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走西口"
叔父是個聰明人,村子里的人都這樣說。解放前,北方有做皮襖的匠人,人稱毛毛匠,叔父十歲就開始拜師學藝,學了三年,就能做普通的皮襖。那時,做皮襖穿的畢竟是有錢人,活計不多,加上村里有位毛毛匠,叔父的活更是少得可憐。 我的父親說:還是往精里學吧,學精了,外村的人也會來找你做羊皮襖的。叔父不聽,他看到當廚師不錯,每當人們娶媳婦聘閨女就辦幾桌酒席,廚師就忙活開了。廚師有的吃有的喝,還賺點錢。于是,叔父就開始學廚師,拉風箱剝大蔥,跟著師傅又干了三年,總算掌握了些炒菜的技術,但請他做大廚的人很少,他還只是個幫廚。 十八歲那年,山東的一位逃荒的姑娘做了他的媳婦,大家七湊八湊,總算張羅著給他成了家。那年,北方大旱,叔父那點手藝更是養(yǎng)活不起他那一家兒人。父親給他些盤纏,把孩子留下,他和他的妻子走西口去了。從此以后,如黃鶴西去,杳無音訊。 我的父親去找過他一次,尋了整整二年,總算在包頭找到了他。那時,他已落魄到孤身一人街頭流浪的境地。叔父說:“幾年來,我在外幫人家種地,本來可以糊口的,但掙錢不多,就又給人家拉駱駝,沒想到拉駱駝更苦,苦是苦些,掌柜的說,再拉兩年,就給我兩頭駱駝。我和妻子商量,給別人干活,不是個辦法,就悄悄地溜了,和妻子去挖藥材。誰想到遍地都是挖藥材的,哪能掙來錢呢?到了年關,沒錢過不了年,就和財主借了些錢,第二年也沒有錢還,就讓那位財主把妻子領走賣了。從此,叔父就再沒結婚。后因肺病無錢及時醫(yī)治死去了。
1.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shù)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xiāng),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jīng)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qū)的繁榮和發(fā)展。
2. 歷史背景:
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饑民。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xiàn)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qū)寸雨未下。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qū)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yōu)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堿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痹谪汃さ耐恋兀涞臍夂?,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huán)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電視專題片《晉商》"走西口"解說詞 這是一張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線圖。
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fā),一條向西,經(jīng)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jīng)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不論走哪條路,首先都要穿過橫亙在那里的長城設置的一系列關口。 既然是長城上的關口,最初的作用是作為軍事要塞,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險要。
雁門關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脈之中,它之所以得名,據(jù)說是因為這里位置太高,關城建好之后,空中飛的大雁也只能從城門洞中穿過去。一兩百年前,走西口的山西人沿著崎嶇的山路,翻過這些一眼望不到頭的大山,為了能在春天到達草原,他們又往往必須選擇在數(shù)九寒天就開始這種漫長的跋涉。
在這種條件下,山西人不但走了過去,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這樣走過。固關是山西東北部的一座門戶。
通過固關關城的路,由厚重的青石鋪成,由于往來人員車馬川流不息,年長日久,甚至在這些青石上,軋出了幾寸深的車轍印。 如果說,這些只是地理上的關口的話,那么翻過這里,走西口的山西人還要面對一座座心理上的關口。
出雁門關往北不到一百公里,有個村子叫歧道地。在村子邊有兩條大路,一條通往殺虎口,一條通往張家口。
雖然兩條路最終都可以到達蒙古草原,漫漫長途到底該往哪兒走呢? 對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來說,蒙古草原只是寄托著他們模糊的希望。在那里他們到底能做什么?結果又會怎樣?大家心里并不清楚。
那些迫于無奈,只好咬著牙忍著淚從家里義無反顧地走出來的人們,面對眼前的選擇時開始猶豫了。當年,他們中的許多人,就站在這處叫黃花梁的山岡上,唱起那曲悲涼的歌。
山西山陰縣歧道地村民:"南面的人上來,到在這兒來說了,一爬上這個梁,就可以看見下面(兩條路),這就是說'上一個黃花梁呀,兩眼哇淚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后想我的娘呀!'這意思也就是一個順口溜哇。" 山西山陰縣歧道地村民:"他就沒有把握,他就不知道哪頭去,生意好生意壞,他就到這兒扔鞋板兒呀,把這個鞋一脫一扔,扔在哪邊他就走哪邊,好與壞他就走在那頭兒。
" 這樣的做法,不是聽天由命,它更像是一種賭博和命運,和老天爺?shù)囊环N賭博。賭注就是自己的一條生命。
內蒙古作協(xié)專業(yè)作家柳陸:"第一,山西人走西口,他遇到的首先是土匪。土匪半路要搶劫他,有一個叫黑土崖子,從府谷縣一進入包頭,有個地方叫黑土崖子。
這個地方是土匪出沒的地方,所以好多人葬身在沙漠里面沙蒿里頭,被搶被劫;還有就是被凍死的,因為北方草地氣候寒冷,它不像中原地帶,不像山西口里那樣暖和。他不了解,那個時候沒有什么氣象部門預報,他不了解,遇到暴風雪,道路不通,沒辦法被凍死的,還有被餓死的,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
" 山西文學院專業(yè)作家燕治國:"有個關,在關里頭還是內陸的風光,也沒有風沙。但從這個關口一開大門,我開過那個大門,外邊一股風就吹進來了,再往前跨一步,就進入蒙古荒原了,到處是風沙。
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到現(xiàn)在都能看到山西人的骨頭,尸骨,白骨累累。" 山西省外經(jīng)貿廳研究員渠紹焱:"結冰,零下四十度;夏天,熱得能昏過去,就是這樣的話,山西商人照樣走過去。
" 內蒙古作協(xié)專業(yè)作家柳陸:"所以山西人講,就是我搭著命在走西口。" 沒有人統(tǒng)計過從清朝初年,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有多少山西人在這荒原、沙漠中跋涉過,但山西的許多地方志中,卻記載了大量的這樣的故事。
山西財經(jīng)大學副主席孔祥毅:"比如榆次有個姓董的,他父親和他母親結了婚就走了,以后生下他。根本沒見過父親,三次到新疆去找,聽說在新疆,在哪里不知道。
第一次去失敗了,過了幾年又給別人當長工,賺了錢以后又去找。第三次走到半路上,聽到一個人從西北回來的一個人,像山西口音,就問,打聽,說敦煌有個廟,廟里有個人的長相,像你說的這個人差不多。
后來他就往敦煌去,去了以后,到廟里一聽,口音是山西榆次人,馬上就問他什么名字。這個老和尚還沒有回答,來訪的年輕人一下跪下了就叫父親,最后一問就是他。
《走西口》講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國初期山西祁縣大戶田家,因為家庭變故和生活所迫而離鄉(xiāng)背井“走西口”的傳奇故事 ,故事以田青的成長經(jīng)歷為主線,其中穿插了劉一刀、豆花、梁滿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性格迥異,個性鮮明的人物,坎坷的經(jīng)歷,塑造了在走西口的歷史現(xiàn)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強調了他們“義重于利”的善良為人。
這是一部走西口的人們用血淚、堅韌、誠信、勇往直前寫就的歷史縮影,更是一部中華民族為了生存而頑強拼搏的雄渾激昂的贊美詩 故事以田青之父田耀祖的嗜賭敗家開篇,接踵而來是連年大旱,糧食無收,母親淑貞帶著田青和兩個姐姐艱難的生活,這使田青從小就立志重振家業(yè)。 隨著他們的漸漸長大,田青與梁滿囤一起也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途中他們意外被土匪綁票,還成為了土匪中間的一員。
在歷經(jīng)無數(shù)挫折之后,田青終于贖回了大宅,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淚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經(jīng)商之路。但是連年的軍閥混戰(zhàn),使得社會動蕩不安,田青破產(chǎn),接連不斷的變故讓田青深切地認識到,不把侵略者趕出去,生意也做不成。
田青于是帶著兒子重新走了西口,投奔大青山游擊隊。
走西口劇情介紹:
二十世紀初年,素有“無平地沃土之饒,無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縣,這里的鄉(xiāng)民只有靠墾種上嶺下坂活命??墒?,三年一次大災害后又趕上連續(xù)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為餓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們背起簡單的行囊,聽著女人們合著血淚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難離也得離,心愛的女人難舍難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滿了多少無奈和辛酸!
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1 2009年元月2日 19:55分黃金時間正在播出杜淳
參考資料:
這是一首在民間流傳了好幾百年的古老的山西民歌《走西口》,歌曲記錄了從明末清初到解放前期,黃土高原的貧苦農(nóng)民迫于生計,離鄉(xiāng)背景,過長城、渡黃河、走西口,到內蒙古包頭、河套一帶謀生,春去秋回,甚至有去無回的悲慘景象! 這首歌廣泛地流行于山西、陜西、內蒙、河北、青海、寧夏和甘肅等地。
各地流行的《走西口》,雖然在詞曲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所表達的內容和情緒都是一樣的,大都高亢悲愴、凄婉蒼涼,唱出了黃土地上生民的悲歡離合、愛恨情愁! 歷史上的山西,人多地少,土瘦溝深,十年九旱,民不聊生,加上封建統(tǒng)治者的苛捐雜稅,更讓這些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窮苦農(nóng)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為了生活,這些黃土地上不屈的漢子,把他們迷惘的目光投向了黃河對岸、長城外面遠離家鄉(xiāng)的遼闊大地,試圖用男子漢的強韌筋骨開辟一條擺脫貧困的坦途! 于是,他們告別了黃天厚土,告別了妻兒老小, 毅然踏上了“走西口”這條生死未卜的坎坷人生路!誰也不曾想到,這一步便踏出了承載著黃土地上成千上萬人艱苦命運的厚重歷史! 一曲凄凄慘慘的《走西口》,吼出了多少黃土地兒女們的辛酸,一曲凄凄慘慘的《走西口》,讓多少錚錚鐵漢淚水漣漣。這是黃土地上的兒女們用血淚和生命演繹的人生交響!它誕生在走西口的崎嶇山路上,生長在貧瘠但卻墩厚踏實的黃土塬上!走西口的漢子們用這撕心扯肺的歌聲,驅趕人生苦旅的寂寞,傾吐親人離散的痛楚,歌唱這窮苦而又難離難舍的黃土地!這歌聲穿越時空,向世人訴說著久遠的悲傷! 走西口的哥哥走了,家里留下了孤寂的女人!為了打發(fā)一個又一個難熬的白晝與黑夜,她們唯有長歌當哭,以抒發(fā)和宣泄心中的郁悶與苦苦的相思! 于是,田間地頭、村口路旁……都會不時地響起《走西口》那凄涼悲苦的調子…… 這歌聲唱盡了人生的蒼涼、離別的痛苦和生活的無奈!咆哮的黃河水,和著一對對情侶酸澀的淚水和心痛的血水,激蕩出一曲撼天動地的離歌,一路嗚咽著向遠方流去…… 歌聲里,黃土塬上的女人們站成了一座座泥塑木雕,望穿秋水,望斷天涯路…… “黃河千里此百里,黃河九曲此一曲”。
一瀉千里的黃河,幾經(jīng)曲折,從內蒙進入山陜峽谷,然后拐了一個巨大的馬蹄形的彎,形成了“雞鳴三省”的山西河曲縣 ,這里有六千多首民歌小調,素有“民歌之?!暗拿雷u。“天下黃河第一曲”的民歌《走西口》和聞名全國的地方小戲“二人臺”都誕生在這里。
這里也是走西口的一條重要通道,河曲境內的“西口古渡”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從康熙十九年到解放前的二百多年的時間里,因走西口在內蒙定居的河曲人就達二十萬之眾!據(jù)說 ,今日赫赫有名的內蒙古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當年從山西、陜西、河北等地走西口過去的! 西去路遙遙,西去水迢迢。
西進路上,關山阻隔,荊棘叢叢,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艱辛和酸楚,充滿著生離死別的痛苦! 走西口的漢子們在杳無人煙的荒漠中長途跋涉,一條扁擔挑著一捆簡單的行李,風餐露宿,歷盡艱險。有些人春去秋回,有些人一去不返! 下面是兩個發(fā)生在走西口路上的真實故事: 山西陽曲縣的張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沒有回家。
他的大兒子張廷材聽說他可能在甘肅宜府,便去尋找,但張廷材去了多年也沒有了音訊!小兒子張廷長大了又再去找父親和哥哥,可是,找了一年多誰也沒有找到,自己的盤纏卻用完了,只好沿街乞討!不想,在行乞時遇見一個農(nóng)民,似曾相識,仔細一看竟是自己的哥哥,哥哥告訴他,父親的消息已經(jīng)打聽到了,可是等兄弟倆一起找到吉林省東北端的一個村莊的時候,那里的鄉(xiāng)親卻告訴他們說,他們的父親已經(jīng)死了整整七年啦! 第二個故事更加悲慘 ------------- 說是有一個給別人放羊的青年,告訴自己熱戀的姑娘說要去口外謀生掙錢,然后回來娶她,這個牧羊青年毅然地放下手中的牧羊鞭,戴著戀人掛在他脖子上的定情信物,揮淚惜別心愛的人兒和身后這片深埋著自己根脈的黃土地,跟隨一伙兒走西口的人,踏上了遠涉口外的漫漫謀生路!誰知這一別就好多年音信杳無,懷揣著幸福夢想的姑娘,望眼欲穿、苦苦相思!后來那姑娘陸續(xù)聽人說他的戀人已經(jīng)死在了走西口的路上:有人說那一伙兒走西口的人,在路上遇到了土匪的劫殺;有人說他們全部葬身于一次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之中;還有人說他們在茫茫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餓死、渴死啦!可是那癡情的女子說什么也不信,便循著戀人當年走西口的方向一路找去,后來她果然找到了,她在一堆被風沙掩埋的累累白骨中,找到了她當年掛在戀人脖子上的那個定情信物,而到底哪具尸骸是自己戀人的已經(jīng)沒法兒分辨了!后來的故事如何,沒有人知道,只是聽說,這位矢志尋找自己戀人的姑娘,這一去也再沒有回來…… 山西河曲這個最早傳唱“走西口”民歌的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一種風俗: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五,人們都要在黃河里放上千萬盞用麻紙扎成的河燈,據(jù)說,每一盞河燈都代表著一個靈魂,放燈的人虔誠地盼望著這些順流而下的河燈,能夠把那些客死異鄉(xiāng)的孤魂帶回故鄉(xiāng)……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彈指間,幾百年過去了,走西口的。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