海流。
馬上白云隨漢使,不知何處不堪愁。
譯文:秋天的燕山晚上寒冷寂靜,向北返回榆關看大海。馬上的白云隨這漢使到來,不知何處不堪愁。
4、《宿山海關》明代:釋函可
原文:
重關猶未度,破衲早生寒。
大海依然險,危巒空自攢。
譯文:又來到了山海關,破舊的衣服抵不住寒冷。大海依然兇險,山峰依然高聳。
5、《出榆關》明代:戚繼光
原文:
前驅皆大將,列陣盡元戎。
夜出榆關外,朝看朔漠空。
譯文:我們的先鋒部隊都是大將軍,列陣要殺盡敵人。晚上出到山海關外,早上看到沙漠的天空。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