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藍色動物學、鸚鵡螺
鸚鵡螺是地球骨灰級動物中的“長老”,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早在5.3億年前的奧陶紀就已出現(xiàn),僅剩下四種,有“活化石”之稱。
2、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于石炭紀(2.86至3.6億年前))的棘皮動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zhì)的殼,找得像植物,但卻是動物。中國的海百合化石世界獨有,演釋了滄海桑田的美麗傳說,被稱為國寶。
3、三眼甲蟲
三眼甲蟲屬鞘翅目昆蟲,最早出現(xiàn)于4.06億年前的泥盆紀,有些科學家認為,西伯利亞的“三眼甲蟲”有三只眼睛,是所有的有翼昆蟲的祖先。
4、鱟
鱟是一類與三葉蟲一樣古老的動物,其祖先出現(xiàn)在4.06億年前的泥盆紀,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只有它至今仍保留原始相貌。中華鱟是其種群之一,生活在中國水域。
5、揚子鱷
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xiàn)存數(shù)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于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zhì)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
6、大熊貓
大熊貓屬于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
7、鴨嘴獸
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18世紀后期,喬治·肖收到鴨嘴獸標本,以為這種生物是惡作劇的產(chǎn)物,后于1799年命名。鴨嘴獸嘴和腳像鴨子,而身體和尾部像海貍。2500萬年前就已出現(xiàn),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亞。由于鴨嘴獸數(shù)量較少且分布較小,故暫未發(fā)現(xiàn)亞種。
8、中華鱘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游到長江,歷經(jīng)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chǎn)卵繁殖。產(chǎn)后待幼魚長大到15 厘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參考資料
藍色動物學:
在中國被譽為“活化石”的動物有: 國寶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等 1、大熊貓 大熊貓的歷史作為我國特有的國寶級動物--大熊貓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萬年的歷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遠比人類早.據(j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熊貓最遲出現(xiàn)于晚中新世,它們的直系祖先是始熊貓,生活在炎熱潮濕的森林里.在距今6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大熊貓的發(fā)展到了它們種群的鼎盛時期,它們廣泛分布于中國的南部、中部、西部,向北直達今天的河北境內(nèi),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群落.和它同時代的動物,由于地質(zhì)與氣候的強烈簸動基本上都滅絕了,如劍齒象、劍齒虎都變成了化石,而大熊貓能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主要因為它們在環(huán)境的變化中改變著自己,所以才沒有從生物圈的鏈條上消失,從而成為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動物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份地區(qū)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shù)僅1000只以下,而且數(shù)量在不斷減少。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熊貓從分類上講屬于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但食性卻高度特化,成為以竹子為生的素食者。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shù)大熊貓的家園都設(shè)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性情溫順,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其它動物。大熊貓的視覺極不發(fā)達。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甘肅、陜西省的個別崇山峻嶺地區(qū),數(shù)量十分稀少,屬于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動物協(xié)會選為會標,而且還常常擔負“和平大使”的任務(wù),帶著中國人民的友誼,遠渡重洋,到國外攀親結(jié)友,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胖軟,頭圓頸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壯,身長約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體重可達100-180千克。特別是那一對八字形黑眼圈,猶如戴著一副墨鏡,非常惹人喜愛。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現(xiàn)在卻偏愛吃素,主要以吃箭竹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貓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鮮竹。有時,它也會開一次“葷”,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頓,甚至大搖大擺闖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居,晝伏夜出,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常常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遷到竹枝鮮嫩的陰坡處,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的向陽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貓的繁殖季節(jié),雄、雌大熊貓難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過,便又各奔東西。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就急著尋找樹洞或石穴作為“產(chǎn)房”,它每胎產(chǎn)1-2仔。剛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于媽媽體重的1‰??墒?,一個月后體重可達2千克,3個月就能長到五六千克。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里,或用背馱著,親親熱熱,形影不離。等到小熊貓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lǐng)。兩年后,小熊貓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大熊貓的壽命一般為20-30年。 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約在一百萬年前,它們遍布我國的陜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區(qū),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等省也有它們的蹤跡,現(xiàn)在留下來的數(shù)量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迄今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沒有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份地區(qū)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shù)僅1000只以下,而且數(shù)量在不斷減少。 根據(jù)科學統(tǒng)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 在動物學上,大熊貓屬食肉目。據(jù)考證,大熊貓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已經(jīng)廣布于我國南半部,組成了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的許多種已經(jīng)絕滅,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大熊貓有“活化石”之稱。 演化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枝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xù)演匠,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刪期出現(xiàn),體形比現(xiàn)在的熊貓小,從牙齠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此后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中、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塹現(xiàn)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堔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xiàn)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fā)達,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由一節(jié)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cè)籠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美國生物學家史蒂芬?6?1杰伊?6?1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關(guān)于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后栥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繁殖 大熊貓在幾百萬年間由盛而衰,以至瀕臨絕滅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外界環(huán)境的惡化以外,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問題。 據(jù)有關(guān)專家對大熊貓所作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和內(nèi)分泌學等方面的長期研究表明,大熊貓生殖機能異常低下。由于遺傳和環(huán)境的原因,許多大熊貓的生殖系統(tǒng)嚴重發(fā)育不良,成年后生殖內(nèi)分泌機能紊亂,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以至終生不育。 大熊貓性喜獨居,發(fā)情后才愿意進行異性間的接觸。雌性大熊貓每年只發(fā)情一次,且其擇偶性極強,非見“白馬王子”不拋“繡球”。在野外,公獸們往往須通過殘酷的斗毆競爭,最后的勝利者才能獲得雌獸的青睞。如果一個小種群內(nèi)缺乏足夠優(yōu)良的雄獸,顯然就會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機會,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大熊貓產(chǎn)仔多數(shù)為單胎,即使產(chǎn)下雙胎也往往只能撫養(yǎng)其中一只。大熊貓幼仔非常脆弱,很易因缺乏營養(yǎng)、患病、氣候惡劣或遭遇天敵而夭折。 大熊貓母獸在懷孕和哺乳期內(nèi)很少采食,并由于獨自哺乳帶養(yǎng)幼仔而極盡勞苦,體力極度衰竭,對其健康和壽命影響極大。在哺乳期結(jié)束后,母獸還要繼續(xù)撫養(yǎng)兒女,教會他們采食和生存的各種本領(lǐng)。在這種情況下,母獸自會本能地“克制”自己,不再發(fā)情,暫停生育,直到兒女長大成“人”,遠走高飛。 大熊貓的野外棲息地被嚴重地隔絕成小塊地域,偏偏他們又必須獨占很大面積的領(lǐng)土才能保證生存,所以在小塊的棲息地內(nèi),能容納的大熊貓數(shù)量是非常有限的。一個種群太小,不可避免會導致近親繁殖,降低遺傳多樣性,造成遺傳性能、生育能力、生存能力的全面退化。 人工繁育大熊貓,可以減低野外天敵和疾病的危害、保障營養(yǎng)供給、消除惡劣氣候的侵襲。此外,還可以大大提高大熊貓的繁殖能力:通過合理配對,可有意地避免近親繁殖,改良繁殖和遺傳機能;通過人工授精,可以增加配種機會,提高配種懷孕率;通過對母仔的精心看護和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提高幼仔成活率,尤其是雙胞胎成活率,并促進其正常發(fā)育,也有利于母獸身體健康,使其迅速恢復(fù)體力,為下一次生育作好準備。多年的實踐證明,大熊貓人工繁育、移地保護是拯救大熊貓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 飲食 大熊貓以竹類為主食,從食性看似乎應(yīng)該劃入“草食動物”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的觀點來分類,它們卻是地道地道的肉食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于哺乳動物綱、食肉動物目。你看,如此可愛的大熊貓竟與虎豹豺狼等猛獸同屬一個大家族。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有尖銳發(fā)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和肉食動物的消化生理特點,大熊貓在進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這些特點。只是由于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它們?yōu)榱松?,食性和習性必須適應(yīng)環(huán)境。漸漸地,它們退居深山竹林,適應(yīng)了低營養(yǎng)、低消化率的竹類,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于是,現(xiàn)代的大熊貓就變成了吃草的“肉食動物”。事實上,在肉食動物家族的進化史中,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改變食性的“大有人在”。與大熊貓血緣非常接近的熊類,不是也變成了葷素不論的“雜食動物”了嗎? 影響 一百多年以來,西方世界從1869年法國-神父戴維在中國發(fā)現(xiàn)大熊貓開始,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克尼斯夫人把大熊貓“蘇琳”帶到美國芝加哥動物園展出,以及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中國以大熊貓作為國禮相送——世界性的熊貓熱,越來越高漲、大熊貓開始名揚全球,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一位蘇聯(lián)動物學家如此贊美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 珍貴稀有動物 大熊貓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而能夠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頑強的生命。但是,由于受歷史發(fā)展因素的不利影響,使它目前已處于一種瀕危狀態(tài)。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其內(nèi)在原因是由于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則是棲息環(huán)境受到破壞,形成互不聯(lián)系的孤島狀頒,導致種群分割,近親繁殖,物種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開花死亡,人為的捕捉獵殺,天敵危害,疾病困擾。這就構(gòu)成了對大熊貓生存的嚴重威脅,使其面臨瀕危的境地。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5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