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昆蟲標本為例動物標本怎么制作:
1、把昆蟲整體用熱水浸泡還軟(不用擔心變色等問題,放心大膽的泡吧),待昆蟲身體關節(jié)變軟后取出,一般是5-30分鐘,可中途取出蟲子試驗蟲腿關節(jié)軟硬程度,根據軟硬程度自行提前或延長浸泡時間。徹底還軟后,用吸水紙吸干蟲子表面的水分。(備注,帶密毛或鱗片的昆蟲不適合浸泡)
2、取出昆蟲針,扎在昆蟲右翅肩部的位置,并且穿透身體。針帽與身體離開1cm距離(見下圖得昆蟲斜側面,藍色箭頭)。另外昆蟲針要保持與蟲子身體平面完全垂直的角度。
3、把昆蟲插在泡沫板上,使身體貼著泡沫板。取出固定簽(可用牙簽或昆蟲針),按照大部分昆蟲前足向前,中后足向后的原則固定蟲腿。(標準姿勢如下圖,身體兩邊的腿擺放越對稱越完美)
4、取出固定簽(可用牙簽或昆蟲針),按照大部分昆蟲前足向前,中后足向后的原則固定蟲腿。
5、昆蟲固定完成后,放置陰涼干燥環(huán)境4-5天(昆蟲越大,越是南方地區(qū),干燥時間要延長更久。反之,蟲子小,或者北方比如北京這種很干燥的環(huán)境,就兩三天可以了)
之后輕拔所有腿部固定簽,捏住背部唯一留下那根昆蟲針,把昆蟲從板上小心取下(注意,昆蟲背上那根昆蟲針不用拔出蟲子身體!那是標本觀察和存放的一個支撐點。其余針和固定簽都要拔下。)
6、把昆蟲標本插入標本盒內,昆蟲的標本制作收藏就完成了。
假剝制標本(以鼠類為例)剝皮將鼠體仰放在解剖盤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門前部開始向胸骨后端切開皮膚,操作時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將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后用刀背或小鑷子將切口與后肢相連的皮膚與肌肉分離,將后肢分別往切口處推出,剪斷膝關節(jié)并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剝離背部等周圍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腸與皮膚聯接處剪斷,清理好尾基部周圍的結締組織,用左手捏緊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緩慢往上拉,直至完全抽出,繼續(xù)剝至前肢,在肘關節(jié)處剪斷,清除肌肉再剝至頭部,用解剖刀緊貼頭骨至耳部,剪或切斷耳根至眼部時,可看到一層白色網膜狀的眼瞼緣,細心切開網膜的下端后,即露出眼球了。剝離上下唇時,先在鼻尖的軟骨處剪斷,然后再用解剖刀剝離下唇,這時皮與肉體已分離,去掉皮內脂肪和貼在皮上的肌肉,均勻涂抹防腐劑,并在四肢骨骼上纏以少許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再翻轉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狀即可。填充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細而又均勻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鉛絲緊纏棉花制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長一些,以達到腹腔開口處的1/2處為好,這樣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撐整個身體。然后將蓬松的棉花捏成前細后粗形狀,用大鑷子夾緊棉花的前端,從開口處緊插至頭部,再在四肢和軀干部不足處,適當填上蓬松的棉花。這時,削制的尾椎骨應緊貼腹部壓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翹??p合切口時,要將標本擺正,針從里向外交叉縫制。整形與固定標本制做的好壞與整形關系很大。整形時,需將標本橫放在桌面上,頭部向左,將前肢往里縮,掌面朝下,后肢伸直,跖面朝上與尾平放,眼部用小鑷子將棉花挑開,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齊,兩耳要豎立,頭部稍尖,臀部要拱起。標簽系于右足,將標本置于固定板上,四肢用大頭針固定,陰干后就制成了假剝制標本了。②生態(tài)標本在博物館、教學等單位,常將獸類標本制成生活時的姿態(tài),做為科普用。剝制的方法基本與假剝制標本相同。只是在填裝時還需用鉛絲(大型動物用鋼筋或鋼板)支撐其肢體。所用的鉛絲型號要根據動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頭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鉛絲支撐。頭部的鉛絲先用棉花卷成與頸部原有肌肉粗細長短相同,一端固定在頭骨上。也可將原頭骨保留。另取鉛絲1根由足底沿肢骨后側插入肢內,外留一段做為固定用。穿入的鉛絲沿肢骨彎曲,用線縛于骨骼上,四肢處仍需補充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尾椎骨的制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須以鉛絲方能捏成各種姿態(tài)。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