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 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
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guī)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范本, 據稱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
此后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guī)模。 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筑100余座,460余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
孔廟內的圣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孔廟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
國子監(jiān): 國子監(jiān)是中國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 坐落在北京東城區(qū)安定門內國子監(jiān)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
國子監(jiān)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jiān)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國子監(jiān)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jiān)整體建筑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tǒng)的對稱格局, 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
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場所,而與之毗鄰的國子監(jiān)是國學最高學府。
北京的國子監(jiān)和孔廟是從元代開始修建的,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滅亡,應該是國內保持最完整的、最有研究價值的古代最高學府和祭奠孔圣人的地方。 國子監(jiān)和孔廟在清代有兩樣大典,一是皇帝要舉行“辟雍”大典,就是到辟雍亭講學,要舉行典禮。
按“辟雍”二字,是從《周禮》上傳下來的名稱,即周之大學名“辟雍”,后代從“周禮”,即都叫“辟雍”。第二就是孔廟中的“丁祭”。
按《清史稿 禮志》所記:“春秋上丁,遣大學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獻,祭酒祭啟圣祠,以先賢、先儒配饗從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p>
其典禮是十分隆重的。所謂“春秋上丁”,就是立春或立秋之后,第一個有干支“丁”字的日子,如“丁丑”、“丁卯”等等。
辛亥之后,是否舉行祭孔的事,并未明文規(guī)定,但在一些守舊的人看來,這似乎還是大事。
孔洙讓爵南宋和金的長期割據和對峙,導致中國的長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孫南北隔離。
這種同時并存兩個宗子、兩個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長達150多年,但是積淀在中華民族深層的“大中華”“大一統(tǒng)”的思想,必然會促使分裂的中國,重新歸于統(tǒng)一。元世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之后,發(fā)現了關于孔子世家的兩個情況:其一,東平宣撫使姚樞起奏曰:“太宗世,詔孔子五十代孫孔元措壟衍圣公卒,其子與族人爭襲爵”;其二,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元兵攻下衢州時,發(fā)現衍圣公孔子五十二世孫孔洙仍然健在。
為了維護中國的禮儀和傳統(tǒng),為了“大一統(tǒng)”的帝國昌盛,經過數年的調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確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孔子的第四十七世孫孔端操第四子孔玠寓衢?!资献訉O寓衢者乃其宗子?!?/p>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一月,元世祖為統(tǒng)一孔子世家,下詔“江南衍圣公入覲,命歸曲阜襲封?!边@項決定完全符合中國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孔裔分離歸于統(tǒng)一。
但是,在榮譽和利祿到來的時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卻懷著仁義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廟,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邁的老母為由,請求朝廷讓他回歸衢州,率已經南遷在江南的眾多族人,繼續(xù)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懇請皇上將衍圣公爵位賜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請求,封孔洙為“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江學校事”,并且給他“護持陵廟的璽書”,對孔洙讓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贊頌說:“寧違榮而不違親,真圣人后也!”元世祖的決策,造成了南遷的孔子后裔具有兩重身份:一是仍然和過去一樣,具有一整套的宗族組織系統(tǒng),讓了爵位的孔洙及其嫡長子孫,持有元世祖簽發(fā)的“護持陵廟的璽書”,仍然是這個特殊人群的首領。
這個特殊人群,仍然以衢州家廟為祭祀場所,進行著正常的禮儀活動。因此,南北兩部分孔子后裔,雖然在元世祖的促使下互相認同了,但是孔子世家在實質上,仍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曲阜,一部分在衢州。
從孔洙讓爵之后,南宗的正統(tǒng)地位被廢除。元朝統(tǒng)治者為了避免孔氏南北兩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爭執(zhí),更不允許南宗背忘孔洙讓爵之風,制訂了《整治孔氏弟子違犯家規(guī)》的典章,修訂了《孔氏南宗家規(guī)》,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勸懲”“防冒姓”“嚴詭寄”“守祀田”“責報本”等條款,“行令在衢子孫永遵制典,恪守祖風,有違者以不忠不孝論。
置之重典,永有敘錄?!比绱朔N種,格外嚴厲。
這樣,南宗的政治經濟地位一落千丈,宗室逐漸衰敗。他們的衣冠禮儀如同平民;祭田須納課稅,家廟無力維修;族人難入仕途,只能沉浮于書院山長和儒學教諭之中。
據《衢州東隅老執(zhí)結為孔彥繩實系南宗嫡宗孫乞分豁祭田糧額事》記載,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因有民人王希達隨母改嫁來家(南宗家廟),相依住過,冒投同籍,本人為事累及,前田抄沒入官,改科重糧壹佰貳拾陸石零,以致子孫辦理納艱難,歲租不敷……”這種日見困苦的歲月,南宗世家經歷了六代200余年??讖├K尚且如此,其他南宗孔裔更趨窮困潦倒,還有能力培養(yǎng)人才嗎?這樣,應該說,孔洙讓爵是南宗中衰的主要原因。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
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筑特色、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筑群。 孔廟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車、書”。
其后,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廟,并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于廟”。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詔 在魯郡“修起舊廟”,但當時孔廟的規(guī)模并不甚大。西晉末年“廟貌荒殘”。
東魏興和元年(公 元539年)修繕孔廟,“雕塑圣容,旁立十子”,為孔廟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國都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jiān)修建“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詔“州、縣皆立孔子廟”。
唐代修廟5次, 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擴大舊制。
.凡增廣殿堂廊廡316間”。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達21次之多。
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為灰燼”?;实壑煊议碳泵ο铝钪匦?,歷時5年,耗銀15.2萬兩。
到了清朝, 孔廟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當時孔廟又毀于雷火世 宗胤真除親到太廟祭孔外,又“發(fā)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jiān)修,凡殿廡制度規(guī)模,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
為加快工程進度,還調集了12個府、州、縣 令督修,共用了6年時間。歷史上,孔廟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于形 成了目前這樣的宏大規(guī)模。
現在的孔廟的規(guī)模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宮之制,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
整個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孔廟占地約200畝,南北長達1公里多。
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
宋朝呂蒙正有文贊道:"繚垣云矗,飛檐翼張.重門呀其洞開,層闕郁其特起。
”這一具有東方建筑特色的龐大建筑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學家稱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它凝聚著歷代萬千勞動者的血汗,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孔林本稱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阜城北門外,占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墻長達14里??琢謨劝貦u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后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
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
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00年,內有墳冢 十余萬座。其延續(xù)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后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
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
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 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筑了林門。
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guī)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并派專官守衛(wèi)。
據統(tǒng)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墻長達7.25公里,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
在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
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jié),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琢植焕⑹且蛔烊坏闹参飯@。
“斷碑深樹里,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
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孔府 又稱“衍圣公府”,位于孔廟東側,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子死后,子孫后代世代居廟旁看管孔子一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孔子后裔。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辟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zhèn)南門)內,原有北宋天圣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于考試中舉。于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huán)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歷史的匯龍?zhí)丁?/p>
在當湖書院東邊,1682年沿河新建一碑廊,陳列有宋代黃庭堅;明代沈周、文微明、董其昌;清代何悼和學養(yǎng)志節(jié)相同的唐時升、婁堅、李流芳、程嘉燧等嘉定四先生的珍貴墨跡詩文石刻。
杭州孔廟位于杭州市上城區(qū)府學巷8號,西湖東南側吳山腳下。坐北朝南,南起府學巷,北連娃哈哈小學,東接勞動路,西與中國美術學院相鄰,既攬湖山之美,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杭州孔廟,既是南宋時的臨安府學,也是宋、元、明、清四朝孔廟所在地,在杭州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61年,杭州孔廟內的南宋石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對孔廟全面整修,并利用孔廟收藏的大批古碑和歷年來收集的各地佚散、發(fā)現的碑石,把杭州孔廟改建為杭州碑林。 根據史料記載,杭州孔廟至遲建于北宋仁宗年間(1023-1063年),在鳳凰山山麓一帶。紹興元年(1131年),臨安府學遷至運司河下凌家橋西側,以慧安寺故基重建,位于府治之北,即今地所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杭州府學一度被南宋王朝增修為全國最高的學府——太學。按照學制,學校的主體建筑為祭祀孔子的殿宇——孔廟。
杭州孔廟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進行擴建,以大成殿為中軸,豎戟門、欞星門,筑廊廡,建廳堂,立祀架閣,規(guī)模宏偉。至元代,杭州府學已有“甲東南為杰觀”之稱。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舊學廢除,孔廟僅為每年春秋兩季祭祀孔子的場所。新中國成立后,又先后被單位、民居占用,因疏于維修,至“文革”后僅存大成殿一座建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杭州市委市政府越來越關注孔廟復建。2001年,孔廟復建立項,2007年工程開工,2008年這一工程全面完工,并于2008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正式對外開放。此次復建,規(guī)模更加完善,其平面布局和建筑風格依據傳統(tǒng)格局、文化傳承、文物內涵以及江南園林特色,分成東西兩個區(qū)域,兩個區(qū)域既相互連貫又相對獨立。
?從曲阜回來已經一周多了,這一周來心態(tài)平和,讀書、彈琴都很從容。
杭州的天氣乍暖還寒,乍寒又熱之后突然宜人,暖洋洋的陽光,清泠泠的風,春花競艷過,柳絮紛飛過,空氣里只是草木香,視野里只是新鮮飽滿的綠色,就象是儒家的第一流人格,隱遁了絢爛的才氣,唯余潤朗自然的生命本色,使人覺得如沐春風。 ??剛到曲阜的那個早晨,菊人和我在“金聲玉振”的牌坊前靜靜等著孔廟開門。
其實并不靜,很多個旅行團已經等在門口,人聲鼎沸。抬頭是澄清廣遠的天空,紅墻邊透出蒼虬古樹的樹冠,古樹上空鷗鳥一圈圈地盤旋,呼應著鉛灰色高聳的外城,透出一種寂靜,消解了喧鬧的人聲。
這方“金聲玉振”的牌坊在晨光里散發(fā)著清穆的氣度,雖然書寫者不過是個清代的地方官,但那一手顏體字結構謹嚴、骨骼有度,配上孟子擲地有聲的四個字,頓時勾勒出孔子穿透千年歲月的天地氣象。“金聲玉振”背后面是乾隆題的“靈星門”坊,再后面是“太和元氣”坊。
“太和”出自大易,宋儒張橫渠最喜歡用太和、太虛講道體。天地間的元氣,和我們內心的德性同樣流轉不息,周遍六合。
程明道說:擴充得去,則天地變化,草木蕃;擴充不去,則天地閉,賢人隱。我認為是對儒家“合天人之道”最生動的詮釋。
??8點過些,進入孔廟,一進又一進的院落。前面兩進院落,沒有什么殿宇,空地上伸展著一株株千年古樹,我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沿著樹身盤旋的紋路上窺天空,忽覺寧靜,忽又覺心思被拔得很高很遠,進入了超越此間的 “時空代入”。
后來在鄒城的孟子廟,在曲阜郊外的周公廟,我們都飽覽了這些古樹,古樹的姿態(tài)象極了宋元山水畫中郭熙、倪云林筆下的造型,注視間我們的目光仿佛被牽引到樹木的青年時代,那時這些樹木和我們的祖先呼吸在同一片天空下。 ??不能不說,孔子的學統(tǒng)在圣人故里已經蕩然無存。
雖然這里還有所謂孔子研究機構,但哪里有弘揚圣學的氣度??酌系乃枷虢榻B,全都摘抄自粗陋的80年代以前的官方文獻,草草給孔子貼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標簽了事。
坐井觀天!完全不知道港臺幾十年來對儒學的研究不絕如縷;完全無視從漢到明中國歷代大儒對孔孟思想從禮樂系統(tǒng)到心性系統(tǒng)的詮釋和提煉;當代學者的儒家著作像樣一點的在曲阜全找不到,在孔府商店里醒目的打出于丹的廣告!別的城市只知道于丹的孔子可以,曲阜不應該,曲阜應該知道孟子的孔子、董仲舒的孔子、孔穎達的孔子、程明道的孔子、朱子的孔子、王陽明的孔子、錢穆的孔子、牟宗三的孔子、李澤厚的孔子。不但應該知道,而且應該向每一個到達這里的人默默地傳播。
??不過其實曲阜自古以來就不是儒學重鎮(zhèn),這里只有衍圣公,沒有圣學。圣人的血脈可以繁衍,良知卻不能遺傳。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保證家族的平均素質高于一般人,卻不保證能夠領悟真學問,真學問在于生命與生命的契接??鬃雍笠釣閿当姸?,七十多代至今,在文化史上能留下名字的不過孔融、孔穎達、孔尚任寥寥數人,而使儒學重光的歷代大儒都不姓孔。
?? 二 ??兩千多年的歲月,有關孔子的一切,只能靠想象去接通。在大成殿前的這一方亭子就是杏壇了。
當年孔子與七十子在此講論學問,如今卻立了兩塊碑,再也找不到當初的親切無間。庭院里一株參天老樹,據說是“先師手植檜”,雍正年間被雷擊過,在老樹的根部又生出新芽,轉眼又快三百年了,樹冠已經覆蓋住前一進殿宇。
我用手輕輕撫住樹身,企圖感受樹木的脈搏。 ??大成殿里的孔子身著周朝王者的衣冠,據說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王服,不過這個皇帝封的文宣王似乎還不如漢儒送給孔子的“玄圣素王”來得地位高。
孟子說“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者”,但這生民未有未必要用王位來體現,我們看起來親切的還是吳道子繪的孔子像,對這個王者塑像只覺得陌生。殿里還有四配十二賢的塑像,四配是孔鯉、子思、顏回和孟子,十二賢大多是孔子的弟子,后儒只有一個朱夫子。
但是大成殿的門口用鐵鏈攔著,這些配祠的先賢是看不到了。 大成殿的規(guī)模是很大的,據說僅次于故宮太和殿,門口的一排盤龍柱據說就是故宮也沒有的了。
孔子在歷朝的殊榮最集中的體現還是在孔家的待遇上,衍圣公從宋朝到清朝世襲一千多年,漢朝到唐朝叫法不同,但也是代代世襲。明清時衍圣公地位極高,朱元璋時代為文官之首,清朝不但可以在紫禁城騎馬,而且是唯一能夠和皇帝并肩行走的。
衍圣公接見各級官員的傳達室小組每個組員都是正七品,組長是正四品,級別相當于南俠展昭!而且在異族統(tǒng)治的元、清兩朝,孔子和衍圣公的地位就格外高?,F在已經很難想象極重仁義氣節(jié)的圣門對于這種淪陷時代的殊榮是何心情,只知道元朝入主時當時的衍圣公南下到衢州,而且拒絕了忽必烈繼承衍圣公的申請,從此有了衢州孔門南支一脈。
??孔府的生活起居都保持著晚清孔令貽做衍圣公時的布置,還有至今居住臺灣的孔德成先生生活的痕跡,孔德成先生曾被民國政府封為奉祀官??琢钯O的故事還在為曲阜津津樂道,他的墓在孔林也是一處標出的景點,其實只是最近而已。
孔府的文物據說都被搬到孔子研究院了。據當地居民說,三孔早。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0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