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成語故事1:不知所云
劉備一舉而占領了陽平關,在陽平關停頓了一些時候。于建安二十四年的春天,帶軍隊向南,渡過漢水的一個支流沔水,依著當地的山勢,逐步向南移動,選定了定軍山的山坡之下扎營。
夏侯淵不知是計,用了全力來沖劉備在這山坡之下新扎的營,沒想到劉備已經在事先命令黃忠率兵埋伏在定軍山山頭之后。黃忠于曹軍沖擊劉軍正沖得激烈之時,突然“乘高鼓噪”而下,給曹軍以側擊與俯擊。不僅把曹軍殺得潰不成軍,而且當場殺掉了作為曹軍主帥的夏侯淵,連帶也殺了曹操所任命的“益州刺史”趙颙。
曹操接到報告,親自帶了大軍由長安經斜谷前來,準備與劉備拼個你死我活;很快,就到達了“遮要”。
劉備卻不肯、也不敢與曹操拼,守住了陣地,說什么也不把自己的將士放出來與曹軍交鋒。
就這樣,曹軍天天喊打,劉軍理也不理。兩軍相持了一個多月,劉備收獲到心理作戰(zhàn)的成果:曹軍的兵士,紛紛逃亡,逃亡得一天比一天多。原因不是沒有糧食,曹軍的糧食多得很,而且后方也不曾被切斷。原因是什么呢?是劉軍的這一邊懂得揭發(fā)曹操的真面目:“名為漢臣,而實為漢賊”。每逢曹、劉對壘,常常在曹的后方有人作劉的內應。以前,有昌豨與雷緒;以后,在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之時,又有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的官吏與人民,一齊起而響應諸葛亮的號召。
曹操決定下令搬軍,走前,他說了一句“阿Q式”的聊以解嘲的話,“我本來就不相信劉備有如此的能力。他身邊現在有了人才(所指的,是法正)?!?/p>
以前,他在赤壁烏林被孫劉兩軍燒去他的兵船,殺得他的軍隊狼狽而逃之時,他也說兩句“阿Q式”的話:一句是:“船是我自己燒的?!绷硪痪涫牵骸肮虏恍咦撸ㄎ也⒉徽J為退走是難為情的事)?!?/p>
曹操不僅撤退了他帶來的大軍,也下令所有滯留在漢中三郡的大小部隊,一概離開。
于是,劉備占有了漢中三郡:原來的漢中郡,加上曹操所分設的西城郡與上庸郡。
漢中郡于定軍山之戰(zhàn)以后,立刻被占領;西城郡也沒有什么抵抗。上庸郡遠在今日的湖北西北部,曹操的太守申耽不肯望風而降。劉備派了養(yǎng)子劉封與宜都太守孟達,對申耽用武力威脅,申耽才終于投降。
劉備不僅仍叫申耽當上庸太守,而且也任命了申耽的弟弟申儀,當西城太守。劉封由“副軍中郎將”被升為“副軍將軍”。另一個荊州的新設的郡房陵,也已經被孟達于攻擊申耽以前,打了下來,房陵郡的太守蒯棋,死在孟達之手。
劉備成語故事2: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zhàn)后,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么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赡莻€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眲湟宦牐浅E宸?,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劉備成語故事3:桃園結義
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yè)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lián)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后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一、關于劉備的成語:三顧茅廬、桃園結義 、三讓徐州、織席賣履、白帝托孤、求賢若渴等等;
二、關于諸葛亮的成語: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欲擒故縱、鞠躬盡瘁、七擒孟獲等等。
三、成語簡介(節(jié)選):
1、桃園結義: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yè)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三顧茅廬: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臥龍崗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
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3、火燒赤壁:赤壁之戰(zhàn),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lián)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zhàn)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guī)模江河作戰(zhàn),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孫劉聯(lián)軍最后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zhàn)里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后人的贊美,因而引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fā)展。
三、兩人簡介:
1、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赤壁之戰(zhàn)時,與孫權聯(lián)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后進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度龂尽吩u劉備的機權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yè)。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 ,葬惠陵。后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2、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后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后,被封為武鄉(xiāng)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lián)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初出茅廬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就亮設計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軍慘敗。后稱初次出來做事為初出茅廬,或用以比喻剛步入社會,在工作和處事方面欠缺經驗。
舌戰(zhàn)群雄
曹操大軍準備并吞江東。東吳君臣是和是戰(zhàn)難以定奪。諸葛亮說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lián)合抗曹。才有后來的赤壁之戰(zhàn)。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錦囊妙計
孫權用公瑾之計,引劉備入東吳招親,要挾劉備交還荊州。諸葛亮在他臨行前交給趙云三個用錦做成的袋子,吩咐說:“內封三條神妙計策,到時依次打開行事?!壁w云和劉備、孫乾率五百軍士到南許,依錦囊妙計破了公瑾計策,娶了孫權之妹孫尚香逃回荊州。讓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成語是比喻及時解救危急的好辦法。
羽扇綸巾
諸葛亮積勞成疾,臨終與眾將訣別,并安排了軍國大事。他死后雖秘不發(fā)喪,但司馬懿見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軍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響旗飄,諸葛亮端坐四輪車出現,,他羽扇綸巾。魏軍見諸葛亮尚在,棄甲逃命,潰不成軍。兩日后,司馬懿方知車上是木人。此成語形容諸葛亮的裝束,也形容謀士鎮(zhèn)定自若的瀟灑風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戰(zhàn)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爭,最后卻“權歸司馬”結束了三國紛爭局面。所以,《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鄙涫且远Φ娜惚扔魅椒至⑾喑值木置妗?
樂不思蜀
蜀漢后主劉禪被司馬氏俘虜,問之是否想家,說:此間樂,不思蜀。形容快樂過頭,忘記了老家。
紙上談兵
原為戰(zhàn)國時期趙國將領趙括書讀兵書卻生硬套取不思變通,導致長平大敗
在三國里指馬謖街亭一役,自認為飽讀兵書一意孤行,而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失去戰(zhàn)機的事情.
后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論而不切實際導致失敗.
空城計
三國時期,蜀兵敗而退,諸葛武侯在手下無兵的情況下,彈奏撫琴大開城門迎接追來的司馬懿,司馬懿恐有疑兵而不敢冒進,后撤退.
后比喻在自己陷入危機的時刻,利用周圍環(huán)境造成假象,令對手不敢輕進.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吳國呂蒙,自幼刻苦,習武讀書.后成為吳國將軍,令孫權震驚,孫權很難想象得出此人就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
后比喻在一段時間后再與某人重逢時,此人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白帝托孤: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危,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對他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國,完成大業(yè)。我的兒子劉禪,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無才,你可自取之!”諸葛亮流著淚說:“陛下這樣信任我,我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貞之節(jié)?!眲溆诌z命劉禪:“你要像侍奉父親那樣與丞相相處?!眲渌篮?,諸葛亮便肩負起管治國家和復興漢室的重擔。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謝謝采納!
劉備的成語:三顧茅廬、桃園結義 、三讓徐州、織席賣履、白帝托孤、求賢若渴
如
1、桃園結義: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yè)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三顧茅廬: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南陽臥龍崗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
諸葛亮的成語: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欲擒故縱、鞠躬盡瘁、七擒孟獲
如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zhàn)里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于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