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的反義詞:雞同鴨講、不相為謀、各奔前程、分道揚鑣、貌合神離、同床異夢
簡體 志同道合
拼音 zhì tóng dào hé
反義詞 不相為謀、同床異夢
【志同道合】的意思和解釋
【志同道合】是什么意思(來源:成語詞典版)
釋義
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語本漢.王充《論衡.逢遇》。△「合志同方」、「情投意合」
典源
#漢.王充《論衡.逢遇》1>夫賢圣道同,志合趨齊,虞舜2>、太公3>行耦4>,許由5>、伯夷6>操違7>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時也。道雖同,同中有異,志雖合,合中有離。何則?道有精麤8>,志有清濁也。許由,皇者之輔也,生于帝者之時;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發(fā)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公討暴,同濁皆麤,舉措鈞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
(1) 典故或見于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
(2) 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稱號。姓姚,名重華。因建國于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后受禪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蒼梧之野。傳位于禹。亦稱為「大舜」。
(3) 太公:即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于釣,周文王出獵,遇于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挂蛱枴柑?。載與俱歸,立為師。后佐武王克殷,封于齊,后世稱為「姜太公」。亦稱為「呂望」?「姜尚」。
(4) 行耦:作為相同。耦,音ㄡˇ,通「偶」。
(5) 許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詳。上古之高士,陽城槐里人。據(jù)傳帝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于箕山;堯又欲官之,由謂其言污耳,乃洗耳于潁水之濱。死后,葬于箕山頂,堯號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6) 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及殷亡,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
(7) 操違:操守、德行不同。
(8) 精麤:精細或粗糙。麤,音ㄘㄨ,通「粗」?!矃⒖假Y料〕 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據(jù)《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引)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fù)假近習(xí)之薦,因左右之介哉。《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為陛下言哉?
典故說明
「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墩摵狻肥菨h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fēng)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dāng)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圣人,但虞舜繼承帝統(tǒng),許由卻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圣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jié)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于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后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xiàn)「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自非元惡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復(fù)之勢?!?/p>
書證
01.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自非元惡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復(fù)之勢?!?/p>
02.明.歸有光〈題仕履重光冊〉:「若前大司寇箬溪顧公,大司空南坦劉公,方與石翁為湖南社會,志同道合,其稱許之固宜。」
03.《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二人都是過來之人,志同道合,說得入港,一發(fā)成相知了?!?/p>
04.《醒世恒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小娘半老之際,風(fēng)波歷盡,剛好遇個老成的孤老,兩下志同道合,收繩卷索,白頭到老,這個謂之了從良。」
05.《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此人有個毛病,嗇細非常,一文如命。近來又同陳正公合火(夥)販絲。陳正公也是一文如命的人,因此志同道合?!?/p>
詞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宋˙陳亮˙與呂伯恭正字書: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亦作道合志同。
【志同道合】 是什么意思(來源:辭典修訂版)
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宋.陳亮〈與呂伯恭正字書〉:「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也作「道合志同」。
【志同道合】 是什么意思(來源:辭典簡編版)
彼此的志趣和理想相同。
? 【造句】他們倆志同道合,所以攜手創(chuàng)業(yè)。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3.3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