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魚怎么讀
【鯰魚】 基本信息(拼音,讀音等)
1、鲇魚拼音:[nián yú]。
2、鲇魚,屬于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鲇形目的一種魚類,又稱作胡子鰱、黏魚、塘虱魚,生仔魚。
此魚的顯著特征是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胡須,上背較黑,腹面白色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鰭小,臀鰭與尾鰭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
簡體 鯰魚
拼音 nián yú
【鯰魚】的意思和解釋
【鯰魚】 是什么意思(來源:辭典修訂版)
鯰目鯰科魚類的統(tǒng)稱。頭大而扁,嘴闊,上下頜有四根長須,無鱗,皮膚多黏液。背蒼黑色,腹白,背鰭、胸鰭上棘刺有毒。約有二千五百多種,布于世界各地。生長于河湖池沼中,白晝棲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以小魚、貝類、蛙類等維生。
【鯰魚】 是什么意思(來源:辭典簡編版)
→鯰
【鯰魚】是什么意思(來源:辭書)
Silurus asotus (Linnaeus, 1758)
體前部粗圓,尾部側扁,頭部寬平。吻短而寬圓。兩對鼻孔,前鼻孔有一根短管,近吻端??诹汛螅衔?,下頜稍突出。兩頜均有1行絨毛狀齒。幼魚具下頜須3對,成魚時下頜須退化僅有1對,上頜須比頭稍長,下頜須為上頜須長的1/3-1/5。體裸露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平直,沿體側中部而伸達尾基。黏液孔發(fā)達,成行排列于側線上方。背鰭相當短小,僅具5軟條;臀鰭長,后方與尾鰭相連,具70-85鰭條;胸鰭具有1鋸齒狀之硬棘以及12-14軟條。體呈暗灰色或灰黃色,體背側灰黑色,腹部白色,體側有不規(guī)則的白斑或不明顯的斑紋。
分布于日本、中國大陸東部、朝鮮、東南亞。
初級淡水魚。底棲性,主要棲息于水生植物叢生的靜水域或緩水流處。白天在草叢間或石縫洞穴中,夜間出來活動。肉食性魚類,性兇猛而貪食,以蝦、小魚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
為重要養(yǎng)殖食用魚種。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鯰目(Order Siluriformes)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鯰科(Family Siluridae),Sheatfishes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