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呂布善于射箭,宜僚善玩彈珠。嵇康善于彈琴,阮籍善于長嘯。蒙恬制造了毛筆,蔡倫發(fā)明了造紙,馬鈞發(fā)明了水庫,任公子善于釣魚。古代的八個人,他們的技藝或解人糾紛,或方便百姓、造福社會,成為人們學習和效仿的榜樣。
擴展資料:
文中所提到的八個人指的是:
1、呂布:“布射”是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三國時期的劉備與袁術(shù)不和而領(lǐng)兵打戰(zhàn),劉備不敵,去求助呂布。因欠了劉備的人情,呂布只能幫忙。
于是對他說:劉備是我兄弟,他的事我不能不管。但是我一向反對人無端廝殺,所以這一次希望能為你們調(diào)解。話畢回頭對眾人說:“我如射中戟上的月牙支,你們雙方就和解,否則就是與我呂布過不去。如果射不中,你們的事我就不管了”。
話畢發(fā)箭,正中戟支,頓時喝采聲雷動,紀靈雖然不情愿,也只好乖乖地領(lǐng)兵走了。
2、宜僚:“僚丸”是宜僚拋丸的故事。熊宜僚是楚國人,會一手拋球的絕活兒,類似馬戲團小丑扔瓶子、拋火把一類的雜耍。但熊宜僚的手藝可就高得太多了,八個球在空中,一個球在手里,一次就拋九個,還是單手。
3、嵇康:“嵇琴”是嵇康撫琴的故事。嵇康是西晉時的名士,善彈琴賦詩。西晉時有著名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嵇康是其中之一。
4、阮籍:“阮嘯”是阮籍長嘯的故事。阮籍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常與劉伶等人借酒抒情,發(fā)泄對司馬昭的不滿。相傳阮籍曾在蘇門山向一道士學得“嘯法”,阮籍聽說蘇門山有一得道之士,就去訪他。道人正在打坐,無論阮籍怎樣軟磨硬泡,道人也不理他,阮籍無奈只好打道回府了。
剛走到半山腰,忽聽山上傳來長嘯之聲,阮籍抬頭一看,正是道人引吭高嘯,聲震山谷。阮籍陡然間聽懂了道人的嘯聲,他也悟道了,于是以長嘯相和,這就是阮嘯的故事。
5、是蒙恬:“恬筆”是蒙恬造筆的故事。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蒙恬開始用兔毫竹管造毛筆。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將軍,曾領(lǐng)兵駐邊,督造修筑萬里長城,但是毛筆在他之前就有了,說他發(fā)明毛筆似乎欠妥。蒙恬常年在塞北抗擊兇奴,打獵捕狼是常有的事,他發(fā)現(xiàn)狼毫既柔軟又挺直,更適宜用來造筆,于是發(fā)明了狼毫毛筆。
6、蔡倫:“倫紙”是蔡倫造紙的故事。蔡倫是東漢和帝的常侍,開始時作宮中的雜役,以后負責監(jiān)制宮廷用具。當時的書信或?qū)懺谥窈喩?、或?qū)懺阱\帛上,前者很不方便,后者又太昂貴了,根本用不起。其時民間已有用麻纖維造的紙,但還是成本高、原料受限制,不能普及使用。
蔡倫經(jīng)過深入觀察、研究,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wǎng)為原料來造紙,公元105年蔡倫造出第一批紙,人稱“蔡侯紙”,事例記載于《后漢書》。
7、馬鈞:“鈞巧”是名巧馬均的故事。馬鈞是三國時期的發(fā)明家,他性巧又善于動腦筋,曾改進織綾機,使絲織效率提高了五倍。他發(fā)明了龍骨水車,可以連續(xù)提水灌溉,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他還通過想象力復原了黃帝時代的指南車,并利用水力推動齒輪制造了多種玩具,他制作的木頭人能跳舞,奇妙無比,被譽為天下名巧。
8、任公子:“任釣”是任公子釣魚的故事?!肚f子?外物》載:“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牛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鰭,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
參考資料:
百度漢語《千字文》
嵇康,“嵇琴”是嵇康撫琴的故事。
嵇康是西晉時的名士,善彈琴賦詩。西晉時有著名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嵇康是其中之一。
嵇康精通音樂,著過《琴賦》,善彈奏《廣陵散》,相傳是一位異士傳授給他的。竹林七仙看不慣司馬氏的所做所為,常常借酒醉譏諷司馬昭,終于把司馬昭惹惱了,要殺嵇康。
嵇康面不更色,只要求再彈奏一次《廣陵散》,三千太學生上書要求學習這首名曲,遭到朝廷拒絕。嵇康輕撫瑤琴,最后彈了一遍《廣陵散》,嘆息說:“袁孝尼曾經(jīng)向我請求學奏此曲,可我沒有傳授給他。
我死之后,此曲絕矣”!后來有人盜了東漢蔡邕的墓,據(jù)說從中發(fā)現(xiàn)了《廣陵散》的曲譜,但一經(jīng)演奏起來渾然不似絕響之曲,屬偽譜無疑。 阮籍,“阮嘯”是阮籍長嘯的故事。
阮籍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常與劉伶等人借酒抒情,發(fā)泄對司馬昭的不滿。相傳阮籍曾在蘇門山向一道士學得“嘯法”,阮籍聽說蘇門山有一得道之士,就去訪他。
道人正在打坐,無論阮籍怎樣軟磨硬泡,道人也不理他,阮籍無奈只好打道回府了。剛走到半山腰,忽聽山上傳來長嘯之聲,阮籍抬頭一看,正是道人引吭高嘯,聲震山谷。
阮籍陡然間聽懂了道人的嘯聲,他也悟道了,于是以長嘯相和,這就是阮嘯的故事。
嵇紹
紹字延祖,稽康子。武帝時征為秘書丞,歷汝潁太守,徐州刺史。元康初為給事黃門侍郎,封弋陽子,遷散騎常侍,領(lǐng)國子博士。趙王倫篡位,署為侍中。惠帝反正,選為御史中丞,未拜;復為侍中,蕩陰之敗遇害,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進爵為侯。元帝為左丞相,表贈太尉。及即位,追謚曰忠穆。有《集》二卷。
鶴立雞群:鶴代表高雅,雞意謂平庸。鶴立雞群,當然超乎脫俗了。這說的是[晉代]嵇紹的事。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tài)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皇族爭權(quán)奪利?;ハ喙?,史稱為“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有一次都城發(fā)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wèi)宮門的侍衛(wèi)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wèi)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儀青,連忙阻止侍衛(wèi),并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不久京城又發(fā)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zhàn)于湯陽,不幸戰(zhàn)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shù)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敵方的飛箭,象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shù)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事后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焙髞砭陀谩苞Q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行很突出。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國侄縣(今安徽宿縣西南),改姓嵇。("嵇",蓋以紀念祖籍會"稽")?!爸窳制哔t”的領(lǐng)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志勤學。后娶長樂亭主(一說為曹操孫女,曹林之女;一說為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孫女)為妻,在曹氏當權(quán)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 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于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鐘會想結(jié)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jié)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鐘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愿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嵇康后來家道清貧,常與向秀在樹蔭下打鐵,不為謀生,只是隨從自己的意愿。貴公子鐘會有才善辨,一日,鐘會前來拜訪,帶來大批官員,嵇康一見這場面就很反感,沒理睬他,只是低頭干活,鐘會呆了良久,怏怏欲離,這時嵇康發(fā)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立即地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就拂袖而去,后來鐘會深恨嵇康,常在司馬昭面前說他的壞話。
據(jù)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里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jīng)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司馬氏掌權(quán)后,不茍合于其統(tǒng)治,與阮籍、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與司馬氏相對抗,后被司馬氏殺害,死時方四十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為其求情,終不許。死前索琴彈奏此曲,并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他對傳統(tǒng)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 嵇康作《風入松》,又作《長清》、《短清》、《長側(cè)》、《短側(cè)》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chuàng)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xiàn)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tǒng)思想相左的看法。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閃爍著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 。
王戎與嵇康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的一面,他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及對《廣陵散》的喜愛便是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的性格的表現(xiàn),而蔑視司馬昭,進而遭致殺身之禍更是這種剛正不阿的顯例。
嵇康還擅長書法,工于草書。又善丹青,唐朝時尚有《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可惜現(xiàn)在俱已失佚。
嵇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lǐng)袖。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后因得罪鐘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三十九歲。
軼事典故
從容受刑:
呂安之妻徐氏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奸,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勸呂安不要揭發(fā)家丑,以全門第清譽。但呂巽害怕報復,遂先發(fā)制人,反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義憤,遂出面為呂安作證,觸怒大將軍司馬昭。此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鐘會,趁機向司馬昭陷害嵇康,將呂安、嵇康都處死。
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愿,請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并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從前袁孝尼(袁準)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廣陵散》現(xiàn)在要失傳了?!保ā稄V陵散》并不是嵇康獨作)說完后,從容就戮。海內(nèi)的士人,沒有不痛惜的。司馬昭不久后才意識到錯誤,并深為后悔。謝萬將其列為“八賢”之一。袁宏在《名士傳》中稱嵇康等七人為“竹林名士”。
狂放任性:嵇康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yǎng),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喪父,故而經(jīng)常放縱自己,“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莊之后,“重增其放,使榮進之心日頹”。在懶散與自由里孕育著嵇康的狂放和曠達。
嵇康年輕時傲世,對禮法之士不屑一顧。向秀曾敘述其與嵇康的友誼:“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盵42] 鐘會陷害嵇康時,給其安上的一個罪名就是“言論放蕩,非毀典謨”。
鄙視權(quán)貴:鐘會身出名門,是鐘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氣”,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后又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guān)內(nèi)侯。但是嵇康拒絕與其交往。但鐘會對年長其兩歲的嵇康,卻敬佩有加?!妒勒f新語》記載:鐘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戶外遙擲,便回怠走”。[43] 顯赫后的鐘會再次造訪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繼續(xù)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鍛鐵”,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鐘會覺得無趣,于是悻悻地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于說話,他問鐘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辩姇Υ擞浐拊谛?。
隱于竹林:嵇康回歸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誼?!段氖總鳌防镎f嵇康“性絕巧,能鍛鐵”。嵇康愛好打鐵,鐵鋪子在后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筑了一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里泡一會兒。見到的人不是贊嘆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夸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晉書·嵇康傳》寫道:“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以自贍給?!彼谝源蜩F來表示自己的“遠邁不群”和藐視世俗,這是其的精神特質(zhì)的體現(xiàn)。
仗義執(zhí)言:本來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這兩兄弟突然間鬧出了一場震驚遠近的大官司。呂巽見弟媳徐氏貌美,乘呂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將其奸污。事發(fā)后,呂安欲訴之于官。呂巽急忙請嵇康從中調(diào)停。嵇康因與二人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遂應呂巽之請,出面調(diào)停,把這件事情按了下來??墒?,事后呂巽卻倒打一耙,惡人先告狀,說呂安不孝順,竟然敢撾母親之面。有口難辯的呂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貴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痛罵呂巽一頓。他想通過絕交來表白自身的好惡,他也想通過絕交來論證朋友的含義。呂安入獄后,為了說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調(diào)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監(jiān)獄。
嵇紹不孤
嵇康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女托付給了山濤,并且對自己的兒子嵇紹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保ㄒ徽f“巨源在,汝不孤矣?!保?嵇康死后,山濤對待嵇紹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沒有辜負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紹子培養(yǎng)成才。這就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
嵇康,字叔夜,譙郡铚縣(今安徽濉溪)人?!爸窳制哔t”的領(lǐng)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喪父,成年后娶長樂亭主(一說為曹操孫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說為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孫女)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
嵇康不喜為官,平時以打鐵為樂(一說以此謀生)。大將軍司馬昭曾想聘他為自己的掾吏,嵇康堅守志向不愿出仕,離家躲避到河東。
司隸校尉鐘會想結(jié)交嵇康,輕衣肥乘,率眾而往。嵇康與向秀在樹蔭下鍛鐵,對于鐘會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沒有回音后,鐘會準備離開。嵇康開口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睆拇私Y(jié)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由大將軍從事中郎遷任吏部侍郎,舉薦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與東平呂巽呂安兄弟為友。呂安的妻子被其兄呂巽奸污,呂安原本準備休妻并起訴呂巽。呂巽請嵇康從中勸解,并發(fā)誓不會惡人先告狀,于是嵇康勸說了呂安將這件事平息下來。但是之后呂巽害怕呂安翻悔,于是搶先告呂安不孝。嵇康義不負心,寫信與呂巽絕交,并出面為呂安作證,因此也被收押。鐘會勸司馬昭乘此機會除掉嵇康。
晉墓壁畫中的嵇康 嵇康入獄后,立刻激起輿論的不滿,許多豪杰紛紛要求與嵇康一同入獄。經(jīng)有司勸諭后,眾人一時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呂安卻被判處了死刑。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愿,請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讓嵇康來太學做老師。這些要求并沒有被同意。
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顧看了日影,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說完后,嵇康從容地就戳,時年四十。
嵇康通曉音律,尤其喜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他主張聲音的本質(zhì)是“和”,合于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認為喜怒哀樂從本質(zhì)上講并不是音樂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風入松》,相傳《孤館遇神》亦為嵇康所作。又作《長清》、《短清》、《長側(cè)》、《短側(cè)》四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chuàng)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
嵇康擅長書法,工于草書,唐張彥遠《書法會要》品為草書第二。又善丹青,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其時有嵇康《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可惜現(xiàn)在俱已失佚。 嵇康在竹林七賢當中不是最后一個逝世的。嵇康(224—263)
這是《千字文》中的兩句話。
律呂調(diào)陽 :古人用六律六呂來調(diào)節(jié)陰陽。 我國古代的樂律有十二,陰陽各六,區(qū)分開來,奇數(shù) (陽)稱六律,偶數(shù)(陰)稱六呂,合稱律呂。
六律即黃鐘、太蔟(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即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
所以說“ 律呂調(diào)陽 ”。 嵇琴阮嘯 :嵇康善于彈琴,阮籍能撮口長嘯。
嵇康是三國時魏末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賢”之一,通曉音律,尤其喜愛彈琴。 他善于彈奏《廣陵散》,但沒有傳授給人。
后來他被司馬昭所害,臨行時要求把琴拿來,又談了一遍,說:“《廣陵散》于今決響也。” 阮籍也是三國時魏著名詩人,“竹林七賢”之一。
因為不滿司馬氏集團,所以放浪佯狂,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他深恨司馬氏殘暴奸詐、虛偽禮法;又自恨沒有回天之力,因此只能常登臨城上高臺仰天長嘯,以泄世憤。
后人把阮籍長嘯看成是自由的象征。 所以說“ 嵇琴阮嘯 ”。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先人因避仇遷家譙國侄縣(今安徽宿縣西南),改姓嵇。
("嵇",蓋以紀念祖籍會"稽")?!爸窳制哔t”的領(lǐng)袖人物。
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志勤學。后娶長樂亭主(一說為曹操孫女,曹林之女;一說為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孫女)為妻,在曹氏當權(quán)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
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于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鐘會想結(jié)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jié)下仇隙。
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面為呂安辯護,鐘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愿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
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
嵇康后來家道清貧,常與向秀在樹蔭下打鐵,不為謀生,只是隨從自己的意愿。貴公子鐘會有才善辨,一日,鐘會前來拜訪,帶來大批官員,嵇康一見這場面就很反感,沒理睬他,只是低頭干活,鐘會呆了良久,怏怏欲離,這時嵇康發(fā)話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立即地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就拂袖而去,后來鐘會深恨嵇康,常在司馬昭面前說他的壞話。
據(jù)劉籍《琴議》記載:嵇康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里學得《廣陵散》的。嵇康非常喜愛此曲,經(jīng)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
司馬氏掌權(quán)后,不茍合于其統(tǒng)治,與阮籍、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與司馬氏相對抗,后被司馬氏殺害,死時方四十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為其求情,終不許。
死前索琴彈奏此曲,并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嵇康喜愛音樂,他在《琴賦》序中說:“余少好音聲,長而習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p>
他對傳統(tǒng)及當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這一點在他的《琴賦》中可見。 嵇康作《風入松》,又作《長清》、《短清》、《長側(cè)》、《短側(cè)》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chuàng)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我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
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 嵇康除以彈奏《廣陵散》聞名外,在音樂理論上也有獨到貢獻,這就是其《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琴賦》主要表現(xiàn)了嵇康對琴和音樂的理解,同時也反映了嵇康與儒家傳統(tǒng)思想相左的看法。 《聲無哀樂論》是作者對儒家“音樂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
其中閃爍著嵇康對音樂的真知灼見 。 王戎與嵇康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
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的一面,他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及對《廣陵散》的喜愛便是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的性格的表現(xiàn),而蔑視司馬昭,進而遭致殺身之禍更是這種剛正不阿的顯例。 嵇康還擅長書法,工于草書。
又善丹青,唐朝時尚有《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可惜現(xiàn)在俱已失佚。 1, 嵇康的志向 嵇康的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志在守樸,養(yǎng)素全真”,他想保存人格上的全真,是心靈上的“樸”,并不強調(diào)外在的環(huán)境與形式。
但是這里所說的志只是一個目的,而非具體的實踐過程。 2,嵇康的守志 要達到同樣的目的,并不一定要用同樣的手段。
比如如果不想被火燒傷可以有什么辦法?可以修煉成金剛不壞身(汗。
可以嗎?)也可以遠離火源,這輩子不和火接觸。
那么同樣,要養(yǎng)素全真,方法同樣不只一個,一條路是像孫登他們一樣隱逸遁世,另一條是像柳下他們一樣含垢懷恥。前者跟遠離火源是同樣的道理,即徹底斷絕與禍患接觸的可能性;后則是要求通過內(nèi)在的修養(yǎng)來徹底達到對禍患的免疫效果。
顯然一開始,嵇康選擇的是后者。作為當時很流行的價值觀,真人,大人,至人,這一類的人物被認為是存在的。
這種真人大致是如莊子說的那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 。
真人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第一,真人之為人,與天完全合一,與道完全合一,真人的出現(xiàn),與天與道并非二物。
第二,真人具有不受限于萬物、超出萬物之上的性質(zhì)。也就是類似于神仙的了。
就嵇康而言也是承認神仙(或者真人)的存在的(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他還真是強詞奪理……),但是他同時指出神仙“非積學所能致也”,所以無論從養(yǎng)生還是修身來講,嵇康的目的從來不是所謂的至人,大人或神仙,嵇康養(yǎng)生的目的是“以盡性命”(雖然他堅決地否定了一百二十歲的科學論斷,沒來由地認為人的壽命上限應當是一千多歲)。嵇康修身的目標是什么就比較分散了,不過他也說過“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p>
“忠信篤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蠻。浮滄海,踐河源。
甲兵不足忌,猛獸不為患?!保ê箌|偉大的唯心主義……)“欲寡其過,謗議沸騰。
性不傷物,。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