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殺豬菜是東北農(nóng)村的農(nóng)家菜,在以前比較貧困的年代里,人們只有在殺年豬的時候才能吃到這樣的菜,所以才被東北人形象的稱為“殺豬菜”。
在過去的東北農(nóng)村里,幾乎每家都會養(yǎng)上幾頭豬,最少的也要養(yǎng)上一頭。這些豬在平時是絕對舍不得殺來吃的,只有在接近年關或需要大辦酒席的時候,才會把豬殺來吃。在殺豬的這一天,親朋好友乃至嫁到外村的閨女和女婿,全都要請過來吃這頓殺豬菜。
殺豬的時候就把豬血用盆子接起來,做成血豆腐。人們把做好的血豆腐斬成大塊,放進鍋里煮熟后再切成大片。然后把豬血片放進鍋里,邊煮邊加入酸菜,這就是最初的殺豬菜了。
再后來,殺豬菜就演變成了酸菜燉五花肉,先切上滿滿一大鍋的酸菜,然后挑選出幾塊上好的三層五花肉,放進鍋里和酸菜一起燉熟。燉好以后的五花肉再切成又長又寬的肉片,和酸菜一起端上飯桌就可以吃了。有時還會加入血腸或蒸好的豬血一起燉制。
拿現(xiàn)在的話講,殺豬菜可是純粹的綠色食品。
殺豬菜的酸菜,是由農(nóng)家自家地里種出來的長白菜淹漬而成。殺豬菜的豬,是自家一把糧食一把菜親手喂出來的,是又肥又香的“本地豬”。
早些年,只有上了大凍,或者進了臘月門子,農(nóng)家才開始殺年豬。因此,殺豬菜自然而然就成了年關大菜。
農(nóng)家里里外外忙活了一年,飲食上也清淡了一年,因此,一入冬,大人小孩都盼著殺年豬、吃殺豬菜。準備殺年豬時,頭天晚上就要給豬停食,只飲一些水(這叫“洗腸子”)。
第二天一大早,主人家先燒開一大鍋水,然后,請來殺豬匠(屠夫)和幫手,開始殺豬。如果早上聽到豬嚎,晌午時,整個屯子的人保準能聞到殺豬菜的香味。
殺完了豬,在兩條豬后腿上各割一個小口子,用豬梃子(一根一米多長小拇指粗細的鐵棍)從小口伸入,貼著肉皮往里捅,捅出一些通道,然后,從小口子往里吹氣,邊吹邊用木板在豬身上拍打(便于充氣均勻),把豬吹得四蹄張開、滾瓜溜圓,然后扎緊小口子(吹了氣的豬,有利于去毛除垢)。人們用這種過程編了一句歇后語:“殺豬不吹氣———蔫退(煺)了”,形容不聲不響就離開的人(含貶義)。
一切收拾停當,把細細的酸菜絲放入鍋中,再放入血腸、血筋、五花肉、心、肝、苦腸、肥腸,大火燒開,中火慢煮。煮的過程中,血腸最關鍵,掌鍋的(多為殺豬匠)要拿根針,不時地扎血腸,針眼不冒血立即出鍋,保準鮮(嫩)。
這節(jié)骨眼上,殺豬菜的香味就像長了翅膀,滿屋子亂躥,滿屯子亂飛,把人們撩撥得一個勁咽口水。殺年豬時,主人要請來左鄰右舍、親戚朋友,熱熱鬧鬧圍成幾桌。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