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焙髞?,“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云南一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后,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并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典故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后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后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败囏纺椅灐币渤蔀榍趭^學習的典故。
“德”字為什么少一橫
當年全聚德的創(chuàng)始人楊全仁,請一位名叫錢子龍的秀才題寫匾額。這一匾額幾經(jīng)風雨,一掛就是130多年??墒遣恢欠褡⒁獾剑喝鄣屡曝疑系牡伦稚倭艘粰M。這是為什么呢?
有人說,當時楊老板把錢子龍請來,兩人對飲開懷,楊全仁得知錢子龍書法非常好,于是馬上拿出筆墨紙硯,請錢秀才題個字。由于錢秀才多喝了兩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寫了一橫。
還有人說,當時楊全仁創(chuàng)業(yè)時,一共雇了13個伙計,加上自己一共14個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協(xié)力,所以讓錢秀才少寫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聽到這,也許您會反問:那加上一橫,不是更表示一心一意嗎?
這些當然都是猜測和傳說。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原來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就是像多音字一樣的寫字,可以有一橫,也可以沒有橫。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比如,現(xiàn)立于北京國子監(jiān)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御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比如生活在與全聚德創(chuàng)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本人書寫的“德”字,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橫。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古錢幣方面來考證“德”字。例如,北宋真宗年間(公元1004年)鑄造的“景德通寶”的“德”字就沒有橫,而明朝宣宗年間(公元1426年)鑄造的“宣德通寶”的“德”字就有橫。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過去“德”字有兩種寫法,可以有橫,也可以沒有橫,兩種寫法都是正確的。全聚德為了保持其牌匾的歷史原貌,所以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橫
1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的統(tǒng)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2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痹鴧⒂谑墙右娍腿?,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4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鬃釉潛P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jīng)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备赣H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一、“德”的由來
彳,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得”的省略,表示獲取、獲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獲取、獲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獲之坦蕩。有的甲骨文用“行”代替“彳”。
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寫成。有的金文加“心”,強調(diào)“獲之坦蕩、問心無愧”的含義。篆文為便于書寫,將“直”略寫,于是本為“直心”的字形變成了“十目一心”的字形。
隸化后楷書將篆文字形中雙人旁的寫成彳,將篆文字形中“十目一心”規(guī)整化。
二、“德”背后的故事
德的本義是動詞,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詐、不掠不盜、不強取苛求,坦然獲得,無愧于心。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觀的核心;“德”代表順應自然律的法則,是道家方法論的核心。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xiàn),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后所進行的行為。
擴展資料
“德”的組詞
一、道德 [ dào dé ]
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tǒng)而發(fā)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所決定并為 之服務。
二、德行 [ dé xíng ]
道德和品行:先生的文章、~都為世人所推重。
三、德高望眾 [ dé gāo wàng zhòng ]
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四、明德至善 [ míng dé zhì shàn ]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五、穢德彰聞 [ huì dé zhāng wén ]
丑惡的品質和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德 (漢語詞語)
“德”字為什么少一橫 當年全聚德的創(chuàng)始人楊全仁,請一位名叫錢子龍的秀才題寫匾額。
這一匾額幾經(jīng)風雨,一掛就是130多年??墒遣恢欠褡⒁獾剑喝鄣屡曝疑系牡伦稚倭艘粰M。
這是為什么呢? 有人說,當時楊老板把錢子龍請來,兩人對飲開懷,楊全仁得知錢子龍書法非常好,于是馬上拿出筆墨紙硯,請錢秀才題個字。由于錢秀才多喝了兩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寫了一橫。
還有人說,當時楊全仁創(chuàng)業(yè)時,一共雇了13個伙計,加上自己一共14個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協(xié)力,所以讓錢秀才少寫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
聽到這,也許您會反問:那加上一橫,不是更表示一心一意嗎? 這些當然都是猜測和傳說。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原來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就是像多音字一樣的寫字,可以有一橫,也可以沒有橫。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比如,現(xiàn)立于北京國子監(jiān)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御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比如生活在與全聚德創(chuàng)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本人書寫的“德”字,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橫。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古錢幣方面來考證“德”字。例如,北宋真宗年間(公元1004年)鑄造的“景德通寶”的“德”字就沒有橫,而明朝宣宗年間(公元1426年)鑄造的“宣德通寶”的“德”字就有橫。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過去“德”字有兩種寫法,可以有橫,也可以沒有橫,兩種寫法都是正確的。全聚德為了保持其牌匾的歷史原貌,所以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橫。
公正的道理,為人的道義!
正義|道義|義氣|信義|情義|
桃園三結義
在古典小說故事《三國演義》中,有個叫劉備的。他和兩個兄弟關羽、張飛一起,在軍師諸葛亮的幫助下,東征西戰(zhàn),稱雄一方。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兄弟的地方,就在河北省的涿州市。關于他們結拜兄弟的事,還有一段傳說。 離涿州市不遠處,有個村莊叫忠義店。這個村過去不叫這個名字,而叫“張飛店”,據(jù)說這是張飛的老家。張飛是賣肉的出身,他平時除了賣肉,就是習武練功。他不僅勇猛過人,而且武藝高強。平時他把豬肉放在門前的一眼井里,井口上壓著一塊千斤重石。因為沒人搬動石頭,所以肉也丟不了。他自以為自己力氣最大,就在井旁石上寫上兩行字:搬動石頭者,白割肉一刀。
一天,一位紅臉膛、長胡須、細眼濃眉的大漢,來到這里販賣綠豆,這人就是關羽。關羽路過張飛門口,看了石頭上的兩行字,微微一笑,走到井旁。只見他兩膀一叫勁,“嘿”地一聲,搬開了大石頭。關羽也不客氣,“唰”地一刀割走了半扇豬肉,放到自己的小車上,到集市上賣綠豆去了。店里的伙計見一位紅臉大漢移石割肉,就趕緊報告給張飛。張飛一聽火冒三丈,就到集市上找關羽算帳。 張飛來到集市上,見關羽的小車上還搭放著那半扇豬肉,知道這人就是移石取肉的人。他也不搭話,走上前去,抓起一把綠豆,一用勁把綠豆拈成了碎面,又抓起一把拈成碎面,左一把,右一把,眼看關羽的綠豆都成了豆粉。關羽忍不住,問為什么把綠豆拈碎,張飛說這是糟綠豆,二人爭著爭著,就動手打了起來。這兩人力大無比,人們都不敢過來勸架。這時,只見一位眉目慈善忠厚的漢子,肩上挑著一擔草鞋過來,這就是劉備。劉備上前,一手一個地把二人分開。三人互相通報了姓名,越說越投機,于是就一同到張飛的店中飲酒。后來,劉備、關羽、張飛在店后桃園里結拜成兄弟,干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
現(xiàn)在,涿州市的忠義店村,還保留有劉、關、張結義的“三義廟”。
哲理故事:舍身取義
釋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饑餓的老鷹追捕一只可憐的鴿子。
鴿子對老鷹說:“你放過我吧!你現(xiàn)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我現(xiàn)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條呢?!?
老鷹說:“我何嘗不知道你說的道理!但我現(xiàn)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也沒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舍的?!?
釋尊聽了慈悲心起,就把鴿子伸手握住,藏在懷里。
老鷹怒火中燒,只好跟釋尊理論說:“釋尊你大慈大悲,救了這鴿子一命,難道就忍心讓我餓死嗎?”
釋尊說:“我不忍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也不想你白白餓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于是釋尊就取出一個天平,一邊放鴿子,另一邊放上從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這鴿子看上去雖小,但無論釋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托起它的重量。
當釋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時候,天平終于平衡了!
天地風云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割袍斷義
管寧好學,結交了幾個后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fā)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后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于《世說新語》記載。
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書呆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里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 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yǎng)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
華歆在后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里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里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jīng)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xù)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后,華歆回到屋里,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后世的所謂割袍斷義,劃地絕交,就是從這里來的。
關于道德的中國古代名人小故事:
1、《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基本介紹: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chuàng)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去發(fā)展自然、發(fā)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xiàn),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后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系。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guī)范。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