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一、初二復習資料 在北美洲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東南亞 日本發(fā)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表現(xiàn)是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 日本的首都和首都所在島嶼是 東京 本州 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和水稻 下列俄羅斯的工業(yè)部門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是消費品制造業(yè) 地球最冷的地區(qū) 南極地區(qū) 俄羅斯最發(fā)達的工業(yè)地區(qū)是莫斯科工業(yè)區(qū) 關于歐洲西部的敘述正確的是絕大部分是發(fā)達國家 著名的艾菲爾鐵塔屬于法國 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歐洲西部農業(yè)以畜牧業(yè)為主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快的一洲非洲 非洲許多國家面臨的問題是人口、糧食與環(huán)境問題 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 尼羅河 現(xiàn)在的澳大利亞服務業(yè)已經超過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成為經濟支柱 美國的經濟增長得益于高新技術產業(yè) 南極地區(qū)氣候特點酷寒 烈風 降水較少 世界石油儲蓄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qū)中東地區(qū) 下列四個地區(qū)中,水資源匱乏的是中東地區(qū) 二、填空題 俄羅斯地跨亞洲和歐洲兩個大洲,但是歷來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 印度人口目前已超過10億,居世界第2位。
1992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 美國除本土48個州外,還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兩個州。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是黑人的故鄉(xiāng)。
有北半球“寒極”之稱的地方是俄羅斯的奧伊米亞康;世界“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最大的群島是馬來群島。 以上是該掌握的基本知識 以下是參考資料 地理: 1.1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地理與生產建設:我們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 1.2 我們怎樣學地理——學會看地圖: 地圖的種類:鳥瞰和平面 地圖的組成: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物體的標志。
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南北)緯(東西)度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
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單。a.數(shù)字式 b. 文字式 c. 線段式 學會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閱地理辭書 ②咨詢有關人士 ③上網(wǎng)查閱資料等 第二章 2.1 認識地球 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
麥哲倫游行圖:西班牙→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地球儀:南極、北極、地軸。
地軸與地球平行的圓圈叫做緯線。0度~30度為低緯度地區(qū);30度~60度為中緯度地區(qū);60度~90度為高緯度地區(qū)。
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為赤道。連接南、北極并垂直于緯線的弧線,叫做經線。
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 W和160 E。經緯網(wǎng):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wǎng)格。
名稱形狀長度 指示方向 0度 經線 半圓(弧形)相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不等(南北對稱兩條相等) 東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陸分布 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陸地”概況地球海陸分布 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注意看P23圖2-19和圖2-20) 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 大陸面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烏拉爾河。
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huán)繞,中部相對低平。 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
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shù)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
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1.1 地球和地球儀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2、對地球形狀的說法:“蓋天說”和“渾天說”、麥哲倫(葡萄牙人)游行圖: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衛(wèi)星照片。3、地球大?。罕砻娣e=5.1億平方公里;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1、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2、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三、緯線和經線1、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0度~30度為低緯度地區(qū);30度~60度為中緯度地區(qū);60度~90度為高緯度地區(qū)。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為赤道(最長的緯線)。
2、連接南、北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為20°W和160°E。
經緯網(wǎng):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wǎng)格。名稱 形 狀 長 度 指示方向 0度經線 半圓(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緯線 都是圓(極點除外) 不等(南北對稱兩條相等) 東西方向 赤道§1.2地球的運動一、地球的自轉1、含義:地球繞著地軸不停地旋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一天(24小時)。
2、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和地方時差。二、地球的公轉1、含義:圍繞太陽不停地運轉。
方向: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為一年(365天)。
2、地理意義:形成四季(春夏秋冬)。3、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赤道(0°)上,春分日前后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23.5°N)上,夏至日前后的6、7、8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夏季;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赤道(0°)上,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個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23.5°S)上,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個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4、五帶: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5、海陸分布與氣候:緯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氣溫低,陸地上氣溫高;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
地形地勢與氣候:一般情況下,每增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3地圖一、地圖的基本要素①圖例和注記:介紹每個地理事物的標志。
②方向:用來辨別方向的;有坐標:N為北S為南E為東W為西;無坐標: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經(南北)緯(東西)網(wǎng)確定方向。③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比。
表現(xiàn)形式:a.數(shù)字式 b. 文字式 c. 線段式。性質: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圍大,內容簡單;反之則相反。
二、地形圖的判讀1、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絕對高度)。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山地五種不同形態(tài):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圖的類型: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3、陸地地形: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圖上用海拔來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4、地形特點: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環(huán)繞,中部相對低平。
5、海底地形:大陸架: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大陸坡: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shù)千米。
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海溝: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最大水深可達1萬多米。三、從地圖上獲取信息:應用學過的知識,根據(jù)使用目的,正確地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2.1 大洲和大洋1、海洋與陸地:人們常用“七分(71%)海洋(四大洋),三分(29%)陸地(七大洲)”概括地球海陸分布。2、七大洲: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大陸。
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做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成大洲。
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圖2.6)。南極洲、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國家。大洲分界線:亞、歐:烏拉爾山脈;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烏拉爾河。
亞、非:蘇伊士運河(溝通地中海和紅海)。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3、四大洋:從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2海陸的變遷大陸漂移假說:原始地球有一整塊大陸,成為“泛大陸”。板塊構造。
初中地理知識總匯1、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冥王繞外邊; 唯有地球生物現(xiàn),溫氣液水是由緣①。
①溫,適宜的溫度。氣,適宜生物呼吸的大氣。
2、地球特點赤道略略鼓,兩極稍稍扁。 自西向東轉,時間始變遷。
南北為緯線,相對成等圈。 東西為經線,獨成平行圈;赤道為最長,兩極化為點。
3、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 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4、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晝夜更換。 繞日公轉,四季出現(xiàn)。
自轉一日,公轉一年。 自西向東,方向不變。
5、地球五帶地球有五帶,全靠四線分; 回歸間熱帶,極圈分寒溫;寒溫各有二,五帶溫不均①。①溫,指溫度。
6、地圖辨方向地圖方向辨,擺正放眼前; 上北下為南,左西右東邊。標圖易分辨,經緯網(wǎng)較難; 緯線指南北,東西經線圈。
極地投影圖,定向較特殊: 對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北緯圈東西,自轉反時走。 對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南緯圈東西,自轉順時走。
7、大洲和大洋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 水陸百分比,海洋占七一。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 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 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 塊內較穩(wěn)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洋以洲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為四洋首,位于亞澳兩美間。
大西洋西南北美,東岸臨界歐與非。 印度洋臨亞非澳,南部三洋水相連。
北冰洋面為最小,亞歐北美三洲環(huán)。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地表十分陸占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一體,烏拉高加分兩邊②;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 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 數(shù)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占西半邊, 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
南,南極洲。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
高加,高加索山脈。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10、七大洲地形(1)亞洲亞洲地形雜,中高四周洼。
沖積平原廣,山地高原大。 江河放射流,水資源可夸。
(2)歐洲半島緣海多,形體分節(jié)肢; 山地居南北,中部平原低; 地形平原主,海拔倒第一。(3)北美洲東部高原聯(lián)山地,西部山地接高原。
東西相間高大陸,世稱湖海在其間。(4)南美洲安第斯山雄踞西,東部平原高原區(qū)。
地形多為世界最,高原平原列首位。西部山脈為最長,亞馬遜河流域廣。
熱帶雨林居世首,草原要數(shù)潘帕斯。(5)非洲平均海拔六百米,號稱大陸高原洲, 東部高原連一體,西部沙漠平原有。
(6)大洋洲面積小,分兩區(qū), 一大陸,二島嶼。 大陸東西高,中部是盆地。
(7)南極洲四周環(huán)三洋,多年冰雪積; 超過二千米,海拔數(shù)第一。11、海底地形淺海大陸架,外緣大陸坡; 洋盆海溝嶺,洋底不可測。
12、地形變化地形變化,內外力加。 滄海桑田,內部力大;板塊運動,拉伸擠壓, 斷層褶皺,出現(xiàn)高洼;火山地震,板塊緣發(fā)。
外部力量,不可輕它;風浪水冰,侵蝕變化, 天長日久,削高填洼。13、天氣和氣候天氣:短時陰晴雨雪冷熱風 氣候:多年平均春夏和秋冬14、氣溫分布規(guī)律氣溫分布有差異,低緯高來高緯低; 陸地海洋不一樣,夏陸溫高海溫低,地勢高低也影響,每千米相差6℃。
9 回復:地理記憶順口溜(超全~~感謝司馬老師)15、地球變暖危害大氣污染,地球變暖; 冰川融化,沿海被淹。 采取措施,刻不容緩。
16、風的形成溫高氣上升,低壓下形成; 氣自高壓來,流動形成風。17、地球氣壓帶高氣壓帶四,低氣壓帶三: 南北五度間,高溫氣上翻,赤道低氣壓,降水造方便; 南北三十度,氣流下偏轉,副熱高氣壓,少雨常干旱; 極地氣壓低,靠近兩極點;南北六十度,副極低壓然。
18、地球風帶氣壓帶相隔,風帶共有六: 信風赤道摟,東風兩極出,南北西風帶,四十、六十度19、降水形成條件空汽飽,氣溫降; 凝結核,相碰撞; 體重加,雨雪降。20、降水分布規(guī)律赤道熱,降水多: 兩極寒,降水難。
回歸線,分西邊; 陸西岸,副高帶,信風吹,降水虧; 陸東岸,季風故,氣候溫,降水富。 中緯度,居內部; 距海遠,氣候干。
21、影響氣候的因素影響氣候因素,四個方面兼顧; 緯度位置第一,赤道兩極懸殊;其次要看海陸,遠海夏季干酷; 地形也很重要,高寒背風雨勿;洋流不可低估,暖流到來水富22、陸地自然帶分布與特征地表氣候不一般,植被動物隨著變。九自然帶分布談,熱溫類型各有三;亞寒苔原冰原帶,另外高山垂直變。
熱帶雨林赤道邊,高溫多雨樹參天; 猩猩猿猴時?,F(xiàn),河馬大象不少見。熱帶草原夾兩邊,非洲南美最廣泛; 干濕兩季南北反,稀樹密草動物歡;獅犀斑馬長頸鹿,干季向著水草遷。
熱帶沙漠回歸線,非澳兩洲最大片;草木稀少多沙丘,鴕鳥駱駝耐餓旱。 溫帶沙漠居陸間,亞美澳非都可見;夏季高溫冬季寒,植被較少能耐干。
溫帶草原四季顯,多位北半球中間;雨水較少草尤短,黃羊野兔最常見。 溫帶森林闊葉繁,熊貓梅花鹿罕現(xiàn)。
北部亞寒針葉林,松樹。
世界地理概況 第一節(jié)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概念: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洲面積: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熱帶海洋面積大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海:一般面積較小,靠近大陸由半島和島嶼同大洋大致隔開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二、七大洲地形特色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亞洲 ⑴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⑵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⑶山脈少,分布在西北和東南角高原邊緣 歐洲 ⑴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⑵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⑶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⑴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⑵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qū),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⑶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⑴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⑵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⑴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⑵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⑵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初中地理基礎知識匯編 一 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表面積5.1億KM2。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huán)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后成一點。
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是最長的緯線,長約4萬千米。
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
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
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于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于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經緯線特點比較(表格) 長 度 形 狀 指示方向 半 球 劃 分 經線 都相等 半 圓 南 北 東西半球(20°W,160°E) 緯線 由赤道向南北縮短 圓圈(極點除外) 東 西 南北半球:0°緯線 4、經緯網(wǎng):經線和緯線構成經緯網(wǎng),利用經緯網(wǎng)可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
5、幾條特殊的經緯線:0°緯線(南北半球劃分先);23.5°N和23.5°S——南北回歸線(太陽直射的南北界限、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66.5°N和66.5°S——南北極圈(有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的界限、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30°N和30°S(低緯度和中緯度的分界線);60°N和60°S(中緯度和高緯度的分界線)。0°經線(本初子午線)和180°經線(東西經劃分的起止線);20°W和160°E(東西半球的劃分線) 6、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xiàn)象。
7、地球公轉和季節(jié)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著66.50的夾角。
由于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jié)的變化、晝夜的長短變化、極晝極夜現(xiàn)象等。 8、時區(qū) 由于地球一刻不停地從西向東自轉著,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
每隔150劃分一個時區(qū),全球可分為24個時區(qū)。以本初子午線為基準,從西經7.50至東經7.50,劃為中時區(qū),或叫0時區(qū)。
每個時區(qū)的中央經線,叫做該時區(qū)的“標準經線”,標準經線上的時間,便是整個時區(qū)的“區(qū)時”,北京處在東八區(qū)。相鄰兩個時區(qū)的區(qū)時,相差整一小時,向東每跨入一個時區(qū),應把表往前拔一個小時;向西每跨入一個時區(qū),應把表倒拔一個小時。
東八區(qū)的區(qū)時,就是“北京時間”。原則上以180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簡稱為“日界線”。
東十二區(qū)總比西十二區(qū)早24小時。日界線不完全在1800經線上,而是稍有曲折。
9、區(qū)時計算: 一、直線法 所謂直線法,也可叫數(shù)數(shù)法,就是先畫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上劃分出24等份,標注出24個時區(qū)。在圖中標注出已知地點所在的時區(qū)和未知地點所在的時區(qū)。
根據(jù)每向東跨越一個時區(qū),時間增加一小時;每向西跨越一個時區(qū),時間減少一小時,一個一個地往前數(shù)。 二、方程法:利用區(qū)時之差等于時區(qū)之差列一元一次方程。
例1:北京(東八區(qū))晚8點,求紐約(西五區(qū))幾點?方程為:20-X=8-(-5)。解方程得X=7。
即紐約為當日的7點。 例2:紐約為6點,求北京是幾點?方程為:X-6=8-(-5)。
解方程得:X=19。即北京為當日的19點。
注意:此方法必須用減法,且注意避開日界限。若需求時區(qū),請參照下面公式法(第一步);若得數(shù)是負數(shù)或大于24,請參照下面公式法(第四步) 三、公式法 利用公式法進行區(qū)時計算的步驟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時區(qū):即已知某地經度求該地時區(qū)。
其公式是:(經度+7.5°)÷15=該地所在的時區(qū)(結果取整數(shù),舍去余數(shù))。東經度求出的是東時區(qū);西經度求出的為西時區(qū)。
第二步是求區(qū)時差:區(qū)時差的求法有兩種情況。 A.兩地都在東時區(qū)或西時區(qū),則:區(qū)時差=大時區(qū)數(shù)-小時區(qū)數(shù) B.兩地中一地在東時區(qū),一地在西時區(qū),則:區(qū)時差=東時區(qū)數(shù)+西時區(qū)數(shù) 第三步是求區(qū)時:所求地區(qū)時=已知地區(qū)時±區(qū)時差(東加西減); 第四步是如果有飛行時間(即路程時間),則要加上路程時間。
利用此公式計算時,需要對所求結果進行判斷。如果結果出現(xiàn)負數(shù)則加24小時,但日期要減一天:結果出現(xiàn)大于24則減24小時,但日期要加一天。
日期變更線(圖) 10、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xiàn)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貧w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qū),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qū),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xiàn)象。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yè)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在學習當中,需要利用初中地理只是來全方位的分析、解決問題,需要多多練習,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yè),參加考試,并回答各種問題,那么我們怎么能快速、準確、完全解決這些難點?這要求我們了解并輕松解決這些難點,慢慢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初中地理理解問題能力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
了解書本的關鍵--這是提升自身能力的前提
各種地理事問題都與位置密不可分,掌握具體的位置知識是初中地理的關鍵,位置可以通過各種地圖反映出來,如地理教科書,其中包含豐富的知識(知識和技能),在學習當中,需要知道書本是怎樣描述各種出現(xiàn)的問題,總結、分析,以及它們的分布在地圖上的表現(xiàn)方式,并將兩者結合,形成各種地理事物、位置的等高線圖,從而了解所有的初中地理要求理解的內容以及技能,明確每種現(xiàn)象的特征、位置、怎樣形成以及其他要點,這樣能使初中地理的成績有一定的提升,并正確回答地圖、閱讀地圖等各種地理問題,例如,了解影響氣候的原因、規(guī)律,還掌握了溫度、降水和其他氣候數(shù)據(jù),有可能根據(jù)相關氣候數(shù)據(jù)、氣候圖表(如每月和年降水數(shù)據(jù)),變化和降水等或某一地點的位置、特征等,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回答,可以詳細的分析各個問題,然后進行針對性的解決.
并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并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后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緯度位置及優(yōu)越性: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qū),屬(北溫)帶,一小部分在 (熱帶) ,沒有(寒帶 ) 。氣候差異大,為發(fā)展( 多種農業(yè)經濟 )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及優(yōu)越性:(1)位于( 亞)洲的東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 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 降水 ) 豐富,有利(農業(yè))生產;(2)海陸兼?zhèn)?,東部地區(qū)有利與( 海外各國友好往來 ) ;西部地區(qū)(深入亞歐大陸內部 ) ,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直接往來,便于對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的港灣,便于發(fā)展(海洋事業(yè)) 。
●我國領土面積(960萬 )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陸上鄰國14個。逆時針依次為朝鮮、( 俄羅斯)、( 蒙古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 )、(老撾 )、越南。陸上疆界2萬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6個:韓國、(日本 )、菲律賓、(馬來西亞 )、文萊、(印度尼西亞 )。
2、我國的人口
●人口總數(shù):2000年( 12.95 )億。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人口 基數(shù)大,人口增長快。
●我國人口分布特點: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龍江黑河—云南騰沖一線為界,( 東部 )地區(qū)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區(qū)人口密度較小。(我國西部地區(qū)人口稀少,但資源豐富,在西部大開發(fā)時,應注意什么問題?西部地區(qū)具有資源優(yōu)勢,但自然環(huán)境相對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當尖銳的條件下,開發(fā)西部,一定要以保護環(huán)境為前提,不能先開發(fā)后再治理。)
●人口國 策: 實行計劃生育。
●內容: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
3、我國的民族
●我國共有(56 )個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漢 )族,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壯 )族。
●漢族分布特點: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各地,以 ( 中部 )和(東部)最為集中。
●少數(shù)民族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 東北 )、( 西北 )、(西南 )。少數(shù)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 )族。民族分布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6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