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中《潮陽道中》
火輪升處路初分,擂鼓風潮腳底聞。
萬灶晨煙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黃云。
嶺茅已遠無深癉,溪鱷方逃畏舊文。
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終欲老耕耘。(注:舊時潮陽即為今日潮州)
秀嶺如屏耀明珠,
一江帶水安北郛。
南北船舶舊航道,
來往車輿新要樞。
征舸高舉云天遠,
玉笛輕揚古調(diào)殊。
潮人自古重拼搏,
鳳城于今展宏圖。
(郛:古城;鳳城:指潮州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diào)、白字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區(qū),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
主要分布于粵東、閩南、臺灣、香港和東南亞等地。 潮劇的形成和發(fā)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
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昆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jié)合本地民間藝術(shù),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和風格。 潮劇的語言并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
從明刻本《摘錦潮調(diào)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潮劇傳統(tǒng)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來自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蕉帕記》、《漁家樂》等。
另一類取材當?shù)孛耖g傳說故事或?qū)嵤戮幾牡胤絼∧?,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潮劇有自己的體系和獨特的風格。
音樂唱腔是曲牌聯(lián)綴為主的聯(lián)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至今保留一唱眾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唱腔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折轉(zhuǎn),清麗悠揚。
潮劇行當由南戲的生、旦、丑、凈、外、貼、末發(fā)展到現(xiàn)在為十類丑、七類旦、五類生、三類凈、其中以丑、旦兩行表演較有特色。 潮劇在國內(nèi)主要流布在廣東、福建閩南南潮語區(qū),也流行于香港和臺灣,也經(jīng)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于對“老爺”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jié)日氣氛更加濃重。
潮劇著名演員有:謝大月、蘆吟詞、謝吟、楊其國、陳華、黃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錦坤、李有存、方展榮、姚璇秋、范澤華、吳麗君、張長城、黃瑞英、黃盛典、葉清發(fā)等?;仡櫸辶甏眲⊥r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藝術(shù)基礎較好的優(yōu)秀名演員,如著名潮劇表演藝術(shù)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掃窗會》中的王金真,《蘇六娘》中的蘇六娘和《辭郎洲》中的陳璧娘;洪妙扮演的《楊令婆辯十本》中的佘太君;張長城在《鬧開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誥命夫人;吳麗君在《荔鏡記》中扮演的安人;還有范澤華、肖南英、謝素真、葉清發(fā)、陳瑜等都是潮汕地區(qū)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名演員,深受海內(nèi)外潮劇觀眾的好評。
七十年代至現(xiàn)在的方展榮、吳玲兒在《柴房會》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黃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賠情》、《回書》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劉智遠;陳秦夢在《袁崇煥》中扮演袁崇煥;蔡明暉在《春草闖堂》中扮演春草;陳學希在《張春郎削發(fā)》中扮演張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藝展演的新編古裝潮劇《葫蘆廟》中扮演的賈雨村;還有潮劇金嗓子的鄭健英和方展榮在現(xiàn)代潮劇《老兵回鄉(xiāng)》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劇新秀張怡凰在《煙花女與狀元郎》中扮演的李亞仙;陳幸希在《刺梁驥》中扮演的萬家春等都給潮劇觀眾留下難忘的良好印象。發(fā)展歷史潮音班,流行于粵東、閩南、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潮劇是宋元南戲流傳到粵東潮汕地區(qū)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樂以及潮汕其它民間藝術(shù),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卷十八《風俗》中載:“潮俗多以鄉(xiāng)音搬演戲文?!?/p>
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958年在揭陽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鳳塘鶴隴施工時發(fā)現(xiàn)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明代潮人以鄉(xiāng)音搬演戲文的文物佐證。
藝術(shù)特點 1、角色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凈、丑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shù)某淌揭?guī)范,又富于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fā)揮,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shù)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丑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丑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后,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shù)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shù)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昆腔影響,與京劇、粵劇等的假聲唱腔有很大區(qū)別,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lián)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lián)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xiàn)力很強。
潮劇的聲腔在明代稱為“潮腔”,也稱“潮調(diào)”現(xiàn)在存世的潮腔劇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萬歷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補全像鄉(xiāng)談荔枝記和萬歷年間刊刻的《重補摘錦潮調(diào)金。
林曼蘭 ,號半丁,1939年出生于潮安縣庵埠鎮(zhèn)。女詩人、作家、當過中醫(yī)。
贊潮劇院導演郭楠、舞蹈家舒映凱伉儷
培紅栽綠惜分陰, 論道躬行共唱吟。
潮劇輕歌雙展翼, 嶺南佳偶一條心。
滿園春色凝新蕊, 三徑松姿茁藝林。
風骨經(jīng)霜標勁節(jié), 贏耒贊譽見情深。
注:改革開放20年間,導演郭楠導演《岳銀瓶》、《翁萬達主婚》(又名《邊關(guān)情仇》等)潮劇,先后獲省第五屆、第七屆藝術(shù)節(jié)匯演劇目獎,導演獎等多項獎。獲得海內(nèi)外好評,舒映凱編導的兒童舞《小桃花過滿渡》93年獲"金雞啼曉"獎。
林曼蘭潮劇詩詞
/mingjiaxinxiu/linmanlan/01.htm
1、《玄武門侍射》 唐 張說
射觀通玄闕,兵欄辟御筵。雕弧月半上,畫的暈重圓。
羿后神幽贊,靈王法暗傳。貫心精四返,飲羽妙三聯(lián)。
雪鶴來銜箭,星麟下集弦。一逢軍宴洽,萬慶武功宣。
2、《玄武門》
大義重泰岱,貞烈貴瑁玳。
無道揖莫逆,棣華紛紛來。
3、白首橫草埋,振瓦見尸骸。
旄鉞向所指,三軍望險隘。
4、赤羽掃烽霾,虎變出雄才。
誰識堯與跖,猰貐不可逮。
5、貔虎何雄哉,城門訇然開。
玉雕欄猶在,悠悠泣春黛。
潮劇與潮汕俗語
引人入勝的潮劇從何而來?老藝人們用一句俗語來說明;“正字母生白字仔”。這話從何說起?須從南戲談起,南戲是南宋時流行于東南沿海的戲曲形式。
南戲最遲在明初已傳入潮州,在潮州鳳塘古墓中出土有宣德七年(1432)手抄劇本《正字劉希必金釵記》,這個劇本的行當角色、曲牌腔板都屬于南戲體制,同時也吸收了北雜劇的某些成分,所以題目有“南北插科”字樣。同時在題目中標明“正字”。“正字”就是正音,用官腔來演唱。
明代有潮腔、潮調(diào)的稱謂,指的是“鄉(xiāng)音搬演戲文”。這種地方化戲曲在當時是嚴加禁止的。
在明代的潮腔、潮調(diào)發(fā)展成了今天的潮劇。因此,人們就說這是“正字母生白字仔”。因為如此,潮劇歷來尊正字戲為師,稱正字戲為大戲。
潮劇的角色很多。明代為生、旦、貼、外、丑、末、凈七行。而且每一種還有不同類型。俗語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來形容一個演員陣容齊全的標準。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烏衫旦、閨門旦、彩羅衣旦、武旦、刀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劇中扮演各種雜角。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丑角。潮汕俗語關(guān)于丑角的俗語最多。而且把丑角突出到重要的地位?!盁o丑吾成戲”,就是說沒有丑角演不成好戲。潮州本上戲曲形成后,雖然整臺都用潮語唱念,但生、旦角色唱、白較多使用潮語的讀書音和詞匯,而丑角不但可以說白話,而且可以隨意插科打渾,逗引觀眾。所以,又叫做“老五旦白話”。有時,戲班還靠老丑來進行斗戲。有一年,某地兩個戲班進行斗戲,兩班各有特色,勢均力敵??墒呛髞硪野酀u入佳境,觀眾逐漸被吸引過去。這時,甲班宣布某老丑將出場,觀眾一聽,都涌到甲班戲臺前。只見一個胖得惹人發(fā)笑的丑角上場,他穿一條唐裝的齊膝間短褲,赤著胖乎乎的上
身,捐一條又粗又長的大麻繩,不聲不響地先在臺角扮個鬼臉,然后做了“想要自縊又害怕”和“想要投水卻膽怯”的動作后,說了幾句“唉!想欲吊頸哩驚畏索大條!想欲跳溪哩驚無人撈!便成便成勿去死,留放街市食白米!”十分詼諧,引得臺下哄堂大笑,把觀眾都吸引過來了。要當好丑角并不是輕易的事,技藝上必須有所專長。正所謂“無技不成丑”。
以前南戲系統(tǒng)劇種擁有18個傳統(tǒng)的基本劇目,稱為“十八棚頭”。我們今天形容一個人對事業(yè)的追求不是一心一意,而是每天都想嘗試一種新的工作,往往用“十八棚頭做到全”來形容。
在舊社會,演員的生活十分悲慘,他們“所歇老爺宮,所交大神明”。在戲班中,生活最艱苦的莫過于童伶。童伶是那些家庭貧苦而賣身戲班的兒童。所以俗語說:“父母無修世,賣身去做戲?!蓖媸ト松碜杂桑磺行袆影ù笮”愣家捎H丁看管,師父對徒弟稍感不如意都可打罵。童伶不能偷看師父們演戲,有些好的動作也只能偷學,如被發(fā)覺,也要挨罵挨打。童伶就是在打罵中學會各門表演藝術(shù)。因此俗語說:“戲人賤骨頭,無打不成戲?!庇终f:“老爺姓雷,戲仔著捶”。
童伶經(jīng)常要受各種刑罰,對童伶的刑罰,較通常的是打腳腿、打手掌、夾手指、撐眼皮、鎖籠腳、罰跪等,而對于那些不堪虐待而逃跑的童伶,一旦被抓回,所受的刑罰更殘酷。有的連續(xù)幾天被吊打,有的捆綁后鎖在箱籠中,不給吃飯,更有甚者是割破肉撒上鹽,俗話說“鼓樂聲聲響,目汁垂垂滴”可以說是
童伶的寫照了。
此外,有不少俗語是來自潮劇演出過程中鬧出笑話。如“老老戲做到吾知掛須”,“老老戲做到跋落棚”、“老谷笪就知”、“做三出看不見人面”等。也有反映演出基本功的:“做花旦要會射目箭,做小生要會擎白扇,做烏衫要會目汁滴,做烏面要會扯架勢”;“花旦平勝臍,小生平胸前,老生平下須,烏面平目眉,老丑四散來”。有一些來自戲文內(nèi)容,如“人身豬哥頭,趕人赴彩樓”源于《彩樓記》,“
梟過陳世美”源于《鍘美案》,“梟過金章婆”源于《金花牧羊》,“愛食好魚金針鯧,欲娶雅畝蘇六娘”源于《蘇六娘》。
潮汕文化:
潮音班,流行于粵東、閩南、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潮劇是宋元南戲流傳到粵東潮汕地區(qū)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樂以及潮汕其它民間藝術(shù),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明代戴璟在《廣東通志初稿》卷十八《風俗》中載:“潮俗多以鄉(xiāng)音搬演戲文?!鼻宄跚缶凇稄V東新語》中載:“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戲。”1958年在揭陽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鳳塘鶴隴施工時發(fā)現(xiàn)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明代潮人以鄉(xiāng)音搬演戲文的文物佐證。
1、角色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凈、丑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shù)某淌揭?guī)范,又富于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fā)揮,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shù)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丑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丑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丑戲《柴房會》中,丑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后,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shù)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shù)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劇演唱用真聲,唱念用古譜"二四譜",韻味濃郁。唱腔是以曲牌聯(lián)綴為主的曲牌體和板腔體的聯(lián)和體制,至今仍保留著一唱眾合(幫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風格獨特,表現(xiàn)力很強。
早期潮劇的"幫聲",即登臺演員唱至最精彩片段時后臺眾聲"齊唱"相和的現(xiàn)象,在其他戲曲中甚為少見,是潮劇的特點之一。
3、音樂
潮劇音樂屬曲牌聯(lián)套體,唱南北曲,聲腔曲調(diào)優(yōu)美,輕俏婉轉(zhuǎn),善于抒情。清代中葉以后,它又吸收板腔體音樂,顯得靈活多姿。潮劇中有傳統(tǒng)曲牌二百多支,樂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國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伴樂部分,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又不斷吸收了潮州大鑼鼓樂、廟堂音樂、民間小調(diào)樂曲等,音樂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于表現(xiàn)感情的變化。
潮劇的伴奏樂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斷發(fā)展豐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樂器只有竹弦、嗩吶、椰胡和月琴,以竹弦為領奏樂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為揚琴取代,還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開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劇曲牌很多,板式多變,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據(jù)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tǒng)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善于表現(xiàn)低沉氣氛、悲怨情緒,小鑼輕巧,蘇鑼氣氛莊嚴。
潮劇傳統(tǒng)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清傳奇雜劇,如《琵琶記》、《白兔記》、《破窯記》、《玉簪記》等,此類劇目文詞典雅,樂曲古樸、做工細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間傳說或地方實事編撰的劇目,如《荔枝記》、《蘇六娘》、《金花女》、《龍井渡頭》等,這類劇目故事生動,戲文雅俗共賞,富于地方色彩。
現(xiàn)存早期潮劇劇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潮劇也能結(jié)合時代需要,編演一些與現(xiàn)實生活關(guān)系密切的劇目,如抗日戰(zhàn)爭期間,反映抗戰(zhàn)時事的劇目大批出現(xiàn),著名的有《盧溝橋紀實》、《韓復榘伏法記》等,對鼓舞群眾投身抗日戰(zhàn)爭起到積極作用。
千古絕唱——陸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紹興,有一座沈園。
南宋時期那里叫做山陰。傳說從前沈園的粉壁上曾題著兩闕《釵頭鳳》,據(jù)說第一闕是詩詞名家陸游所寫,第二闕是陸游的前妻唐婉所和。
這兩闕詞雖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卻浸潤著同樣的情怨和無奈,因為它們共同訴說著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唐婉與陸游沈園情夢。 陸游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陽一個殷實的書香之家,幼年時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隨家人四處逃難。這時,他母舅唐誠一家與陸家交往甚多。
唐誠有一女兒,名喚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不善言語卻善解人意。與年齡相仿的陸游情意十分相投,兩人青梅竹馬,耳鬢廝磨,雖在兵荒馬亂之中,兩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過一段純潔無暇的美好時光。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種縈繞心腸的情愫在兩人心中漸漸滋生了。 青春年華的陸游與唐婉都擅長詩詞,他們常借詩詞傾訴衷腸,花前月下,二人吟詩作對,互相唱和,麗影成雙,宛如一雙翩躚于花叢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著幸福和諧。
兩家父母和眾親朋好友,也都認為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于是陸家就以一只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訂下了唐家這門親上加親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陸家的媳婦。
從此,陸游、唐婉更是情愛彌深,沉醉于兩個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舉課業(yè)、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親都暫時拋置于九霄云外。陸游此時已經(jīng)蔭補登仕郎,但這只是進仕為官的第一步,緊接著還要赴臨安參加“鎖廳試”以及禮部會試。
新婚燕爾的陸游留連于溫柔鄉(xiāng)里,根本無暇顧及應試功課。陸游的母親唐氏是一位威嚴而專橫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兒子陸游金榜題名,登科進官,以便光耀門庭。目睹眼下的狀況,她大為不滿,幾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場對唐婉大加訓斥,責令她以丈夫的科舉前途為重,淡薄兒女之情。
但陸、唐二人情意纏綿,無以復顧,情況始終未見顯著的改善。陸母因之對兒媳大起反感,認為唐婉實在是唐家的掃帚星,將把兒子的前程耽誤貽盡。
于是她來到郊外無量庵,請庵中尼姑妙因為兒、媳卜算命運。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說:“唐婉與陸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誤導,終必性命難保。”
陸母聞言,嚇得魂飛魄散,急匆匆趕回家,叫來陸游,強令他道:“速修一紙休書,將唐婉休棄,否則老身與之同盡?!边@一句,無疑晴天忽起驚雷,震得陸游不知所以。
待陸母將唐婉的種種不是歷數(shù)一遍,陸游心中悲如刀絞,素來孝順的他,面對態(tài)度堅決的母親,除了暗自飲泣,別無他法。 迫于母命難違,陸游只得答應把唐婉送歸娘家。
這種情形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合常理,兩個人的感情豈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國古代社會,母命就是圣旨,為人子的得不從。
就這樣,一雙情意深切的鴛鴦,行將被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陸游與唐婉難舍難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無緣,于是悄悄另筑別院安置唐婉,有機會就前去探望,訴說相思之苦。
無奈紙總包不住火,精明的陸母很快就察覺了此事。嚴令二人斷絕來往,并為陸游另娶一位溫順本分的王氏女為妻,徹底切斷了陸、唐之間的悠悠情絲。
無奈之下,陸游只得收拾起滿腔的幽怨,在母親的督教下,重理科舉課業(yè),埋頭苦讀了三年,在二十七歲那年只身離開了故鄉(xiāng)山陰,前往臨安參加“鎖廳試”。在臨安,陸游以他扎實的經(jīng)學功底和才氣橫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陸阜的賞識,被薦為魁首。
同科試獲取第二名的恰好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秦塤。秦檜深感臉上無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禮部會試時,硬是借故將陸游的試卷剔除。
使得陸游的仕途在一開始就遭受了風雨。 禮部會試失利,陸游回到家鄉(xiāng),家鄉(xiāng)風景依舊,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涼。為了排遣愁緒,陸游時時獨自倘祥在青山綠水之中,或者閑坐野寺探幽訪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詩;或者浪跡街市狂歌高哭。
就這樣過著悠游放蕩的生活。 在一個繁花競妍的春日晌午,陸游隨意漫步到禹跡寺的沈園。
沈園是一個布局典雅的園林花園,園內(nèi)花木扶疏,石山聳翠,曲徑通幽,是當?shù)厝擞未嘿p花的一個好去處。在園林深處的幽徑上迎面款步走來一位綿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陸游猛一抬頭,竟是闊別數(shù)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剎間,時光與目光都凝固了,兩人的目光膠著在一起,都感覺得恍惚迷茫,不知是夢是真,眼簾中飽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憐。 此時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給了同郡士人趙士程,趙家系皇家后裔、門庭顯赫,趙士程是個寬厚重情的讀書人,他對曾經(jīng)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現(xiàn)出誠摯的同情與諒解。
使唐婉飽受到創(chuàng)傷的心靈已漸漸平復,并且開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這時與陸游的不期而遇,無疑將唐婉已經(jīng)封閉的心靈重新打開,里面積蓄已久的舊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來,柔弱的唐婉對這種感覺幾乎無力承受。
而陸游,幾年來雖然借苦讀和詩酒強抑著對唐婉的思念,但在這一刻,那埋在內(nèi)心深處的舊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對,千般心事、萬般情懷,卻不知從何說起。
這次唐婉是與夫君趙士程相偕游賞沈園的,那邊趙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陣恍惚之后,已為他。
我上京本為領憑證,誰料。
誰料來此喪幽冥。今日又是七月七,二十年前。
我是今日生,滿月之時做丁酒,慈娘抱我會親朋,食客見我又丑又怪,肖只老猴脯,都說我縱飼噲大唔成丁。誰知我一歲就會嘰乖叫,二歲就能擺棋枰,我三歲就能念詩句,四歲讀書醴泉銘,五歲能背唐詩三百首,六歲爹爹離世地府行,七歲我詩書就讀一肚,八歲六經(jīng)記在胸,九歲隨母去改嫁,我這綴路個秤砣貼空筐。
十歲童生赴鄉(xiāng)試,中了秀才第一名,游學足行萬里路,登山涉水開襟胸??寂e人我三篇文章寫民意,中進士我七篇錦繡鋪前程。
做知府我盡為黎民做好事,落得個百姓安樂我心清。想不到為給太后做好事,換來滿城風雨雞犬不寧。
只怪我做事直來直去無藏拙,殊不知朝廷彎上彎落無塊直,到如今是香是臭全遮掩,倒拿我九九歸一定罪名。民不為死何所懼,人生路不外是坎坎坷坷跌落爬起,曲曲折折有榮有辱。
先死慢死都著死,但求無疚存心胸,刀落頭斷如長睡,免愁夜黑盼天明! 《無意神醫(yī)》選段但求無疚存心胸。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5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