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fēng)十里”出自杜牧的《贈別》 “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春風(fēng)十里"是以虛擬之筆,巧用杜牧詩句,盡寫往日揚州的無限風(fēng)光,和今日"盡薺麥青青"的荒涼冷落相對比。
出處:宋代詞人姜夔的 《揚州慢·淮左名都》。
原文節(jié)選: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譯文:揚州自古是淮南東路的名城,這里有著名游覽勝地竹西亭,初到揚州我解鞍下馬作停留。當(dāng)年那春風(fēng)十里繁華街道,如今卻是蕎麥青青孤單可憐。
自從金兵侵犯長江流域以后,連荒廢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樹,都厭惡再提起那場可惡的戰(zhàn)爭。天氣漸漸進(jìn)入黃昏,凄涼的號角吹起了冷寒,回蕩在這座凄涼殘破的空城。
擴展資料
此詞開頭三句點明揚州昔日名滿國中的繁華景象,以及自己對傳聞中揚州的深情向往;接著二句寫映入眼簾的只是無邊的薺麥,與昔日盛況截然不同;“自胡馬”三句,言明眼前的殘敗荒涼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們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漸黃昏”二句,以回蕩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涼嗚咽的號角聲,進(jìn)一步烘托今日揚州的荒涼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詩意,抒寫自己哀時傷亂、懷昔感今的情懷。“杜郎”成為詞人的化身,詞的表面是詠史、寫古人,更深一層是寫己與嘆今。
全詞洗盡鉛華,用雅潔洗練的語言,描繪出凄淡空蒙的畫面,筆法空靈,寄寓深長,聲調(diào)低婉,具有清剛峭拔之氣勢,冷僻幽獨之情懷。它既控訴了金朝統(tǒng)治者發(fā)動掠奪戰(zhàn)爭所造成的災(zāi)難,又對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譴責(z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創(chuàng)作背景:此詞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時作者二十余歲。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完顏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
根據(jù)此前小序所說,淳熙三年,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zhàn)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fā)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作者簡介:姜夔(kuí),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xué)家、音樂家。
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zhuǎn)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yán)密。
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shù)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jié)序、交游、酬贈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揚州慢·淮左名都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
我們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陽已去,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于是槳聲汩——汩,我們開始領(lǐng)略那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萬甡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
秦淮河的船約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謂“七板子”。大船艙口闊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陳設(shè)著字畫和光潔的紅木家具,桌上一律嵌著冰涼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鏤頗細(xì),使人起柔膩之感。
窗格里映著紅色藍(lán)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紋,也頗悅?cè)四??!捌甙遄印币?guī)模雖不及大船,。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我們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陽已去,皎月方來的時候,便下了船。
于是槳聲汩——汩,我們開始領(lǐng)略那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萬甡園,頤和園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揚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這幾處的船不是覺著笨,就是覺著簡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們的情韻,如秦淮河的船一樣。秦淮河的船約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謂“七板子”。
大船艙口闊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陳設(shè)著字畫和光潔的紅木家具,桌上一律嵌著冰涼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鏤頗細(xì),使人起柔膩之感。窗格里映著紅色藍(lán)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紋,也頗悅?cè)四俊?/p>
“七板子”規(guī)模雖不及大船,但那淡藍(lán)色的欄干,空敞的艙,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處卻在它的艙前。
艙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頂,兩邊用疏疏的欄干支著。
里面通常放著兩張?zhí)俚奶梢?。躺下,可以談天,可以望遠(yuǎn),可以顧盼兩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這個,便在小船上更覺清雋罷了。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
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從兩重玻璃里映出那輻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
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著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里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
我們仿佛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了。
我們終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麗過于他處,而又有奇異的吸引力的,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象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們初上船的時候,天色還未斷黑,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的恬靜,委婉,使我們一面有水闊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yōu)槌脸亮耍瑚龅乃猓駢粢话?;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我們坐在艙前,因了那隆起的頂棚,仿佛總是昂著首向前走著似的;于是飄飄然如御風(fēng)而行的我們,看著那些自在的灣泊著的船,船里走馬燈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遠(yuǎn)了,又像在霧里看花,盡朦朦朧朧的。
這時我們已過了利涉橋,望見東關(guān)頭了。沿路聽見斷續(xù)的歌聲:有從沿河的妓樓飄來的,有從河上船里度來的。
我們明知那些歌聲,只是些因襲的言詞,從生澀的歌喉里機械的發(fā)出來的;但它們經(jīng)了夏夜的微風(fēng)的吹漾和水波的搖拂,裊娜著到我們耳邊的時候,已經(jīng)不單是她們的歌聲,而混著微風(fēng)和河水的密語了。于是我們不得不被牽惹著,震撼著,相與浮沉于這歌聲里了。
從東關(guān)頭轉(zhuǎn)灣,不久就到大中橋。大中橋共有三個橋拱,都很闊大,儼然是三座門兒;使我們覺得我們的船和船里的我們,在橋下過去時,真是太無顏色了。
橋磚是深褐色,表明它的歷史的長久;但都完好無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堅美。橋上兩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間應(yīng)該有街路?這些房子都破舊了,多年煙熏的跡,遮沒了當(dāng)年的美麗。
我想象秦淮河的極盛時,在這樣宏闊的橋上,特地蓋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麗麗的;晚間必然是燈火通明的。現(xiàn)在卻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橋上造著房子,畢竟使我們多少可以想見往日的繁華;這也慰情聊勝無了。
過了大中橋,便到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nèi)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大異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lán)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rèn)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
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大中橋外,本來還有一座復(fù)成橋,是船夫口中的我們的游蹤盡處,。
蘇東坡的《赤壁懷古》是在“文赤壁”湖北省黃岡市境內(nèi)。
而據(jù)現(xiàn)代考證赤壁大戰(zhàn)應(yīng)在“武赤壁”也就是在湖北省赤壁市境內(nèi)。滿江紅 赤壁懷古 -戴復(fù)古(宋)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
想當(dāng)時、周郎年少,氣吞區(qū)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
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江上渡,江邊路。
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
幾度東風(fēng)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
赤壁歌送別 李白 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zhí)煺赵坪?,周瑜于此破曹公?/p>
詠赤壁 王周(唐) 帳前斫案決大計,赤壁火船燒戰(zhàn)旗。 若使曹瞞忠漢室,周郎焉敢破王師。
悠悠赤壁 杜 甫(唐)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蒼梧。 帝子留遺憾,曹分屈壯圖。
過赤壁偶成佳句 明 ·王奉 (一) 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奸雄不自量。
(二) 孟德雄心瞰啖吳,皇天未肯遂共圖。 水軍八十萬東下,赤壁山前一火無。
古戰(zhàn)場赤壁感懷 明 ·方逢時 危磯絕峭倚清江,人道曹劉舊戰(zhàn)場。 往事已隨寒浪滅,遺蹤惟有暮山長。
云霞尚帶當(dāng)年赤,蘆荻空余落日黃。 欲吊英雄千古憾,漁歌聲里又斜陽。
赤壁山 明 ·龍仁夫 踣呂摧袁虎視耽,阿瞞氣勢展江南。 磯頭一霎東風(fēng)轉(zhuǎn),天下江山自此三。
赤壁石刻 元 ·朱楨 赤壁之山上摩空, 三江之波浩無窮。 峭壁窮峙江流東, 當(dāng)年麈戰(zhàn)乘東風(fēng)。
百萬北走無曹公, 鼎立已成煙焰中。 大書石上莓苔封, 千年不泯周朗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 江山如日還英雄. 登赤壁山 明·魏 裳 江南江北晝陰陰,指點前朝感慨深。
夾岸寒濤喧赤壁,空原野燒隔烏林。 山種已沒三分跡,天地仍含百戰(zhàn)心。
擊楫中流回首處,荒煙滿樹夕陽沉。 拜風(fēng)臺 明·任喬年 先生羽扇獨從容,百萬魔消一劍風(fēng)。
欲識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 赤壁懷古 清·曹雪芹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載空舟。
喧闐一炬悲風(fēng)冷,無限英魂在內(nèi)游。典故:(成語出處) 月出東山 見《全唐詩·卷一百九十三》韋應(yīng)物(唐,詩人。
以詠物詩著稱)《上方僧》:“見月出東山,上方高處禪??樟譄o宿火,獨夜汲寒泉。
不下藍(lán)溪寺,今年三十年。”另見《樂府·卷六十五·雜曲歌詞五》鮑照(宋)《朗月歌》:“朗月出東山,照我綺窗前。
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靚妝坐帷里,當(dāng)戶弄清弦。
鬢奪衛(wèi)女迅,體絕飛燕先。為君歌一曲,當(dāng)作《朗月篇》。
酒至顏自解,聲和心亦宣。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氣間?!?/p>
正襟危坐 《史記·日者列傳》“宋、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一葉之扁舟 唐·黃光溥《題黃居寀秋山圖》:“暮煙冪冪鎖村塢,一葉扁舟橫野渡?!?/p>
月明星稀 三國·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橫槊賦詩 唐·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自言自語橫槊賦詩?!?/p>
逝者如斯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杯盤狼藉 《史記·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p>
蘇東坡的《夜游赤壁》典故是除“草船借箭”外最為有名了。 黃州山色赤如丹,山下江流越萬年。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曹)孟德兵敗相傳就在這邊。逝者如斯何曾分晝夜,冥靈彭祖俱(皆)成了塵煙。
念至此多少人空余浩嘆,只有那方外客不以為悲卻能悟道參禪。 我表的是宋朝那位大文豪姓蘇名軾,他真有那班馬之才好似一位謫仙。
筆頭千字胸中還有萬卷,就便是致君堯舜此事又有何難。他也曾牽黃擎蒼要把天狼射,他也曾起舞弄影把酒問青天。
他也曾夜燒高燭與海棠為伴,他也曾任性逍遙優(yōu)游斗尊前。卻誰知造物主總是別樣的心意,偏要讓這高人賢士(途窮)運蹇命多舛。
只因為詩文被誣身陷在烏臺案,雖保存了性命卻被貶謫在荒蠻。這一夜,蘇東坡與客泛舟在赤壁之下,清風(fēng)襲人清景正無邊。
良辰美景惹得眾人心醉,誦句吟詩把酒更言歡。少時間,一輪明月升至在東山上,徘徊低轉(zhuǎn)在斗與牛的中間。
白茫茫月色罩著白茫茫的水,白茫茫江水連著那長天。浩蕩蕩縱一葦所如不論停在何處,飄搖搖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杯觥交錯飲酒樂甚,高歌助興扣響船舷。“擊空明,桂棹蘭槳把那流光溯,望美人,心懷渺渺在那天一邊?!?/p>
有位客攜帶著洞簫倚歌按曲,嗚嗚然江岸回應(yīng)聽得眾人動顏。這簫聲如泣如訴如怨如慕,惹得那嫠婦悲啼蛟舞在深淵。
東坡聞之驀然無語,正襟危坐有語開言:我聞聽君一曲若有所思,卻不知如此的悲涼為的卻是哪一般? 客人道,我見這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去,不由得想起了三國的那個曹操小字就叫阿瞞。西望夏口東面把武昌望,郁郁蒼蒼不盡的山巒。
想當(dāng)時,他破荊州下江陵順流東下,旌旗蔽空有千里的戰(zhàn)船。釃酒臨江他橫槊把詩賦,真是那蓋世的英雄氣吞河山。
似這般風(fēng)流的人物如今安在?只有那折戟沉沙記取流年。你與我雖不似俗人只為蝸名蠅利,亦不過如漁夫樵子往來在江邊。
魚蝦為侶麋鹿為伴,匏尊相屬(乘)一葉舟扁。正如同粟米微流往那滄海里流注,又如同蟪蛄蜉蝣漂泊在這世間。
因此一曲簫羨江水無窮江月不老,一曲簫嘆人生苦短華發(fā)蒼顏。 東坡聞聽莞爾一笑,舉頭對月對客開言。
1、西域上指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以西,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qū)。
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dá)的地區(qū),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qū)等。2、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
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huán)王。當(dāng)?shù)厥a(chǎn)稻谷,稱“占城稻”,為稻谷良種之一,宋時傳入中國;鄭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引種、推廣。
福建省福州長樂一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dāng)?shù)馗邨U晚稻的一個優(yōu)良品種。3、爪哇國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
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 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
6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jīng)濟最發(fā)達(dá)的地區(qū),主要城市有雅加達(dá)(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4、三佛齊國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dāng)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于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5、暹羅國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于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
十四世紀(jì)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并而成,南臨暹羅灣。現(xiàn)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shù)居世南亞首位。
6、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qū)。
7、錫蘭山國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里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撕{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里,為佛教古國之一,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
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于該島西南。8、古里國 又稱“古里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一帶,為海上交通要沖。
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并立碑紀(jì)念。9、柯枝國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一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
十五世紀(jì)初與中國有友好往來。10、忽魯謨斯國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mào)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0、木骨都束國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共和國首都,位于索馬里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jì)以前建有古城。
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12、南京龍江明初設(shè)“龍江船廠”于此。
故址在今南京下關(guān)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guān)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一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guī)模之大。
據(jù)《龍江船廠志》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只,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3、長樂南山 因位于福建省 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qū)街道環(huán)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余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圣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即立此宮內(nèi);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nèi)“鐘鼓供儀,靡不俱備”,鐘即“鄭和銅鐘”,原件抗戰(zhàn)期間移南平市。
以上寺、宮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yīng)之記》碑系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4、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于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一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fēng)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臺風(fēng)襲擊,為避風(fēng)良港。
《長樂縣志》《長樂六里志》均載有;三寶太監(jiān)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于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于淪桑變化,今僅余一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qū),該居民區(qū)主干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5、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dá)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
4萬平方公里,首府棉蘭。16、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Malacca)14-16世紀(jì)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于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一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里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jīng)其處,現(xiàn)馬六甲州居民半數(shù)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
成語中的南山指的是海南的南山 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接連好幾個月沒下雨,各處都鬧旱災(zāi),井、河干涸,地開裂,莊稼顆粒無收。
珠崖郡的崖縣(今三亞市)也不例外,饑餓干渴的崖縣人天天跪在地上,祈求天神賜降甘霖。 在崖縣的鹿回頭村莊,有一位勤勞勇敢地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阿富。
他每天到海里去捕魚給鄉(xiāng)親們。奇怪的是,那年到哪個海域都捕不到魚,只有到大東海才能打到魚和蝦。
一天,阿富在大東海打到一條好大的魚,他回到村,把魚切成一塊塊,分給鄉(xiāng)親們,而自己只留下一點點魚頭。 他正要燒水煮魚頭時,來了一位要飯的老太婆,只見她滿頭白發(fā),滿臉皺紋,破衣爛衫,又臟又臭。
阿富一點也不嫌棄她,請她坐下,說煮熟了魚頭就給她吃。 老太婆說,她餓了三天三夜,最好現(xiàn)在就給她生魚頭吃。
阿富二話沒說,立即把魚頭給了老太婆。老太婆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頓時有了精神。
她跪下叩頭感謝阿富的幫助,阿富慌忙上前扶她起來。當(dāng)老太婆被阿富扶起來時,阿富聞到了一陣陣淡淡的清香。
他抬頭一看,天哪,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又臟又臭的老太婆,而是勝似天仙的美女。 只見她墨黑的頭發(fā)柔軟地披在肩上,眼睛又大又黑,脈脈含情,櫻桃似的小嘴漾著動人的微笑,整個鵝蛋形的臉上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輝。
她整個的人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檳榔花,又美又香又動人。 阿富望著她,眼睛都發(fā)直了。
好半天他才問:"你就是剛才那位老太婆變的?"姑娘點點頭說:"我的名字叫阿美,是大東海龍王的第三個女兒?,F(xiàn)在人間鬧旱災(zāi),我是來告訴你們,善良的人們只要到大東海喝三口海水,回來后,挖地出水,種地豐收,做買賣發(fā)財。
總之,就能心想事成。"說完,她問阿富是否愿意試試。
沒等阿富回答,她即拉起阿富的手,阿富感到身體飄了起來,一忽兒,就到了大東海邊。 阿美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
阿富模仿阿美的動作,也用手捧了三口海水喝。這里阿美又拉起阿富的手,飄到了田間。
她對阿富說,你心里想著一件事,然后你開始行動,保你心想事成。 阿富蹲下來,用雙手掘地,不一會兒,地里冒出一汪清澈的淡水。
阿富撲下去喝那水,又香又甜。 阿富說,如果這汪水變成了一條河流就好了,鄉(xiāng)親們就有救了。
他的話音剛落,只聽到一陣陣嘩嘩的流水聲,他眼前的水窟變成了一條又長又闊的河流,清澈碧綠的河水歡快地奔騰著。 阿富高興得手舞足蹈,他邊往村里奔跑,邊高聲呼喊:"鄉(xiāng)親們,有水了!莊稼有救了!我們有救了!是阿美仙姐救了我們。
" 突然,阿富發(fā)現(xiàn)自己還沒有謝過阿美呢,正想回去找阿美,阿美已飄到了他身邊。他跪下要給阿美叩頭,感謝她救了鄉(xiāng)親們。
阿美說,不用謝。她問阿富,你肯娶我為妻嗎?阿富驚喜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望著阿美發(fā)愣。
阿美又問,你肯娶我為妻嗎?阿富大聲說,肯!這時,鄉(xiāng)親們敲鑼打鼓地跑來了,他們問阿富,阿美仙姐是怎樣給他們帶來一條奔騰不息的淡水河的,阿富從頭至尾敘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 鄉(xiāng)親們興奮得把阿美抬了起來,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阿美就是我們的再生母親,由于她的幫助,我們才有了救,才沒有被旱災(zāi)害死。
"從此,這一帶的黎族同胞稱媽媽為阿美。 在鞭炮和鑼鼓聲中,阿富和阿美成親了。
打這以后,鹿回頭村的村民們一遇到什么想辦的事就到大東海去喝三口海水,定能心想事成。 善良的鹿回頭村的村民們又把這一秘密告訴每一個來大東海玩耍的人們,因此,只要到過大東海的人,都喝過三口大東海的水,他們凡事都能成功,萬事如意。
鹿回頭村的人們說這幸福是大東海給的,因此常說福如東海。"福如東海"這句吉祥的話也就流傳至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瓊州在地突然間天昏地黑,電閃雷鳴,傾盆大雨直下了七天七夜。 第八天,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天崩地裂,瓊州脫離了中國大陸,成了一個島嶼。
瓊州島上的生靈死的死,傷的傷。所有的河流都改了道,所有的山脈都變了形,有的河流和山脈因此也就消失了F婀值氖牽?揮心仙劍ń袢?鞘械鑷∩劍?步心仙劍┌踩晃揄Γ?豢貌菀豢檬饕裁揮斜凰鴰擔(dān)?≡諛仙繳系娜艘桓鲆裁揮惺萇耍??揮興勞齙摹4?稻??蘇獯翁轂賴亓訓(xùn)哪仙餃耍?薊盍思赴偎輳?詈蠖汲閃訟傘?/P> 公元七百四十八年,鑒真師徒等三十五人從揚州啟航,第五次渡海時遇到颶風(fēng),漂流萬里到振州(今三亞市)寧遠(yuǎn)河口(今海山奇觀風(fēng)景區(qū)一帶),已經(jīng)一點力氣也沒有了。
南山上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們,把他們救了起來。他們一著南山的地,就立即睜開了眼,精神也來了。
他們在振州居住了一年多,修造大云寺,傳播佛教文化。 這些奇怪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因此人們都把南山叫做仙山。
上南山來玩和居住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傳說到過南山的人有病去病,無病健身,個個長壽。
因為南山在天崩地裂中完好無損。由于到過南山的人都長命百歲,所以人們常用壽比南山來祝福他人長壽。
"壽比南山"這句話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出自 晚唐 白居易的長恨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當(dāng)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
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zhì)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yōu)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jié)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并不拘泥于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jù)當(dāng)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zhuǎn)動人的故事,用回環(huán)往復(fù)、纏綿悱惻的藝術(shù)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shù)化的,是現(xiàn)實中人的復(fù)雜真實的再現(xiàn),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迎春的春餅和春卷 LKS8391 發(fā)表于 2006-5-9 11:35:47 迎春的春餅和春卷 “春打六九頭”。
立春是農(nóng)歷的第一個節(jié)氣,一般是“五九”的最后一天或是“六九”的頭一天。在北京地區(qū),此時的氣溫已開始轉(zhuǎn)暖,到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時候,顯示春天已經(jīng)撩起了面紗,“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已是“春到人間草木知”。
立春意味著千里冰封的嚴(yán)冬將盡,“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春天正向我們走來。故而北京地區(qū)的人在立春這一天要吃春餅或春卷,以示迎春。
其實,春餅和春卷是春季的養(yǎng)生食品,不一定非要在立春這天吃,在春天的日子里隨時都可以吃。中醫(yī)認(rèn)為,春季萬物始生,具有陽氣開始升發(fā)的特點,要特別注意對肝臟進(jìn)行保養(yǎng)。
在五臟與五味的關(guān)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fā)和肝氣的疏泄。為順應(yīng)天時,要多吃一些柔肝養(yǎng)肝、疏肝理氣具有辛甘發(fā)散性質(zhì)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dá),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春餅和春卷的餡兒,用春天新鮮蔬菜調(diào)制,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吃春餅的習(xí)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jù)傳始于東晉時代,當(dāng)時人們在立春這一天,就將面粉制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當(dāng)時叫做“春盤”。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游時人們也要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fēng)氣更為盛行。以詩為證,杜甫詩曰:“春日春盤細(xì)生菜”;陸游唱和:“春日春盤節(jié)物新”。
到了清代,“春盤”改稱“春餅”,并逐漸成了一種傳統(tǒng)習(xí)俗和春季的美食。隨著烹調(diào)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并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宮廷糕點。
在清朝宮廷“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到了春天,我家必定要吃幾次春餅,這似乎成了習(xí)慣。
每到春風(fēng)拂面的假日,孩子們就會提議吃春餅。春餅的做法并不很復(fù)雜。
將面粉用開水略燙,揉合均勻,切成如包子劑兒大小的劑子,將劑子摁扁,表面抹上植物油,兩個劑子合在一起用搟面杖搟圓搟薄,放在餅鐺子上烙。由于兩張餅之間有油,受熱后膨脹,中間會鼓起。
兩面烙熟出鍋后,很容易將餅扯開,變成很薄很薄的兩張餅。 在烙餅的同時炒制卷在春餅中的和菜。
原料有瘦肉絲、綠豆芽、嫩韭菜、細(xì)粉絲、胡蘿卜絲、雞蛋餅絲等。胡蘿卜絲要先過一下油。
細(xì)粉絲要用開水泡軟后再下鍋。雞蛋餅絲是用雞蛋糊攤的很薄的餅,然后切成細(xì)絲。
炒制時,注意當(dāng)綠豆芽下鍋后,要點一點醋,這樣不僅可以提鮮,而且保持綠豆芽的脆生。 和菜炒熟上盤,白、綠、褐、黃、紅五彩嬌艷,看著就令人垂涎。
吃春餅講究用餅將和菜包起來吃。咬一口,脆嫩鮮香,清淡可口,別有風(fēng)味。
只見每人都忙著挾菜卷餅,吃將起來,待卷第二張餅時,才騰出空來說一句:“好吃,好吃!” 吃炸春卷就復(fù)雜得多了。 第一步是制春卷皮。
春卷皮是一種薄如綿紙的小餅,市場上偶爾有賣的。自己制作難度較大。
和面時,水中要少加點鹽,和得要軟一些,搋勻、攤平后,面團表面涂抹清水餳養(yǎng),然后,再搋揉至面團不粘手時,餳成冷水面團。烙制春卷皮時,要用厚底平鍋置微火上燒熱,用肉皮或油布將鍋面揩至光滑,抓住水面團的手要不斷顛動,以使面團不致下漏且表面保持光滑。
待鍋熱時,手腕翻轉(zhuǎn),使面團迅即觸及鍋面時速轉(zhuǎn)一圈,攤成直徑約20厘米的薄面皮,立即將面團拿開。待面皮邊沿翹起,揭下即成春卷皮。
第二步是和春卷餡兒。餡兒料隨意,可素可葷。
用炒好的春餅和菜作餡兒也是很不錯的。如果有薺菜,配上香干絲、冬筍絲、雞肉絲炒熟作餡兒,那是別有風(fēng)味。
清代鄭板橋贊曰:“三春薺菜饒有味”,民間更有“三月三,薺菜當(dāng)靈丹”的諺語。第三步是包春卷。
將炒好的餡兒包在春卷皮里,四面折起。后折的邊用面糊粘合。
第四步是炸春卷。將包好的春卷放在油鍋內(nèi)炸至金黃色后撈出,裝盤即可食用。
春卷吃的是色澤金黃,口感酥脆,餡兒鮮香。 現(xiàn)在,超市中有包好的春卷賣,回家后只剩下炸制一道工序。
買來的春卷確很省事,但口味太差。 。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
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
它是當(dāng)時廣東、福建進(jìn)京城的必經(jīng)之路。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yīng)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zhàn)爭爆發(fā),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shù)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xiàn)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qū)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jìn)、發(fā)達(dá)的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和經(jīng)驗,引導(dǎo)當(dāng)?shù)厝藗冮_墾、發(fā)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當(dāng)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fēng)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
據(jù)《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 洛陽橋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
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cè)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cè)種植松樹七百棵。 我們身后的這棵松樹就是當(dāng)年遺留下來的,已經(jīng)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dāng)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xué),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后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
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 他回到泉州后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fā)愁。
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p>
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yīng)答。 于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
夏得海知道此去必?zé)o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于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于領(lǐng)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dāng)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于順利砌成。
但是由于當(dāng)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jīng)常被淹沒。所以后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
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dāng)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fā)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xiāng),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
果然,三年后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lǐng)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