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
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p>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也能做成功。成語故事『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 帝,但不管什麼佳節(jié),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游玩。
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 后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詩,描繪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
所以現(xiàn)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望及時采納。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崩掀牌盘痤^,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一發(fā)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
到了吉州后,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jīng)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后,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fā)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
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
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fā)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發(fā),系著一千斤重的東西?,F(xiàn)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fā)引千鈞,綿綿延延,洼以微滅。”之句。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后,便在京 做監(jiān)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shù)赜幸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并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
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fā),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云鬢新樣■,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 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
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 名稱,相等于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 情,已經(jīng)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fā)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 西方?jīng)]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
有些事情發(fā)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夾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看,但很多時候,常會發(fā)生意外,不是 輾傷了人,便是碰傷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最大限度地開發(fā)青春美貌和肉體資源,迷住唐太宗,施展媚態(tài)拴住唐高宗;扼死親生女兒換鳳冠,毒殺親生兒子霸皇權;利用酷吏消滅政敵,借助頭顱平息危機。心狠手辣被后世稱為“千古未有殘忍之人”。
她極有耐心地經(jīng)營了50年,終打破皇位男性化格局,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美艷而工于心計,能屢屢避禍,死里逃生,巧用謀略,鏟盡韋武集團,為匡扶李唐皇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唐代除她母親武則天以外,第二個在政治上最為杰出的女性。
隨著她的地位和威望上升,權力欲愈來愈大,不但參與朝政,而且要把握天下。每有軍國大事,皇帝總要請她商議;每見宰相有奏,睿宗總要先問一句:“這是與太平妹妹商量了嗎?”當她密謀太子,“以竊威權”之際,萬萬沒有想到,唐玄宗“七月三日事變”,將太平公主賜死。
上官婉兒 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臺侍郎儀之孫也。父庭芝,與儀同被誅,婉兒時在襁褓,隨母配入掖庭。
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
自圣歷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
尋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婉兒既與武三思淫亂,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
節(jié)愍太子深惡之,及舉兵,至肅章門,扣閣索婉兒。婉兒大言曰:“觀其此意,即當次索皇后以及大家?!?/p>
帝與后遂激怒,并將婉兒登玄武門樓以避兵鋒,俄而事定。婉兒常勸廣置昭文學士,盛引當朝詞學之臣,數(shù)賜游宴,賦詩唱和。
婉兒每代帝及后、長寧安樂二公主,數(shù)首并作,辭甚綺麗,時人咸諷誦之。婉兒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
湜嘗充使開商山新路,功未半而中宗崩,婉兒草遺制,曲敘其功而加褒賞。及韋庶人敗,婉兒亦斬于旗下。
玄宗令收其詩筆,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張說為之序。初,婉兒在孕時,其母夢人遺己大秤,占者曰:“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p>
既生女,聞者嗤其無效,及婉兒專秉內政,果如占者之言。 紅拂女 張紅拂是唐代人氏,她姓張,但她為何名為“紅拂”有兩種說法:一是她愛身穿紅衣,手執(zhí)白絲拂塵;二是因她手上如終拿著紅色的拂塵而得名。
紅拂女本是一名歌女,被當時的軍閥楊素收在府中。因緣際會,認識了李靖及虬髯客,她的傳奇故事從此開始,走上了“俠義”之途。
虬髯客當時被傳為可以與唐軍一爭高下,卻因為百姓著想而遠走關外,另創(chuàng)偉業(yè)之人。這在梁羽生的《龍鳳寶釵緣》中亦有交代,還稱他的后人曾試圖回中原來奪回本屬于他們的江山。
這自然是后話,與紅拂女無關。但紅拂女之所以能夠留名與世,卻與這虬髯客有著及為密切的關系。
李靖,虬髯客與紅拂女曾被稱為“三俠義?!?至于李靖,他本身就是個傳奇人物。
他與紅拂女能成為夫婦,皆因他上門拜訪楊素,呈上他的救國方策,而時年他已三十有幾了。楊素并未理會與他,這讓他不快。
但意外收獲卻是楊素家中歌妓紅拂女慧眼識英雄。紅拂女在初見李靖之時,就先迷上了他的救國方策。
在李靖離開楊府之后,她私自外出,尋到李靖所住之旅館,誓要與之私奔。不論是錦衣玉食與清茶淡飯之二選一,還是日后生活是否顛沛流離,四處行軍打戰(zhàn),無安生之日過,都未能阻止紅拂女的決心。
她年輕,美貌,但最難得的是她的這種勇氣,真是令人嘉許。如無如此決斷之心,自是沒有后來的紅拂女之傳奇。
后李靖參加了李唐的軍隊,成為衛(wèi)國公,此中紅拂女自然是功不可沒。她不但善戰(zhàn),且機智,故而為夫君李靖的屢立戰(zhàn)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后她中年病逝,夫君李靖痛失愛妻,自是哀傷不已。 唐太宗命魏征撰寫墓志銘,并自己親手題下“大唐特進兵部尚書中書門下省開府儀同三司衛(wèi)國公李夫人張氏之碑”的碑名。
還有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人白居易.裴矩; 裴行儉; 裴寂; 王績; 尉遲恭; 柴紹; 狄仁杰; 薛仁貴;王勃; 溫彥博; 王度; 裴炎; 宋之問; 張守圭; 王翰; 王之渙; 王昌齡;王維; 楊玉環(huán); 盧綸; 裴度; 白居易; 柳宗元;。溫庭筠;。
白行簡;。 鄭注; 司空圖; 張彥遠,長孫無忌;李白,杜甫,李世民;魏征;李淵;安祿山;史思明;郭子儀;李隆基;侯君集;程知節(jié)等等,實在是太多了。
一發(fā)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jīng)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后,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fā)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fā)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發(fā),系著一千斤重的東西?,F(xiàn)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fā)引千鈞,綿綿延延,洼以微滅?!敝?。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后,便在京
做監(jiān)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shù)赜幸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并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fā),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云鬢新樣■,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薄八究找姂T”
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
名稱,相等于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
情,已經(jīng)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fā)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
西方?jīng)]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fā)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夾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看,但很多時候,常會發(fā)生意外,不是
輾傷了人,便是碰傷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隋唐至明清的形成的歷史成語典故很多,在這個時期比較經(jīng)典成語典故,有南柯一夢、一事無成、春風得意、磨杵成針、嘔心瀝血、請君入甕、黃袍加身、孤注一擲、熟能生巧、強取豪奪、胸有成竹、名落孫山、一揮而就 、玄武門之變、房謀杜斷、日月同天 、桃李滿天 、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 、杯酒釋兵權 、澶淵之盟 、靖康之恥 、精忠報國、一代天驕等。
僅以唐朝的幾個典故為例:南柯一夢,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而春風得意,故事出處是,唐代孟郊年輕的時候無意為官,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去應試,兩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
他高興的即興賦詩一首《登科后》,其中有句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故后人就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仕途順利,功成名就。
還有房謀杜斷,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guī)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
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丹書鐵券 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還密賜予欲歸附者,作為歸附后享有特權的保證,并聽世相傳襲。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規(guī)定。形制歷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鐵券狀如卷瓦,刻字畫欄,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內府,以御寶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損益,形亦如瓦,分七等。
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
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賜功臣履歷、恩數(shù),中鐫免罪,減祿之數(shù)。
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難推誠;余則為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wèi)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給功臣,右藏內府,有事則合之,以取信。
洪武三年,賜鐵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鐵券,又賜公及故公共八家。永樂初,靖難功臣亦有賜者。
司空見慣
<br>
<br>;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后,便在京做監(jiān)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當?shù)赜幸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并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fā),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高髻云鬢新樣■,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薄八究找姂T”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等于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br>
<br>;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fā)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西方?jīng)]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fā)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比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夾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著,但很多時候,常會發(fā)生意外,不是輾傷了人,便是碰傷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后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并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后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xù)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墒?,在京城里,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xiāng)。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fā)現(xiàn)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歸隱道門了。
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fā)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
當時,不僅詩人多,創(chuàng)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
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于是,他經(jīng)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因為他認為既然數(shù)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shù)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
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后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并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
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后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xù)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xiāng)。
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fā)現(xiàn)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
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歸隱道門了。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
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jīng)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fā)內心感受。
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
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
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
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xiàn)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币馑际牵何乙欢ㄒ黄埔磺姓系K,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
宗愨經(jīng)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萬馬齊喑: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
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zhèn)江時看到當?shù)厝嗽诩腊萏焐瘢髟娨皇祝骸熬胖萆鷼馐扬L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币话l(fā)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
到了吉州后,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jīng)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