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國藩頗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
某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請曾國藩任命差遣,當時曾國藩剛吃飽飯正在散步。他有飯后緩行三千步的習慣,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鴻章請他接見那三人,曾國藩卻說不必了。李鴻章很驚訝,曾國藩道,散步時,那三個人我都看過了,第一個低頭不敢仰視,是個忠厚人,可給保守的工作;第二個喜歡作假,人前恭敬,我一轉身便左顧右盼,將來必陽奉陰違,不能任用;第三個人雙目注視,始終挺立不動,他的功名,將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來三人的發(fā)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開發(fā)臺灣有功的劉銘傳。
緩行三千步,不過一小時的光景。就這一小時的光景,決定了三個人的命運。有人也許要說,這也太絕對了吧。其實,一個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他細微的形態(tài)動作中看出來的。曾國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緩步的過程中不動聲色地仔細觀察了三個人。這是一場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試。因此,三個人的表現(xiàn)也都發(fā)于本性。
《曾國藩年譜》里記載有這樣一段話:
江公素以任俠自喜,不事繩檢。公(曾國藩)與語市井瑣事,酣笑移時。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顧嵩燾曰:"京師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當以節(jié)義死。"時承平日久,聞者或駭之。
乍一見面,即預料別人必將建立功名,而且又會死于節(jié)義,不光是聽者不信,就是江忠源本人要是聽了也會大吃一驚。當是時,誰也無法預料到會有太平天國這種戰(zhàn)事發(fā)生,此時離太平天國造反尚有數(shù)年之遙。若干年后,曾國藩的這番預言竟然都一一應驗。
再舉一例。曾國藩在見到恭親王奕欣之前,曾看到一張他的照片,曾氏就對他的幕僚說了這樣一番話:此人倒是一個翩翩美少年,可惜舉止略微輕佻了一些,看來難以托負重任;身處周公之位,卻無周公之望。還有一回,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帶三個人來見曾氏,曾從外面回來,目不斜視三人,坐定,李鴻章請老師派此三人的工作,誰知李剛開口,曾國藩便徑直把三人的工作分派待定。原來曾國藩只看他們的面相即已知他們各自所長。據(jù)載,曾國藩對"相術"頗有研究,并且總結道: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業(yè)看精神,主意看腳跟,若要看條理,全在言語中。
曾國藩識人有術,如今也漸為世所公認。那么,他識人憑的是什么呢?
曾國藩識人之道,歸結起來有這么幾點:一是他深知人物心性才情變化的九大征狀。"性之所盡,九質之征也。"哪九征呢?"平陂之質在于神,明暗之實在于精,勇怯之勢在于筋,強弱之植在于骨,躁靜之決在于氣,慘懌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儀,態(tài)度之動在于容,緩急之狀在于言。"這實際上就是九種識相之法。觀神識人,可以辨別他的忠奸賢肖;觀精識人,可以看出他是否聰明;觀筋識人,可以識出他的膽量;觀骨識人,可以知道他的強弱;觀氣識人,可以發(fā)現(xiàn)他是否沉得住氣,是否具有臨危不亂的素質;觀色識人,可以知道他的情緒狀態(tài),厚道之人,氣色溫和柔順,勇敢之人,氣色剛毅,聰明的人,氣色豁達;觀儀識人,可以識其修養(yǎng)高低,"端莊厚重是貴相";觀容識人,可以識其內心品質;觀言識人,可以判斷其性格,所謂言為心聲,性急之人,說話爽快;性柔之人,說話平緩。
為你奉上幾則,請你參考:
1、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2、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曾國藩家書》
3、
倚天照海花無數(shù),高山流水心自知。
4、
“依天照?;o數(shù),流水高山心自知?!?/p>
曾國藩在給他弟弟曾國荃的信中寫過這樣一段詩句:“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p>
倚天照?;o數(shù),流水山高心自知: 這是曾國藩的詩句。
曾國藩攻破南京后威鎮(zhèn)天下,功高蓋主,同時,在這種情況下,也是他舉湘軍起事,自立為王的最佳時機。否則兔死狗烹,朝廷對曾國藩輕則將罷免其軍權,重則亦可能暗下毒手。因而這個時候也是曾國藩對稱帝一事感到最猶豫最彷徨的時候,此時王闿運再度向他提出此事,他沒有像以往那樣怒不可扼,嚴詞拒絕,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沉思的結果就是他寫下那句著名的詩句:倚天照海花無數(shù),流水山高心自知。"倚天照?;o數(shù),高山流水心自知!"出自于曾國藩的辯言。說的是一種人生境界,體現(xiàn)了他這種堅守人臣的行為和心理是和他作為儒學大家的身份和受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分不開的,所以越是戰(zhàn)功彪炳,他越是克己修身。
具體可以參考唐浩明的長篇小說《曾國藩》。 這里很全:
晚清名臣曾國藩頗有用人之明,曾提拔了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
某次,李鴻章帶了三個人請曾國藩任命差遣,當時曾國藩剛吃飽飯正在散步。他有飯后緩行三千步的習慣,那三人就在一旁恭候。
散步之后,李鴻章請他接見那三人,曾國藩卻說不必了。李鴻章很驚訝,曾國藩道,散步時,那三個人我都看過了,第一個低頭不敢仰視,是個忠厚人,可給保守的工作;第二個喜歡作假,人前恭敬,我一轉身便左顧右盼,將來必陽奉陰違,不能任用;第三個人雙目注視,始終挺立不動,他的功名,將不在你我之下,可委以重任。”
后來三人的發(fā)展,果然不出曾氏所料,而第三人就是開發(fā)臺灣有功的劉銘傳。緩行三千步,不過一小時的光景。
就這一小時的光景,決定了三個人的命運。有人也許要說,這也太絕對了吧。
其實,一個人的品性,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他細微的形態(tài)動作中看出來的。曾國藩的高明就在于,他在緩步的過程中不動聲色地仔細觀察了三個人。
這是一場未曾事先通知的考試。因此,三個人的表現(xiàn)也都發(fā)于本性。
一曰身勤
曾國藩所說的"身勤"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曾國藩曾說"余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
曾國藩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曾國藩在軍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么樣的天氣,不論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他一定"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于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論語》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
二曰眼勤
曾國藩所說的"眼勤"是從細微之處識人.
曾國藩指派李鴻章訓練淮軍時,李鴻章帶了三個人求見,請曾國藩分配職務給他們.不巧曾剛好飯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則進入室內.等到曾散步回來,李請曾傳見三人.
曾說不用再召見了,并對李說:"站在右邊的是個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補給工作;站在中間的是個陽奉險違之人,只能給他無足輕重的工作;站在左邊的人是個上上之材,應予重用."
李驚問道:"您是如何看出來的呢?"
曾笑道:"剛才我散步回來,走過三人的面前時,右邊那人垂首不敢仰視,可見他恭謹厚重,故可委派補給工作.中間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過,立刻左顧右盼,可見他陽奉陰違,故不可用.左邊那人始終挺直站立,雙目正視,不亢不卑,乃大將之材."
曾國藩所指左邊那位"大將之材",就是后來擔任臺灣巡撫鼎鼎有名的劉銘傳.
曾國藩從細微之處識人,練就了他的一雙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時,幕僚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出謀劃策,立下了赫赫功勛.
1,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鴩对恼窝遭n》
這句話意思是使他的意志堅強,使他的心智困頓、困惑,使他吃力身受勞累之苦,用這種方法來增加他的能力,以后不管做大事情還是小事情,一定能夠成功。
2,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滾,過于絢爛?!鴩对恼窝遭n》
這句話意思是居家之道,只有崇尚節(jié)儉才可以長久,處于亂世,更應該以戒除奢侈為第一要義。日常的衣物不宜縫制太多,更不宜大鑲大滾,過于華貴奢侈。
3,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鴩对鴩視?/p>
這句話意思是天下最正義的人士就能打敗或者是征服天下最邪惡的人,腳踏實地,勤奮的人最終要比那些利用自己的小聰明投機取巧的人更有成就。
4,勤儉節(jié)約,未有不興。 驕奢倦怠,未有不??!——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這句話意思是事能勤苦儉約,沒有不興盛的。做事常驕奢倦怠,沒有不失敗的。意思是保持勤儉節(jié)約、努力克服的品德和生活,個人才會有所成就,事業(yè)和家業(yè)才會興旺。
5,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鴩对鴩視?/p>
這句話意思是克敵制勝的決定因素,實在是在于人而不在于武器的優(yōu)劣。
國藩獵頭為你回答: 曾國藩是真心實意地喜愛人才,并認識到人才是事業(yè)成敗決定的因素,他認為“要舉天下才,成天下事”。
他善于從地位卑下的人群中,或是這人還沒有展露才華時識人,他識人有五個方面: 第一、從德識上認人。曾國藩對德識的排列順序是“德、識、學、才”。
他認為:“德”為主“才”為輔,若二者不能兼顧,寧可取無才,而不能無德,尤其是處于重要地位的人。而關于“學”與“識”方面,他說辦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因此,管理者識人就特別要講究道德、操守和見識。 第二、從志趣上去識別人才。
一個人的愛好、興趣體現(xiàn)了他的價值觀,是衡量一個人品位是否高尚的重要方面。曾國藩曾說過:選擇將領最主要的不是看一個人打仗、行軍的才干,而應該看他對待名利的態(tài)度。
如果是選擇行政人才,曾國藩認為是要看官氣重不重。什么是官氣呢?官氣就是喜歡講資格、排場,而且自己不愿意做實事,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基層去。
官氣多一分,血性就少一分,這樣的人不能用。對于文人,也就是“知識分子”,好說“大話”者不可重用,因為愛說大話的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第三、從修為上識人。一個人的品行是能夠通過修煉來提高的。
曾國藩從修為上識人的判別標準:一是“端莊厚重是貴相”;二是“謙卑含容是貴相”,就是謙虛且喜怒哀樂不表現(xiàn)在臉上;三是“心存濟物是富相”,就是心里面不只是想到自己,更要去關心你之外的人;四是“事有歸著是富相”,就是做事情有著落,如果做事情有頭無尾或虎頭蛇尾,這種人成不了大事。 第四、從小事上認人。
曾國藩很看中認真對待小事的人,他常常對別人說,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的學問都蘊含在我們日常的家庭小事中。 第五、從長相上識人。
一是“邪正看鼻眼”,如果要知道這個人是正人君子還是小人,就從鼻子和眼睛來看。比如看眼珠的方位,在談話時某人眼珠總是在上面,說明心地很狂傲;眼珠在下面的,則城府很深;眼珠總是左右移動,則心神不安寧。
二是“真假看嘴唇”,就是這個人是真誠,還是虛偽要看嘴巴。三是“主意看腳跟”,腳跟厚實粗壯就是有主意和拿得定主意,反則就不好。
四是“功名看氣宇”?!皻庥睢辈皇钦f這個人長得很英俊、很漂亮,而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xiàn)和內心的修養(yǎng)結合起來,給人的總體的體現(xiàn)。
五是“事業(yè)看精神”。那種病懨懨有氣無力的人就是再有能力、再有品質,到具體的事他也會搞不定。
我們任命總經理、任命總裁,應該要看他的精氣神。六是看思維有無條理,就是說話。
“敏于行而訥于言”,話說得太多不是好事,言多必失!曾國藩講:話不在多,關鍵在六個字,一是“重事理”,一是“擔斤兩”。就是話要說到點子上、要有分量,套話、空話都不用講。
在用才方面,曾國藩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1、廣收慎用,凡是有一技之長來投奔曾國藩的,他都會收下。但在使用上很慎重,曾國藩說:為了今后不輕易罷免一個人,我不輕信、不輕易疏遠、也不輕易重用一個人。
2、因量器使。曾國藩認為人才的價值就是使用得當,世界上不要怕沒有人才,而要擔憂怎樣使用人才。
3、愛惜異才。對于不可多得的異才,用人者要有特別的愛惜之心。
4、籠絡親信。歷代的官吏都會做這樣的事,曾國藩也不例外。
曾國藩認為“識人”外,還要培養(yǎng)人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宏獎。大家覺得對下屬嚴厲才能使他們成才,但曾國藩認為人才是靠表揚出來的。
他曾經對部下一再講過:要注意工作方法,就是對部下做得好的,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揚他;做得不好的,要單獨叫到辦公室去批評,即“揚善于公堂,規(guī)過于私室”。 曾國藩讀書之道 曾國藩素有清朝“中興重臣”之稱,而他酷愛讀書、善于讀書亦是許多人無法企及。
即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有諸多借鑒之處。 曾國藩愛書之甚,乃至不惜負債貸款也要購得,他認為“買書不可不多”。
清道光十六年,他從京師(今北京)“貸百金,南歸過金陵(今南京),盡以購書”。古往今來,愛讀者不計其數(shù),可舍得貸款負債購書者又有幾人? 這些書買回家后,他愛不釋手,如饑似渴,恨不得全部讀完。
于是,“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者幾一年”,簡直到了“世間百事,唯有讀書”之地步??伤麉s以此為樂,認為“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
他從小就養(yǎng)成誦讀習慣,一則可在抑揚頓挫聲中享受其樂,品味其意;二則能增強記憶,出口成章,以至于一些名篇名句終老不忘。據(jù)史載,曾國藩五歲即“受學于庭,誦讀穎悟”,十五歲能成篇背誦《周禮.儀禮》、《史記》、《昭明文選》等名著篇章。
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誦《離騷》,且能在行軍途中背誦《上林賦》等名篇。 如何讀書、讀好書,曾國藩有著獨到見解。
他覺得,“看書不可不知所擇”,首先要有重點,懂得選擇,尤其要選那些經典名著,質量才有保證。他平生最愛讀的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司馬遷的《史記》,道家名著《莊子》,司馬光的《漢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翰愈之文章等。
他讀書從不走馬觀花,嚴謹深入,鍥而不舍,直到讀懂方休。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 …… 為子孫做富貴計者,十敗其九。
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為惡最苦,是惟恐人知。
◎ 勿揚人過,反躬默省焉,有或類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與君子斗名,毋與小人斗利,毋與天地斗巧。
◎ 獨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義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慮也。
◎ 吾常見夸己者,以要譽而受嗤也;吾常見媚人者,以求悅而招鄙也。夫士處世,無為可議,勿期人譽,無為可怨,勿期人悅。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貴,起居便帶市井。
富貴能詩,吐屬便帶寒酸。 ◎ 憂時勿縱酒,怒時勿作札。
◎ 能食淡飯者方許嘗異味,能溷市囂者方許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許處功名。 ◎ 薄福之人過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禍。
貫貧之人不安其貧,必有意外之憂。 ◎ 失意事來,治之以忍,方不為失意所苦。
快心事來,處之以淡,方不為快心所惑。 ◎ 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
◎ 甜酸苦竦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 ◎ 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 軒冕而敬,偽也。匿就而愛,私也。
◎ 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踔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jié),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 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
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
◎ 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 ◎ 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于世,勿悖于道。
◎ 綺語背道,雜學亂性。 ◎ 知足則樂,務貪必憂。
◎ 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嚴不可以馭下。 ◎ 口腹不節(jié),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jié)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則忠,入則孝,用則知,舍則愚。 ◎ 智大心勞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種德,降祥于天。惡人種禍,貽殃于后。
◎ 沽虛譽于小人,不若聽之于天。遺貨財于子孫,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 一念忽略,便有錯言錯事。 ◎ 越自尊大,越見器小。
◎ 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 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 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 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
◎ 只是一個見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盡墮。 ◎ 信算命,信風水,皆妄念所致。
讀書明理人以義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
◎ 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 好飾者,作非之漸。
偏聽者,啟爭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淺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過),面譽必至背非。 ◎ 甘讓君子其志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 人該省事,不該怕事。人該脫俗,不可矯俗。
不該順時,不可趨時。 ◎ 因循二事,誤盡一生。
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談己長只是淺。 ◎ 居心平,然后可歷世路之險。
◎ 才覺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過則傷仁,和順太過則傷義,是以貴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討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萬物于一體,則能愛矣。 ◎ 人倫明,則禮樂興。
◎ 二十年來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 ◎ 到老始知氣質駁,尋思只是讀書粗。
◎ 事事順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遠之。 ◎ 人之所學,不可為人所容,為人所容則下矣。
◎ 人要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 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 ◎ 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
◎ 以舉世皆可信者,終君子也。以舉世皆可疑者,終小人也。
◎ 富貴家宜勸他寬,聰明人宜勸他厚。 ◎ 世間極占地位的,是讀書一著。
然讀書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勢位上。 ◎ 今人計較擺布人,費心心思,卻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壞了心術,自損了元氣。
◎ 決不可存茍且心,決不可做偷薄事,決不可學輕狂態(tài),決不可做憊賴人。 ◎ 當至忙促時,要越加檢點。
當至急迫時,要越加飭守。當至快竟時,要越加謹慎。
◎ 盤根錯節(jié),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操。 ◎ 要與世間撐持事業(yè),須先立定腳跟始得。
◎ 從人可羞,剛愎自用可惡。不執(zhí)不阿,是為中道。
尋常不見得,能立于波流風靡之中,最為雅操。 ◎ 聽言當以理觀。
一聞在輒以為據(jù),往往多失。 ◎ 有惻隱之心者,必有羞惡。
◎ 人于平旦不寐時,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謂智矣。 ◎ 舉世惟一真字難得。
◎ 凡將舉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不可無所寄。
◎ 為善者常受福,為利者常受禍,心安為福,心勞為禍。 ◎ 求靜是初學收心之法,。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