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
據(jù)《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
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yè)的出現(xiàn),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
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后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zhàn)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
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后,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chǎn)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xiàn)扎制風箏的藝人。
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
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濰縣志》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秋千之戲,紙鴦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
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
據(jù)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fā)而制造的?,F(xiàn)在已發(fā)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
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保媸乔ё?nèi)f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
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tài)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zhàn)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fā),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jié)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現(xiàn)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jié)的固定舉辦地。
現(xiàn)代風箏在繼承傳統(tǒng)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
風箏的起源與傳說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xiāng)。
南方稱“鷂”,北方稱“鳶”?!帮L箏”一詞始見于五代,明代陳沂《詢芻錄》記載:“初,五代漢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
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名呼風箏。”據(jù)史料記載,風箏的發(fā)明人是漢朝的韓信。
傳說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zhàn),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即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國早期的風箏多與軍事、通訊和氣象有關。大約唐、五代時風箏進入民間,成為人們娛樂游戲的玩具,同時它還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
唐代詩人元稹曾有詩云:“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生動地描寫了兒童放風箏的情景。清代鄭板橋《懷濰縣》中的詩句“紙花如雪滿天飛”,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放風箏的盛況。
明清時期,清明放風箏已成為一種節(jié)令性的民俗活動。春回大地之時,人們放飛風箏,也放飛夢想。
大約500多年前的明代,風箏就已傳到朝鮮,后又陸續(xù)傳到日本、東南亞、歐洲和美洲。而中國的東南西北,到處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它們世代傳承,風格各異,有粗獷豪放,有活潑精巧,有色彩絢麗,也有清淡素雅。
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等著名風箏產(chǎn)地,都有重要流派的傳世佳作。(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張東偉) 風箏的起源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jù)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
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
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國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
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于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并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中國到了宋朝,風箏已有很大發(fā)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與人民生活發(fā)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
如“武林;日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庇秩纾骸拔乙嘣?jīng)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p>
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大監(jiān)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
現(xiàn)在故宮里還藏著三只傅儀玩過的大風箏。 中國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
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fā)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后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
在歐洲產(chǎn)業(yè)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里向著飛行器發(fā)展,經(jīng)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后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中國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只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p>
(來源:中國濰坊網(wǎng)) 風箏的起源的三種傳說 關于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
但就風箏起源于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
據(jù)說有一農(nóng)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農(nóng)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
農(nóng)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經(jīng)常給村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
據(jù)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xiàn)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產(chǎn)。后來又有了帆船。
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風箏放飛。
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xiàn)象制造出來的,之后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fā)現(xiàn)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
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fā),模仿飛鳥而制造并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jīng)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于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
中國最早的風箏。
1、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并裝置竹哨弓弦,于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fā)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2、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3、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zhì)。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薄傍S”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item/%E9%A3%8E%E7%AD%9D/129
風 箏 清明節(jié)有一個放風箏放晦氣的習俗。
清明時節(jié),碧空萬里,慧風和暢,草木萌發(fā),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放風箏,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代,還包括著一項古老的習俗——“放晦氣”。
從而,風箏也成為古代人們節(jié)日避邪的一種護身符。 關于風箏的制做以及風箏名稱的來歷還有很久遠的歷史內(nèi)涵。
風箏,以其聲音似“箏”聲而得名。相傳在五代時,有個叫李鄴的人,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掙箏”聲,因而得名風箏。
風箏在我國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傳魯班大師曾用木、竹做風箏。《墨子·魯問》中“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是有關風箏的較早記載。
紙沒有發(fā)明以前,風箏是用木料制成的,形似“鵲”,“鳶”,“三日不下”說明在制作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漢代,出現(xiàn)了用竹制框架,以紙糊、繩牽、放在空中的“紙鳶”。
盛唐時期,制造風箏的工藝進一步提高。高驕在《風箏》詩中描述:“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diào)中。”
到清代,風箏的制作工藝更加完美,并且形成了北京、天津、濰坊、南通四大風箏產(chǎn)地。如今,風箏形式多樣,音響也更加悠揚悅耳。
濰坊市的風箏還飛入了國際市場。近年來,每逢清明節(jié)前,便舉行國際風箏會,中外來賓云集,熱鬧異常。
今天的放風箏成為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 然而在古代,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科學技術極不發(fā)達,人們沒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便祈求天賜好運。
這種心理表現(xiàn)在放風箏上就是“放晦氣”。人們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就可以放走“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法難”的目的。
由于放風箏是放晦氣,因而在放風箏時不管風箏如何玲瓏好看,最后都必須剪斷牽線,讓它飛走。同時,放風箏也有避諱,就是人家放掉的風箏不能拾來重放,否則會染上“晦氣”。
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梢哉f,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fā)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后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洲產(chǎn)業(yè)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里向著飛行器發(fā)展,經(jīng)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后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只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北京沙燕風箏 北京風箏品種很多,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就有40多種扎法,現(xiàn)存的一本“北平風箏譜”中收集了200余種北京風箏。
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一種性能最好,對全國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風箏,那就是外形像一個“大”字形的“沙燕兒”(或稱“扎雁兒”、“沙雁兒”等)。 “沙燕兒”的頭是燕子頭的平面變形,它的眉梢上挑,兩眼有神,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對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會想到燕子。
它比真燕子更可愛,人們按照大家都喜歡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雛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條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按照恩愛夫妻扎成“比翼燕”。
人們在沙燕的膀窩、腰節(jié)和前胸、尾羽等處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圖案,以寓意著幸福,長壽和富貴等美好的愿望…… 這樣,人們把一個原來是黑色的燕子,變成了五彩繽紛,生動活潑,充滿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經(jīng)過了這樣一個由擬形到擬神,由擬神到擬人,又由擬人到超人的發(fā)展過程,而形成了現(xiàn)在的程式。
在這個程式里面,可以千變?nèi)f化,容納極其廣闊豐富的內(nèi)涵,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兒而不是別的什么。 “沙燕兒”的結構簡練,只由5根竹條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兩根竹條在端部彎曲而形成形狀特殊的“膀兜”。
這能使沙燕兒在風小時能起,風大時也能穩(wěn),其飛行性能優(yōu)于其他類型的風箏。由“沙燕兒”演變成的風箏品種很多,遍及全國。
如山東濰坊外號叫“跑破鞋”的硬翅魚和人物風箏。天津的硬翅蝴蝶和 “轱轆鍋子”;南通的“五音螻蛄”等。
天津軟翅風箏 天津風箏種類繁多,但以軟翅為主。運用軟翅結構,不僅可以作成飛烏或昆蟲的翅膀,還能做成神仙人物身邊飄浮的云,金魚身邊游動的鰭,或武士背后飄灑的旗子……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
例如用很多蝴蝶圍繞著花叢而組成?!鞍倩R放”,用很多鳥圍繞著風凰組成“百烏朝鳳”等。
在放飛技巧上,天津風箏也有很多“絕活”。如在一根主線上,由很多支線連著十幾只甚至兒十只小燕子,放起來繞著主線上下飛舞,互相嘻戲,可以亂真,稱為“群燕”。
天津風箏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扣楔”、“拆折”和“盔頭”。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結合,不用線綁。
在結構上拆折精巧,一只很大的風箏都能拆開折起來,放進很小的盒子里,攜帶方便。用棉紙在模子里粘成薄殼,作成各。
據(jù)史料記載,風箏的發(fā)明人是漢朝的韓信。
傳說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zhàn),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即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
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于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并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擴展資料:在正史中也有關于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墻被包圍。
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jù)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nèi)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fā)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
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風箏。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yè)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jù)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
《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關于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斗笠、樹葉、和帆。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制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
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zhàn),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關于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
但就風箏起源于中國的結論,則是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jù)說有一農(nóng)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農(nóng)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nóng)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經(jīng)常給村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據(jù)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xiàn)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產(chǎn)。后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xiàn)象制造出來的,之后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歷史記載和發(fā)現(xiàn)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fā),模仿飛鳥而制造并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jīng)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于中國,這是目 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制造的。據(jù)中國的史料《韓非子 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笔钦f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fā)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 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電影:
風箏的故事
外文名稱:Feng Zheng De Gu Shi
導演: 史赫然 Heran Shi
魯迅有篇文章:《風箏》
另有詩歌:《風箏》
風箏——程世利
一頭是你
一頭是心
一條長長的相思
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
據(jù)《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測量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
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yè)的出現(xiàn),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娛樂的玩具。 宋朝風箏已在民間廣泛流行。
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中國的風箏流傳到世界各地。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后又漂洋過海,傳到了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直到更遠的東方島嶼上;另一線則順著“絲綢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戰(zhàn)路線進入了阿拉伯和西歐。
元代在中國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歸國后,也把風箏介紹到了西方。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風箏產(chǎn)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xiàn)扎制風箏的藝人。
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p>
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濰縣志》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秋千之戲,紙鴦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
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
據(jù)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fā)而制造的?,F(xiàn)在已發(fā)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
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真是千變?nèi)f化,“奇巧百出”。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