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是受冷落時寫的。
不過不是在船上。在被貶時,曾寫下《靜夜思》。
但是和你的提問不符,因為要求是在船上。況且《早發(fā)白帝城》也是在被貶途中寫的,只不過是在回來的時候。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翻譯 早晨才辭別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時間就回到了千里之遙的江陵,白帝城在山上,地勢高峻,從江上回望白帝城,猶如在彩云之間千里是舉整數(shù)而言。只聽的兩岸山間猿啼的聲音連續(xù)不停,就在這啼過不停的猿聲中,輕快的船已經(jīng)從重重疊疊的高山峻嶺中的江面駛過了。
注釋 1.白帝城: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城東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筑。
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jié)縣,與巫山相近。
所謂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或以此詩為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
然細審"千里江陵一日還"詩意,可知曾從江陵上三峽,此當為返還之作。應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時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
2.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云間。 3.江陵:今湖北江陵縣。
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度龒{》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哀囀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4.朝:早晨。
5.辭:告別。 6.還:返回。
7.啼:鳴、叫。 8.?。和O?。
9.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這首有名的七絕,不無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美輪美奐,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一般讀者不必知道作者寫詩時的心境,只單純地體會詩中所傳達出來的三峽順水行舟的快感就會覺得很美了。其實詩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時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壯麗多姿、順水行舟之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
明白了這些情境內(nèi)涵,美感就更為豐富。前人對此詩好評如潮,如《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
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又丁龍友云:"此是神來之調(diào)。
"吳昌琪《刪訂唐詩解》卷一三:"插猿聲一句,布景著色之"。應時《李詩緯》卷四:"等閑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
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
此詩抒寫了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
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
“彩云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
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xiāng)一樣。
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
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lián)想乘了飛快的汽車于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jīng)驗。
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興奮??!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p>
(《札樸》)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
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其快速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將進酒 (李白)〖唐〗{樂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①耳聽:
鐘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lè),斗酒十千恣歡謔(xuè)。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jìng)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jiang)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此處也可作“傾耳聽”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青絲:喻指黑發(fā)。
雪:指白發(fā)。
會須:正應當。
岑夫子:指岑勛,李白之友。
丹丘生:元丹丘,李白好友。
杯莫停:又作“君莫停”。
鐘鼓饌玉:泛指豪門貴族的奢華生活。鐘鼓,指富貴人家宴會時用的樂器。饌(zhuàn)玉:精美的飯食。
高堂:父母
蘇東坡的幽獨孤高之情逐漸演化為坦然超曠之態(tài)?!抖L波》是這種曠達心態(tài)的代表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作《定風波序》
王定國歌童曰柔奴,姓宇文氏。
定國南遷歸,予問柔:南國風土,應是不好。
柔奴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
予因用其語綴詞云: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還有:
食荔枝二首·之二 ·蘇東坡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些都表現(xiàn)出了東坡從容坦然曠達超脫心態(tài)的本質(zhì)。心安,則隨遇而安,無處為家處處家,擺脫漂泊失落的無歸屬感,找到精神之家園,獲得精神的暢適自足。
再看李白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首詩可見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0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