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馬革裹尸
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成語示例
宋·辛棄疾《滿江紅》:“~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
體現(xiàn)的精神
“馬革裹尸”體現(xiàn)的一種人生價值取向,能為后人傳頌。古代社會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其中“忠”顯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國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青睞。而在戰(zhàn)場是為效忠國家最激烈,最顯著的地方。戰(zhàn)場上存活下來,表面上看來還不能表現(xiàn)盡忠。而戰(zhàn)死,則是無可爭議的盡忠!所以一些愛國將領(lǐng)以此為最高榮譽。
伏波將軍——馬援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zhàn)為東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
馬援
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 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么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夸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yīng)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xù)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shù)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我怎么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xù)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zhàn),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yīng)該戰(zhàn)死在邊疆荒野的戰(zhàn)場上,不用棺材斂尸,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fā)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zhàn)。
“舉案齊眉”就是東漢賢士梁鴻的妻子孟光(四大丑女之一)的故事。相傳孟光隨梁鴻至吳地為人傭工。梁鴻歸家,孟光每為具食,舉案齊眉,以表示對丈夫的敬重。但這位賢婦的模樣卻“粗陋無比”,“肥丑而黑”,能“力舉石臼”。據(jù)說梁鴻未婚前,就名氣很大,許多人家都要把女兒嫁他,他都不答應(yīng)。孟光未嫁時,有人給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說是“必嫁梁鴻”。
夫婦婚后第七天,孟光就脫去新娘綺羅之服,換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務(wù)。后隨梁鴻拋棄孟家的富裕生活,隱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織,吟詩彈琴,夫婦唱和,過著清貧而和諧的生活。
歷史故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此后軍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
這年七月,曹操胸懷統(tǒng)一北方之志,統(tǒng)領(lǐng)大軍出盧龍寨,日夜抄道疾進,遠征烏桓。大軍一到柳城,即大敗烏桓騎兵,殺死了單于蹋頓。
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從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孫康處。曹操手下的大將知道了這件事后,勸曹操乘勝出擊,拿下平州,剿滅袁氏兄弟。
曹操深知公孫康與二袁不和,如果急著去進攻平州,那么他們肯定會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時間,他們一定會自相殘殺。于是不顧眾大將的建議,下令收兵。
沒幾天,公孫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了過來。這樣曹操北征烏桓、統(tǒng)一北方的大業(yè)算是完成了。
中秋剛過,曹操便令班師回朝。大軍經(jīng)過十多天的艱難跋涉,終于走出了滿目荒涼的柳城,來到了河北昌黎。
這里東臨碣石,西鄰滄海。曹操屹立山巔,眺望大海。
這時夕陽西下,碧海金光;遠處的島嶼若隱若現(xiàn),近處的海浪又滾滾向前…… 眼見如此壯麗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詩興大發(fā),脫口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返回軍營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他想:北方的袁紹、蹋頓雖然已討平,南方的孫權(quán)、劉備卻仍然各雄踞一方。
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尚未實現(xiàn)。這時的曹操已是五十三歲的人了,但歷史的重任肩負在身,統(tǒng)一祖國大業(yè)的使命仍在召喚著他。
想著想著他激情難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揮筆寫下: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這兩首詩表現(xiàn)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里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fā)了他那變革現(xiàn)實、統(tǒng)一國的豪情壯志。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
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
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秦昭襄王時(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國三次發(fā)兵攻趙,趙國失利而不屈服。秦為征服趙,又開始政治與外交上的斗爭。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訴趙惠文王,為使兩國和好,雙方可在澠池會盟。陪同趙王前往的是趙國上大夫藺相如。秦王與趙王會飲時,脅迫趙王鼓瑟,并令史官記入秦史,使趙王感到無比難堪。這時,藺相如正氣凜然地強請秦王擊缶,亦令趙國史官記入趙史。秦國官員不服,脅令趙國割15城給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迫請秦國割都城咸陽給趙王祝壽。如此針鋒相對,舌槍唇劍,直到宴會終了,秦王也未能撈到絲毫便宜,只得與趙王言歸于好。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戰(zhàn)爭,雙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會盟高臺。
大鵬展翅恨天低,出自明代翰林學士解縉與他人對對聯(lián)時,解縉對的下聯(lián)。
典故如下:
小子無才嫌地狹, 大鵬展翅恨天低。
一位告老還鄉(xiāng)的李尚書不信解縉高才,于是在家設(shè)晚宴邀幾位權(quán)臣顯貴和詩作對,并派人叫解縉前來應(yīng)對,欲當眾奚落解縉。解縉來到李府,只見大門緊閉。仆人說:主人吩咐要你從小門進入,他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李尚書聞情大聲喊道:“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立答:“大鵬展翅恨天低?!鄙袝犃舜蟪砸惑@:呵,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忙命人打開中門相迎。
解縉簡介: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nèi)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yù)機要事務(wù)。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
碧云湖除了山美、水美還有八個典故及歷史傳說:
(1)鷹嘴石,位于碧云湖大壩入口處,自然形成,無須雕刻,栩栩如生,十分形象逼真。
(2)釣魚臺,位于碧云湖北岸,十分清澈的透在水中。傳說姜子牙釣魚,因直鉤常冷座,久而久之,留下太公座印,而南岸上一頭神鷹,是專門保護太公,鷹嘴石也自然形成。
(3)八仙石,位于湖上游陡山腳下,據(jù)傳當年八大仙曹國舅、呂洞賓等路過于此,十分眷戀這里的湖光山色,常在此飲酒作樂,后留下了十分形象的行跡。
(4)石頭窩,位于湖面東岸邊。這個石頭窩歷史上被雷公轟散而成現(xiàn)狀。
(5)雙人石,位于湖東北楊梅山下,酷似雙人,就像黃山的飛來石一樣優(yōu)美。
(6)燈禪窩,位于湖上對西岸。前山環(huán)抱如巢,故得名。有寺廟遺址,傳說明代四大名僧憨山大師九歲時在此寺讀書。現(xiàn)全椒縣準備建憨山大師紀念館。
(7)車轂尖,位于湖的南側(cè)。全椒縣古八景之一的“水簾飛玉”即指此?,F(xiàn)雖無瀑布,但車轂尖仍是該縣最高峰,海拔395米,登上此峰,可鳥瞰碧云湖全景。
烏衣巷的典故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這里曾是東吳時期的禁衛(wèi)軍駐地,由于軍士悉穿烏衣,由此得名烏衣營,后改烏衣巷。
第二種說法:東晉時期王謝兩家居住于此,而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彰顯身份尊貴,所以得名烏衣巷。這種說法在南京民間廣為流傳。
第三種說法:來自南宋時編纂的《六朝事跡編類》,稱劉禹錫詩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乃是誤筆,原是“舊時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個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為業(yè)。海船失事,他誤入烏衣國,娶妻生子。后來,王榭獨自返回故鄉(xiāng)南京,為了懷念烏衣國的時光,便將所住的巷子更名烏衣巷。
擴展資料:
烏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地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當時中國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
1997年,秦淮區(qū)人民政府恢復(fù)了烏衣巷,挖掘、展示烏衣巷源遠流長的歷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王謝古居紀念館。歷經(jīng)千年的滄桑,如今的烏衣巷已不復(fù)昔日的繁華,沒有豪門士族的觥籌交錯,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訪王謝華堂蹤跡。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