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大家懷素學書分刻苦,:“筆冢墨池”的成語典故就是由他所得。
綠天庵,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人稱草書圣手的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著零陵縣志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
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后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
右角有“筆?!彼?,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于此。庵正北七十余步有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當然,也有人說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墨池化用了他的典故。
筆冢則是懷素和尚勤練狂草棄筆無數(shù)化來的典故。
“筆冢墨池”的典故草書大家懷素學書十分刻苦,綠天庵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人稱草書圣手的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
零陵縣志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于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
庵后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彼?,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于此。
庵正北七十余步有有小池,是懷素洗硯處,因常洗硯水變黑,名為“墨池”。懷素因長期精研苦練,禿筆成堆,埋于山下,人稱“筆?!?。
擴展資料王羲之與墨池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
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智永與“退筆?!敝怯蓝U師晚年時,有天正在指導一位小沙彌練字,幾位年輕書生慕名來寺謁求大師的墨寶,并請教寫字秘訣。
智永笑答:“贈字不難,但秘訣實無,不過老衲可奉送諸位四字‘勤學苦練’,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盡。”書生聞言,大失所望。
智永禪師便耐心開導他們:“俗話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I之公學書曾用盡18大缸清水,老衲學書也是靠勤學苦練,才有今日的成就?!?/p>
眾書生聽后,并未盡信。智永禪師便命小沙彌打開后院門,帶領他們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下有一座高高的墳冢。
書生們大惑不解,禪師指冢說:“我習書一生,練字磨禿的筆頭盡在于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筆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幾個小字,背后還有智永寫的一篇墓志銘。
偌大一座墳冢,貯滿禿筆頭,書生們看罷,驚愕不已。小沙彌告訴書生,師父寫字的禿筆,初時裝滿5大筐。
為練好字,在寺內閣上住了多年,還臨寫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贈浙東各寺廟。書生們聽后恍然大悟,任何學術要達到高峰,沒有捷徑可走,亦無秘訣可言,只有勤學苦練,才是惟一的途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懷素。
翻譯: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
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難道當他逍遙遨游盡情游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旁邊現(xiàn)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于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p>
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并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里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后世人呢!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p>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墨池記》鑒賞 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曾鞏飲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1048)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
州學教授(官名)王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于是曾鞏根據(jù)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墨池記》。名為《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于闡釋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
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tǒng)一,寫法新穎別致,見解精警,確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fā)議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的材料。
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失之空洞說教。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
故作者采用了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jù)荀伯子《臨川記》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和狀貌: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同時,又根據(jù)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其實,有關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說理,不在于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
文辭之簡約,可謂惜墨如金。對于墨他的記敘,雖要言不繁,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
接著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歷。據(jù)《晉書》記載,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
羲之任會稽內史時,述為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后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為恥,遂稱病去職,并于父母墓前發(fā)誓不再出來做官。
對于王羲之的這一段經歷,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隨之追述了王羲之隨意漫游,縱情山水的行蹤:"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而又嘗自休于此邪7"這一段簡略追述,也至關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這是王琵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精神氣質,不能不提。
從結構上講,"又嘗自休于此邪"一語,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掛起鉤來,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jù)。隨后,在記的基礎上,文章轉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虞和《論書表》云:"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書十紙,過亮,亮以示翼。
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圣"張芝并駕齊驅,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jù),令人信服。那么,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專心致志,勤學苦練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
至此,原因,在于缺。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請采納~。
翻譯: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
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難道當他逍遙遨游盡情游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旁邊現(xiàn)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于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p>
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并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里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后世人呢!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墨池記》鑒賞 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曾鞏飲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1048)九月,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
州學教授(官名)王盛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于是曾鞏根據(jù)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墨池記》。名為《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于闡釋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
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tǒng)一,寫法新穎別致,見解精警,確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fā)議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的材料。
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失之空洞說教。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
故作者采用了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jù)荀伯子《臨川記》所云,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和狀貌: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
同時,又根據(jù)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其實,有關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說理,不在于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
文辭之簡約,可謂惜墨如金。對于墨他的記敘,雖要言不繁,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
接著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歷。據(jù)《晉書》記載,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
羲之任會稽內史時,述為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后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為恥,遂稱病去職,并于父母墓前發(fā)誓不再出來做官。
對于王羲之的這一段經歷,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隨之追述了王羲之隨意漫游,縱情山水的行蹤:"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而又嘗自休于此邪7"這一段簡略追述,也至關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這是王琵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精神氣質,不能不提。
從結構上講,"又嘗自休于此邪"一語,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掛起鉤來,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jù)。隨后,在記的基礎上,文章轉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虞和《論書表》云:"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嘗以章草書十紙,過亮,亮以示翼。
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圣"張芝并駕齊驅,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jù),令人信服。那么,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專心致志,勤學苦練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
至此,原因,在于缺。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晉代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從小練字,7歲的時候,已經寫得很不錯了。繼續(xù)練了四五年,總感到進步不大。
有一天,在父親的枕頭里發(fā)現(xiàn)一本名叫《筆談》的書,里面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偷偷地閱讀起來。
正當讀得起勁的時候,父親來了,問道:“為什么偷我枕中秘書?”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想給他打圓場,從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嗎?”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未必能夠讀懂,就把書收了回去,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教你讀?!蓖豸酥桓吲d地說:“如果等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我這幾年的時光不就白白浪費了嗎?還是讓我現(xiàn)在就學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親聽他說得有理,就把書給了他。
于是,王羲之按照書中所講方法天天苦練起來,不久,他的書法有了顯著進步。
但是,王羲之并不滿足已有的進步。有一次,他看見東漢書法家張芝的書跡,愛不釋手,自嘆不如。張芝的草書寫得好,人們稱他為“草圣”。
王羲之不僅愛慕他的字,更欽佩他“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苦練書法的頑強精神。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王羲之寫道:“張芝就著池塘的水練書法,連池水都變黑了,如果人們也下這么深的工夫去練習,未必會趕不上張芝?!?/p>
從此,王羲之每天揮筆疾書,寫完字后就到家門口的水池去涮筆。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們把這個水池稱作“墨池”。
根據(jù)記載,王羲之居住過的紹興蘭亭、江西臨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積谷山,以及江西廬山歸宗寺等處,都有他的墨池。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