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名的由來:“西江月”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吳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詞調(diào)。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詞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西江月雙調(diào)五十字,前后闋各兩平韻,一仄韻,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闋起首兩句例用對仗。
西江月 劉過 堂上謀臣尊俎, 邊頭將士干戈。
天時地利與人和, “燕可伐歟?” 曰:“可”。 今日樓臺鼎鼐, 明年帶礪山河。
大家齊唱《大風(fēng)歌》, 不日四方來賀。 背景: 寧宗嘉泰四年(1204)韓侂胄定議伐金,其用心 是為建功固寵。
當(dāng)時南宋國用未足,軍備松弛,人心未集,不久韓侂胄就揮師北上,結(jié)果大敗而歸。故這次北伐本身意義不大,但在主和派長期把持朝政,抗戰(zhàn)派軍民長期受壓制之后,還是確實起到了振奮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戰(zhàn)派人士和全國軍民的響應(yīng)。
劉過的這首詞即是當(dāng)年為祝賀韓侂胄生日而寫的, 詞中表達了愛國軍民企盼北伐勝利的共同心聲。 “燕可伐歟?” 曰:“可”。
一句典出《孟子·公孫丑下》“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歟?’孟子曰‘可?!?“帶礪山河”:一句典出《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厲,通礪,磨刀石),國 以永寧,爰及苗裔。”
大家齊唱《大風(fēng)歌》:一句典出《史記·高祖本紀》賞析: 詞借為韓侂胄祝壽,發(fā)愛國軍民企盼北伐勝利的共同心聲。全詞多用典故,多用口語。
字里行間充滿對韓侂胄的贊美和期望。詞首先熱情高唱:堂上有善謀的賢能,邊疆有善戰(zhàn)的將士,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那么北伐也是水到渠成的。
運用典故,直把北伐勝利的有利條件以及對勝利的期望描寫得雅致而又智趣。下片先寫治國,再用一典直寫明年北伐的勝利,最后用“大家齊唱《大風(fēng)歌》,不日四方來賀”這一豪情萬丈的句子,綰住自己對勝利的渴望,以及對韓侂胄的鼓舞。
西江月》背景及其思想感情: 蘇軾的這首詞寫在他被貶黃州的時候。
在這首詞中,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jié)日為背景,抒寫了遠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在感嘆時間的流逝中,表達出對人生歷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我們可以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后悲情婉約的一面。
蘇軾這首詞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
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我們并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后體驗出作者蘊含于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fēng)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fēng)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翻譯: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詞調(diào)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中,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后悲情婉約的一面。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
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世事一場大夢”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體的歷史實事,即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為蘇軾對人生命運的抽象意義的認識?!笆朗氯鐗簟保叭松鐗簟?,一切皆如白駒過隙,雪后飛鴻,人生只是天地間偶然的飄蓬,所以不可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中的得失榮辱,而應(yīng)超脫于具體的萬事萬物,使自己內(nèi)心趨于平衡。
“人生幾度新涼”,用“新涼”指又一個秋天的來臨,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見詩人對節(jié)候變化的敏感,時間的流逝磨蝕著有限的生命,詞人由此產(chǎn)生出真摯的惜時之情?!靶聸觥币嘀冈娙嗽俅卧獾脚艛D打擊的人生際遇,用一個“涼”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凄涼之情,所以,“人生幾度新涼”不僅指自然節(jié)候的變化,同時也是指人生命運的起伏不定、變幻莫測。
這句話把自然與人生結(jié)合起來,以自然的變幻來反襯出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無奈謂嘆,寄意深刻,韻味悠遠。 開頭兩句詞遠遠不止是蘇東坡在記敘一時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寫具體的事實,表達他對抽象意義上的人生命運的深沉思忖。
“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涼風(fēng)吹打著庭院里的樹葉,在空曠的長廊里發(fā)出凄涼的回響。
詞人取過鏡子,看見兩鬢爬滿了白發(fā),“人生何處得秋霜?”詞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我們同樣可以感覺到陣陣寒意襲來。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酒賤”是因為“人賤”。蘇軾遠貶黃州,心中的失落與不滿是以這種自我嘲諷的形式來表現(xiàn)的。
因“烏臺詩案”受蘇軾牽連被貶的人太多,而蘇軾也因此不愿連累友人,所以絕少與故人交往,這里的“客少”應(yīng)是指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在這靜寂的夜里,在這皓月當(dāng)空之時,清秋的寒氣陣陣襲人,此時,蘇軾心中的孤獨凄涼之感是難以排遣的。
中秋月明,而明月總是被烏云遮去光芒。這里蘇軾是在寫自然現(xiàn)象,更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寫他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識。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點出了作詞的時間與主旨。“中秋”是傳統(tǒng)意義上團聚的節(jié)日,蘇軾選取“中秋”這一宴樂的節(jié)日作為背景,以虛筆中的樂景寫哀情,使哀情為之更哀。
“北望”點出了作詞的主旨,據(jù)記載這首詞下原有注釋“寄子由”,可見蘇軾此詞是在中秋之夜寫給其兄弟蘇轍的。蘇軾晚年飽受政治打擊,他多以佛、道思想來超然物外,以消解現(xiàn)實的苦悶,但此詞籠罩著一層悲涼的氣氛,可見蘇軾始終沒能擺脫塵世的痛苦。
在這熱鬧的中秋月明之時,唯一可以慰籍自己落寞孤寂情懷的是那真摯的手足深情。蘇軾渴望著與兄弟一訴衷腸,無奈遠貶黃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遙寄相思。
天涯同一月,相思兩地情,遙望卻不能與之相聚,明天卻又要面臨現(xiàn)實中太多的痛苦與無奈,蘇軾因而陷入更為深沉的悲涼之中。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fēng)、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蘇軾借寫節(jié)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是另一首寫于密州的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p>
與《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節(jié)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后者寫現(xiàn)實人間之“凄涼”;前者想象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后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籍自己“凄涼”的心靈。
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表達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1、西江月 作者:蘇軾 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2。
十年不見老仙翁3。壁上龍蛇飛動4。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fēng)5。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
未轉(zhuǎn)頭時皆夢6。 全部注釋 1.平山堂,在揚州大明寺側(cè),歐陽修所建。
《輿地紀勝》:“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故名?!?2.彈指,佛教名詞,比喻時間短暫。
《翻譯名義集》卷五《時分》:“時極短者謂剎那也”,“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剎那”,又云“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3.老仙翁,指歐陽修。
蘇軾于熙寧四年于揚州謁見歐陽修,至此為九年,十年蓋舉成數(shù)。 4.指歐陽修在平山堂壁留題之墨跡。
5.歐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 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p>
是為“文章太守”、“楊柳春風(fēng)”所本。 6.白居易《自詠》:“百年隨手過,萬事轉(zhuǎn)頭空。”
此翻進一層,謂未轉(zhuǎn)頭時,已是夢幻。 鑒賞 此詞寫于元豐二年(1079),蘇軾第三次到揚州平山堂,緬懷恩師歐陽修,同時也蘊含蘇軾自身的人生感嘆。
到作此詞為止,蘇軾共三次到過揚州,第一次,是熙寧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經(jīng)揚州;第二次,是熙寧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經(jīng)揚州;第三次,是豐二年(1079)從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則“三過平山堂下”實質(zhì)上濃縮了蘇軾近十年間南遷北調(diào)的動蕩生涯,此時四十二歲的蘇軾,頓生彈指之間,半生倏忽已過的感慨。
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歲月,尊敬的恩師歐陽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勁的手跡,更讓人心生緬懷之念。 下片道出緬懷之情。
“欲吊”、“仍歌”均用歐詞原句,既重現(xiàn)當(dāng)日歐公風(fēng)流自賞之態(tài),又有歐公手植楊柳、所題詩詞仍留存世間,可堪告慰之意。然深想一層,歐公已去,而樹猶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萬事轉(zhuǎn)頭空”的嘆息。
而蘇軾還更進一步,謂人生在世,也未嘗不是幻夢一場。不要輕言東坡消極,或許正是心懷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對紛至沓來的政治打擊: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云:“‘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
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追進一層,喚醒癡愚不少。”2、西江月 作者:蘇軾 原文 世事一場大夢1,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2。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
把盞凄然北望。 全部注釋 1.《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后知其大夢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2.《淮南子·說山訓(xùn)》:“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p>
徐寅《人生幾何賦》:“落葉辭柯,人生幾何”。此由風(fēng)葉鳴廊聯(lián)想到人生之短暫。
鑒賞 提起蘇軾的中秋詞,大家都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但同是寫于中秋的這首《西江月》,情緒卻顯得非常落寞,應(yīng)該是寫于被貶黃州之時。 詞一開端,便慨嘆世事如夢,雖然蘇軾詩詞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語,或為往古來今之思,讀來往往覺其放達,而不覺其悲切。
此處卻不然,以一種歷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風(fēng)葉鳴廊,忽覺人生短暫,已驚繁霜侵鬢,益覺開頭浮生若夢的感嘆,并非看破紅塵的徹悟,而是對自身遭際有不平之意,從而深感人生如夢境般荒謬與無奈。 過片兩句,更可見牢騷,"酒賤"句暗指身遭貶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隱喻小人當(dāng)?shù)?,君子遭讒?/p>
于是,“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成了“誰與共孤光”的凄涼詢問,此時,作者能做的,也只有“把盞凄然北望”而已。 “北望”的含義,歷代論者有所爭議,《古今詞話》認為蘇軾“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而胡仔認為是“兄弟之情見于句意之間矣”。
其實,蘇軾當(dāng)時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憂國之心,身世之感,或許交織在一起,作為欣賞者,不妨拋開考證,作寬泛理解。 有人認為“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
詞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寫的是眼前實景,但似乎還有更深的內(nèi)涵,請品讀全詞,談?wù)勀愕睦斫狻? 云妨月明,明寫眼前實景,但此句隱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憤懣情緒,“云妨”比喻小人當(dāng)?shù)?,欺瞞主上迷惑視聽排斥忠良,使得自己忠而被謗,政治抱負難于揮發(fā)深感憂傷苦悶,而致使自己被貶謫到偏地黃州,此情此景,唯有遙遙北望京都開封,對月把孤盞聊以解憂愁了。
3、西江月(賀詞) 作者:劉過 原文 堂上謀臣尊俎2,邊頭將士干戈3。天時地利與人和。
燕可伐歟?曰:可4。 今日樓臺鼎鼐5,明年帶礪山河6。
大家齊唱大風(fēng)歌7。不日四方來賀。
全部注釋 1.賀詞:這是賀當(dāng)國權(quán)臣韓侂胄生日的詞。世傳此詞為“辛幼安壽韓侂胄詞也”,但吳師道認為是劉過所作,見《吳禮部詩話》。
2.尊俎:同樽俎,盛酒食的器具。劉向《新序》:“夫不出于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
可謂折沖矣?!边@句是說朝廷里有許多善于運籌決策的謀臣。
3.邊頭:即邊界。這里指宋、金兩國交界的邊境。
這句是說前方猛將如云,枕戈待命北伐。 4.《孟子·公孫丑下》:“沈同以其私問。
西江月
劉過
堂上謀臣尊俎,
邊頭將士干戈。
天時地利與人和,
“燕可伐歟?”
曰:“可”。
今日樓臺鼎鼐,
明年帶礪山河。
大家齊唱《大風(fēng)歌》,
不日四方來賀。
背景:
寧宗嘉泰四年(1204)韓侂胄定議伐金,其用心 是為建功固寵。當(dāng)時南宋國用未足,軍備松弛,人心未集,不久韓侂胄就揮師北上,結(jié)果大敗而歸。故這次北伐本身意義不大,但在主和派長期把持朝政,抗戰(zhàn)派軍民長期受壓制之后,還是確實起到了振奮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戰(zhàn)派人士和全國軍民的響應(yīng)。劉過的這首詞即是當(dāng)年為祝賀韓侂胄生日而寫的, 詞中表達了愛國軍民企盼北伐勝利的共同心聲。
“燕可伐歟?” 曰:“可”。一句典出《孟子·公孫丑下》“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歟?’孟子曰‘可?!?/p>
“帶礪山河”:一句典出《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厲,通礪,磨刀石),國
以永寧,爰及苗裔。”
大家齊唱《大風(fēng)歌》:一句典出《史記·高祖本紀》
賞析:
詞借為韓侂胄祝壽,發(fā)愛國軍民企盼北伐勝利的共同心聲。全詞多用典故,多用口語。字里行間充滿對韓侂胄的贊美和期望。詞首先熱情高唱:堂上有善謀的賢能,邊疆有善戰(zhàn)的將士,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那么北伐也是水到渠成的。運用典故,直把北伐勝利的有利條件以及對勝利的期望描寫得雅致而又智趣。下片先寫治國,再用一典直寫明年北伐的勝利,最后用“大家齊唱《大風(fēng)歌》,不日四方來賀”這一豪情萬丈的句子,綰住自己對勝利的渴望,以及對韓侂胄的鼓舞。
這首《西江月》,作于元豐五年(1082)三月,這是蘇軾經(jīng)歷烏臺詩案貶謫黃州的第三年。
蘇軾在 黃州共計五年,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三兩期歷時較短。從元豐二年二月初到黃州寓居定慧 院,到同年五月二十九日遷居臨皋亭,此一時期。
由于被貶后的各種痛苦經(jīng)歷使其驚魂未定,寂寞 孤獨便是此時的主要心情。 第二個時期,蘇軾漸次適應(yīng)了貶謫生活,或從自然風(fēng)景物里求得了精神 的慰藉,或在歷史的面前深邃反思,從而使其人生思想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得以提升。
這首詞作,正是這一 時期其“野性”生活的一個縮影。第三個時期,到臨別黃州之前夕,他不僅脫離了孤苦,而且從鈑依 自然、“醉眠芳草”的人生,再次步人世俗,臨別前的《滿庭芳》“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 酒,相勸老東坡”可謂其象征。 全詞共八句,其核心,無疑是“我欲醉眠芳草”。
可以想象,這是一個仲春之夜,詞人在酒家喝 醉,策馬至溪橋,醉眼中見到蘄水(在黃州附近)岸邊,有一片美麗的芳草,在月光水波的映照下分外 可愛。此時他再也無法移開視線。
一行字句在心目中隱隱現(xiàn)出:“我欲醉眠芳草”。與此處的夜色、江水和芳草相伴。
在這里,“芳草”就成了大自然的象征,詞人欲要遠離那污濁的、熙熙攘攘的塵世, 融入大自然,那就是生命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形式。 詞中描繪場景和心境的句子,無一不是圍繞“我欲醉眠芳草”。
詞人說:你看那皎潔的月光,照 耀著曠野中的蘄水,你看那裊娜的云彩,仿佛在夜空飛舞,這多么像是陶淵明在《時運》詩中描寫的 “山滌余靄,宇暖微霄”呀! 障泥,即馬韉,墊在馬鞍下,垂于馬腹兩側(cè),用于遮擋塵土?!罢夏辔唇庥耱嬺湣保R不愿過河,大 概是由于“障泥未解”吧!詞人借此表達一種不愿再前行的意思,并將該行為之緣故推到了馬的身 上,只不過此時他依然有“我欲醉眠芳草”的自在。
如果說,“我欲醉眠芳草”為全詞中心句,則“我”與“玉驄”馬之間的關(guān)系則為全篇之副旋律,它 不僅在詞中為“我欲醉眠芳草”這一“居要”之“片言”之前,成為這一核心表達之最為重要的鋪墊、反襯,而且,在下闋更居主要位置。 詞人接著就此生發(fā)說:我非常珍愛那美妙的一溪風(fēng)月,莫讓馬兒 踩碎了這潭晶瑩的蘄水,索性就解鞍,醉眠在這綠楊橋下,在鏘然的流水聲中入睡,直到啼鳥將我喚 醒 在這美妙的春曉D 前文正用典故,說玉驄因障泥阻隔卻不過河;下闋反用典故,說因欲醉眠芳草而“解鞍欹枕”,橫說豎 說,都是為了詞意之自由,此正是詞人所要表現(xiàn)的詞中妙境,自由灑脫,信馬由韁,重在心境之自然表達。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0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