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注釋】 一名官差騎著驛馬,風(fēng)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 紅塵,把荔枝送到黃帝和貴妃避暑的華清宮。
嗜食荔枝的楊貴妃 嘗著鮮美清涼的荔枝,嫣然而笑??赏馊苏l能想到,那奔馳的驛 馬是為了進呈荔枝而來。
驛馬匆匆,人們以為是在傳送國家大事,又有誰知道那些奔 波只是為了給妃子送荔枝。詩人將這兩個鏡頭巧妙地組合在一起, 揭露黃帝為寵愛妃子而無所不為的荒唐,鞭撻了唐朝統(tǒng)治者驕奢 淫逸的生活。
朝天子 詠喇叭 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譯文】 喇叭鎖哪嗚嗚哇哇,曲兒小來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憑你來抬聲價。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
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睜睜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鵝飛罷! 【簡析】 我們知道這首小令是詩人目睹了往來于運河之上的宦官的種種惡行后的借題發(fā)揮之作,顯然是有所寄托?,F(xiàn)在的問題是這種寄托是否成功。
喇叭和宦官不同類,但喇叭的“曲兒小腔兒大”與宦官的“本事小來頭大_卻有共同點,于是作品在物與人之間找到共性,作者實際上是比照著宦官的嘴臉詠喇叭的:以吹(虛張聲勢)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幫兇,到處作威作福,惹得軍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動搖。作者在對宦官害民的現(xiàn)實黑暗進行揭露的同時,也向最高統(tǒng)治者發(fā)出警告,其批判鋒芒是很尖銳的。
所以說這首小令的思想內(nèi)涵是豐富而深刻的。 通讀全篇,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它不是為詠物而詠物,對現(xiàn)實社會的深刻洞察,強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傳達(dá)一種反抗的呼聲,而這些思想內(nèi)涵都包融在詠物之中。
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終于沒有點破,結(jié)論留待讀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這就是“不即不離”。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千里遼闊的江南鶯啼燕語,綠葉映襯紅花,處處春意濃,水鄉(xiāng)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風(fēng)輕輕擺動。
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廟,如今都隱現(xiàn)在一片迷茫的煙雨之中。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rèn)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fā)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yīng)該從藝術(shù)形象出發(fā),而不應(yīng)該作抽象的推論。
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
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當(dāng)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么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 西風(fēng)、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 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簡析】 詞人在金陵勝地,登高望遠(yuǎn),便興起了滿懷愁緒:日月之遷流, 仕途之坎坷,家國之憂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筆端,寫成了名 篇佳作,歷久長新,此等例真是舉之不盡,而王安石的這一闋 《桂枝香》,實為個中翹楚。 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南朝古都金陵勝地,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吊古。
他雖以登高望遠(yuǎn)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罢薄ⅰ俺酢?、“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
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一個“如簇”,形勝已赫然而出。
然后專寫江色,縱目一望,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shù)不清的帆風(fēng)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細(xì)看凝眸處,卻又見西風(fēng)緊處,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fēng)飄拂。
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xì)景,而詞人之意以風(fēng)物為導(dǎo)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弊?,用得極妙,把個江邊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寫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變化。“彩舟”、“星河”兩句一聯(lián),頓增明麗之色。
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抒贊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fēng)范?!安手墼频?,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后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凄碧,觸目驚心而已。
“門外樓頭”,用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凈有力。 詞至結(jié)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yuǎn),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
此處用典?!吧膛恢鰢?,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唐賢小杜于“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fù)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余不盡。
1.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此句出自《泊秦淮》,唐代文學(xué)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后半段抒發(fā)感慨,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xùn)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guān)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dāng)錘煉,藝術(shù)構(gòu)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jié)合,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2.《憫農(nóng)二首》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兩句出自《憫農(nóng)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nóng)民的生存狀態(tài)。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nóng)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xiàn)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dāng)空的正午農(nóng)民田里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后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yuǎn)的格言,表達(dá)了詩人對農(nóng)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句出自《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詩人曹植的一首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dá)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思想感情。
4.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蠶婦》是宋代詩人張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難的五言絕句。這首詩是通過以養(yǎng)蠶為業(yè)的農(nóng)婦入城里賣絲的所見所感,揭示了怵目驚心的社會現(xiàn)實“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衣無食”的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
5.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國風(fēng)·鄘風(fēng)·相鼠》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此詩明則描述老鼠,實則是統(tǒng)治者用虛偽的禮節(jié)以欺騙人民,人民深惡痛絕,比之為鼠,給予辛辣的諷刺。全詩三章,每章四句。三章重疊,以鼠起興,反覆類比,意思并列,但各有側(cè)重,通篇感情強烈,語言尖刻,既一氣貫注,又回流激蕩,增強了諷刺的力量與風(fēng)趣。
1、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出處: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譯文:喇叭和嗩吶,吹的曲子雖短,聲音卻很響亮。官船來往頻繁亂如麻,全憑借你抬高名譽地位。
2、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出處:《詩經(jīng)·鄘風(fēng)·相鼠》
譯文:看那老鼠還有體,做人反而不守禮。做人如果不守禮,趕快去死別遲疑。
3、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出處:清·龔自珍《詠史》
譯文:書生離席畏懼文字獄,著作只為謀食保安寧。
4、尚有綈袍贈,應(yīng)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出處:唐·高適《詠史》
譯文:像須賈這樣的小人尚且有贈送綈袍的舉動,就更應(yīng)該同情范雎的貧寒了?,F(xiàn)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這樣的天下治世賢才,把他當(dāng)成普通人看待。
5、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步詩》
譯文: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1、《馬嵬》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fù)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dāng)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jì)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2、《詠史》
年代: 唐 作者: 高適
尚有綈袍贈,應(yīng)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3、《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shù)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
云中亂拍祿山舞,風(fēng)過重巒下笑聲。
4、《烏棲曲》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5、《戰(zhàn)城南》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去年戰(zhàn),桑乾源。
今年戰(zhàn),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
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zhàn),
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
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處,
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
征戰(zhàn)無已時。
野戰(zhàn)格斗死,
敗馬號鳴向天悲。
鳥鳶啄人腸,
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
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1、《戰(zhàn)國策·趙策三》:秦國在長平大破趙軍,率兵回國后,派人向趙國索取六座城邑并講和。趙國沒有拿定主意,孝成王向剛從秦國來的樓緩征求意見,樓緩主張給秦城。虞卿聽說后,入宮向孝成王講了不給秦城的理由,指出秦國是虎狼之國,他的貪欲沒有止境,趙國國土有限,結(jié)果必然滅趙。樓緩說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閱微草堂筆記》 :滄州南面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大門倒塌在河中,兩個石獸一起沉入河底。過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竟然沒找到,以為它們順流而下了。 搖著幾只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痕跡。一個講學(xué)者在寺廟里教書,聽了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zhì)又硬又重,沙的性質(zhì)又松又輕,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著河尋找它們,不也荒唐嗎?”大家佩服(它)是正確的道理。一個老水手聽了這話,又笑說:“凡河中落入石頭,應(yīng)當(dāng)從上游尋找它們。石頭的性質(zhì)又硬又重,沙的性質(zhì)又松又輕,水沖不走石頭,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jīng)_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頭必定掉在坑穴里.像這樣沖擊,石頭再轉(zhuǎn)移。不停地轉(zhuǎn)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頭,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照他的話,果然在幾里外尋到了(石獸)。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據(jù)(一個方面的)道理就主觀臆斷嗎?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
上聯(lián):上級壓下級,一級壓一級,級級加碼,馬到成功。
下聯(lián):下級蒙上級,一級蒙一級,層層滲水,水到渠成.
=======================
臺前虛下憂民淚.幕后深藏受賄錢.法律無情民有眼,豈容脂粉掩真顏。
=======================
蒿草遍地蒿毛短,正是貢物欲下時。
=======================
人家養(yǎng)子愛聰明,我為聰明誤一生。
但愿生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害到公卿。
=======================
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diào)偕君綏。
風(fēng)棲露飽今如此,應(yīng)忘當(dāng)年滓濁時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6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