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3、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5、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8、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9、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10、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1、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12、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1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4、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1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7、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8、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19、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0、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描寫東風的詩句: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描寫南風的詩句: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
描寫西風的詩句: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描寫北風的詩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描寫東風的詩句: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
描寫南風的詩句: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白居易〈觀刈麥〉)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
描寫西風的詩句: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蝶戀花》)
描寫北風的詩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
三聲 jie 意思是 使脫落 這里指風使樹葉從樹枝上脫落。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出自唐朝詩人李嶠的《風》.全詩是: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的意思是:能使葉在晚秋時節(jié)掉落,能在早春二月時使百花盛開.這兩句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風有了感性認識:秋風能掃落葉,春風能開鮮花,風能使水生波,風能使竹竿倒伏.
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如此形象生動,讀后仿佛滿紙是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其實就是一則謎語,這是該詩另一妙處.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描寫的是風在秋天,吹落金黃的樹葉,在春天,吹開美麗的花朵。
出處:
《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賞析:這首詩描寫的是風的力量。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它既溫柔又強悍。
作者:李嶠(66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有”。
解:解開,這里指吹落,散落。
整句意思是: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
出自唐代李嶠《風》,全詩為: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催開春天美麗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年未得確證。有人認為,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瀘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蔥郁。等及峰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fā),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思想主題: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
因此,全詩無出現(xiàn)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tài)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tài)的改變去表現(xiàn)風之柔情與強悍??梢娫娙藢ξ飸B(tài)常識的熟知與了然。
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fā)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xiàn)風的種種情態(tài),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賞析:
“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
“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
“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風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