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琦,不喜歡長子劉琮。劉琮的后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便給講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驪姬居心險惡,只得逃亡國外。申生為人厚道,要盡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用有毒的食品將太子送來的食品更換了。晉獻公哪里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說道,這膳食從外面送來,最好讓人先嘗嘗看。于是命左右侍從嘗一嘗,剛剛嘗了一點,侍從倒地而死。晉獻公大怒,大罵申生不孝,陰謀殺父奪位,決定要殺申生。申生聞訊,也不作申辯,自刎身亡。諸葛亮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眲㈢R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后母,終于免遭陷害。
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后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敵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當?shù)?,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學問,對性貪之敵,則以利誘之;對情驕之敵,則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對莽撞無謀之敵,則設下埋仗以使其中計??傊?,要根據(jù)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敵中計。
《孫子兵法》中最早出現(xiàn)“去梯”之說。 《孫子.九地篇》 :“帥興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隊伍置于有進無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如果將上面兩層意思結合起來運用,真是相當厲害的謀略。
后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琮,不喜歡長子劉琦。
劉琦的后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諸葛亮身為劉備幕僚,又與劉表有親戚關系,因此不便討論此事)。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只得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p>
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后母,終于免遭陷害。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后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
敵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當?shù)?,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擴展資料:相關賞析:“上屋抽梯”是一種誘逼計。做法是:第一步制造某種使敵方覺得有機可乘的局面(置梯與示梯);第二步引誘敵方做某事或進入某種境地(上屋);第三步是截斷其退路,使其陷于絕境(抽梯);最后一步是逼迫敵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動,或予敵方以致命的打擊。
當我方發(fā)現(xiàn)敵人在擴張勢力,并且在籌劃擊垮或吞并我方時,我方可以用上屋抽梯這一計謀來保全自己,更可以用它掇過來擊垮或兼并敵方的力量。制造某種假象,讓敵方覺得大好時機到了,著手行動。
假象中掩蓋圈套,如果敵方果真采取行動,一定會落入圈套,走向失敗。 為了使敵方進入圈套,我方要設法進行引誘。
引誘,即投放誘餌;投餌要準確有效,就要知敵性識敵情,有的放餌,這和釣魚一樣?,F(xiàn)代經商賺錢活動中,上屋抽梯就是給對手以便利,故露破綻,引誘利用,使對手陷入我預設的經營圈套,對合作伙伴,可提供方便,誘其向前,不斷斷其援助;對競爭對手,根據(jù)其對自己的利弊關系的程度分別對待,以達到發(fā)展自己的企業(y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屋抽梯。
簡介:后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琮,不喜歡長子劉琦。
劉琦的后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諸葛亮身為劉備幕僚,又與劉表有親戚關系,因此不便討論此事)。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只得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p>
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后母,終于免遭陷害。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后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
敵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當?shù)?,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擴展資料“上屋抽梯”是一種誘逼計。做法是:第一步制造某種使敵方覺得有機可乘的局面(置梯與示梯);第二步引誘敵方做某事或進入某種境地(上屋);第三步是截斷其退路,使其陷于絕境(抽梯);最后一步是逼迫敵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動,或予敵方以致命的打擊。
當我方發(fā)現(xiàn)敵人在擴張勢力,并且在籌劃擊垮或吞并我方時,我方可以用上屋抽梯這一計謀來保全自己,更可以用它掇過來擊垮或兼并敵方的力量。 制造某種假象,讓敵方覺得大好時機到了,著手行動。
假象中掩蓋圈套,如果敵方果真采取行動,一定會落入圈套,走向失敗。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上屋抽梯。
中軍將軍殷浩罷官以后,不滿意簡文帝,說:“把人送到百尺高樓上,卻扛起梯子走了?!?/p>
原文:
殷中軍廢后,恨簡文曰:“上人著百尺樓上,儋梯將去?!薄妒勒f新語》
《上屋抽梯》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jù)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于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jù)《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后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薄<懊髂┣宄?,引用此語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zhàn)計、敵戰(zhàn)計、攻戰(zhàn)計、混戰(zhàn)計、并戰(zhàn)計、敗戰(zhàn)計。前三套是處于優(yōu)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后的解說,均系依據(jù)《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后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zhàn)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于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尸,擊魏連伐虢。
苻堅就是中了慕容垂、姚萇的上屋抽梯之計,輕易去攻打晉國,大敗于淝水。慕容垂、姚萇的勢力就迅速擴張起來了。
秦朝滅亡之后,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到后來,只有項羽和劉邦的勢力最為強大。其他諸侯,有的被消滅,有的急忙尋找靠山。趙王歇在鉅鹿之戰(zhàn)中,看到了項羽是個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漢相爭時期,當然投靠了項羽。
劉邦為了削弱項王的力量,命令韓信、張耳率兩萬精兵攻打趙王歇的勢力。趙王歇聽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項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萬人馬,何懼韓信、張耳。
趙王歇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井陘,準備迎敵。韓信、張耳的部隊也向井陘進發(fā),他們在離井陘三十里外安營扎寨,兩軍對峙,一場大戰(zhàn)即將開始。
韓信分析了兩邊的兵力,敵軍人數(shù)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對方的敵手,如果久拖不決,我軍經不起消耗,經過反復思考,他定下了一條妙計。他召集將軍們在營中部署。命一將領率兩千精兵到山谷樹林隱蔽之處埋伏起來,等到我軍與趙軍開戰(zhàn)后,我軍佯敗逃跑,趙軍肯定傾巢出動,追擊我軍。這時,你們迅速殺入敵營,插上我軍的軍旗。他又命令張耳率軍一萬,在綿延河東岸,擺下背水一戰(zhàn)的陣式。自己親率八千人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剛亮,只聽見韓信營中的戰(zhàn)鼓隆隆,韓信親率大軍向井陘殺來:趙軍主帥陳余,早有準備,立即下令出擊。兩軍殺得個昏天黑地。韓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時一聲令下,部隊立即佯裝敗退,并且故意遺留下大量的武器及軍用物資。陳余見韓信敗,大笑道:“區(qū)區(qū)韓信,怎是我的對手?”他下令追擊,—定要全殲韓信的部隊。
韓信帶著敗退的隊伍撤到綿延河邊,與張耳的部隊合為一股。韓信對士兵們進行動員:“前邊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幾十萬追擊的敵軍,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戰(zhàn),擊潰追兵。”士兵們知道已無退路,個個奮勇爭先,要與趙軍拼個你死我活。
韓信、張耳突然率部殺了回來,陳余完全沒有料到,他的部隊認為以多勝少,勝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韓信故意在路上遺留了大量軍用物資,士兵們你爭我奪,一片混亂。
銳不可當?shù)臐h軍奮勇沖進敵陣,只殺得趙軍丟盔棄甲,一派狼藉。正是“兵敗如山倒”,陳余下令馬上收兵回營,準備修整之后,再與漢軍作戰(zhàn)。當他們退到自己大營前面時,只見大營那邊飛過無數(shù)箭來,射向趙軍。陳余在慌亂中,才注意到營中已插遍漢軍軍旗。趙軍驚魂未定,營中漢軍已經沖殺出,與韓信、張耳從兩邊夾擊趙軍。張耳—刀將陳余斬干馬下,趙王歇也被漢軍生擒,趙軍二十萬人馬全軍覆沒。
【探源】
上屋抽梯,有一個典故。后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琦,不喜歡長子劉琮。劉琮的后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便給講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驪姬居心險惡,只得逃亡國外。申生為人厚道,要盡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用有毒的食品將太子送來的食品更換了。晉獻公哪里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說道,這膳食從外面送來,最好讓人先嘗嘗看。于是命左右侍從嘗一嘗,剛剛嘗了一點,侍從倒地而死。晉獻公大怒,大罵申生不孝,陰謀殺父奪位,決定要殺申生。申生聞訊,也不作申辯,自刎身亡。諸葛亮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后母,終于免遭陷害。
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后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敵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當?shù)?,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學問,對性貪之敵,則以利誘之;對情驕之敵,則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對莽撞無謀之敵,則設下埋仗以使其中計。總之,要根據(jù)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敵中計。
《孫子兵法》中最早出現(xiàn)“去梯”之說?!秾O子.九地篇》:“帥興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边@句話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隊伍置于有進無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如果將上面兩層意思結合起來運用,真是相當厲害的謀略。
【故事】
秦朝滅亡之后,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到后來,只有項羽和劉邦的勢力最為強大。其他諸侯,有的被消滅,有的急忙尋找靠山。趙王歇在鉅鹿之戰(zhàn)中,看到了項羽是個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漢相爭時期,當然投靠了項羽。
劉邦為了削弱項王的力量,命令韓信、張耳率兩萬精兵攻打趙王歇的勢力。趙王歇聽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項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萬人馬,何懼韓信、張耳。
趙王歇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井陘,準備迎敵。韓信、張耳的部隊也向井陘進發(fā),他們在離井陘三十里外安營扎寨,兩軍對峙,一場大戰(zhàn)即將開始。
韓信分析了兩邊的兵力,敵軍人數(shù)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對方的敵手,如果久拖不決,我軍經不起消耗,經過反復思考,他定下了一條妙計。他召集將軍們在營中部署。命一將領率兩千精兵到山谷樹林隱蔽之處埋伏起來,等到我軍與趙軍開戰(zhàn)后,我軍佯敗逃跑,趙軍肯定傾巢出動,追擊我軍。這時,你們迅速殺入敵營,插上我軍的軍旗。他又命令張耳率軍一萬,在綿延河東岸,擺下背水一戰(zhàn)的陣式。自己親率八千人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剛亮,只聽見韓信營中的戰(zhàn)鼓隆隆,韓信親率大軍向井陘殺來:趙軍主帥陳余,早有準備,立即下令出擊。兩軍殺得個昏天黑地。韓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時一聲令下,部隊立即佯裝敗退,并且故意遺留下大量的武器及軍用物資。陳余見韓信敗,大笑道:“區(qū)區(qū)韓信,怎是我的對手1”他下令追擊,—定要全殲韓信的部隊。
韓信帶著敗退的隊伍撤到綿延河邊,與張耳的部隊合為一股。韓信對士兵們進行動員:“前邊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幾十萬追擊的敵軍,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戰(zhàn),擊潰追兵。”士兵們知道已無退路,個個奮勇爭先,要與趙軍拼個你死我活。
韓信、張耳突然率部殺了回來,陳余完全沒有料到,他的部隊認為以多勝少,勝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韓信故意在路上遺留了大量軍用物資,士兵們你爭我奪,一片混亂。
銳不可當?shù)臐h軍奮勇沖進敵陣,只殺得趙軍丟盔棄甲,一派狼藉。正是“兵敗如山倒”,陳余下令馬上收兵回營,準備修整之后,再與漢軍作戰(zhàn)。當他們退到自己大營前面時,只見大營那邊飛過無數(shù)箭來,射向趙軍。陳余在慌亂中,才注意到營中已插遍漢軍軍旗。趙軍驚魂未定,營中漢軍已經沖殺出,與韓信、張耳從兩邊夾擊趙軍。張耳—刀將陳余斬干馬下,趙王歇也被漢軍生擒,趙軍二十萬人馬全軍覆沒。
我們常會碰到這樣一種人:他們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既想撈油水又不想丟掉烏紗帽毀掉美好前程。
于是他們總會三心二意,腳踏兩只船,隨時準備腳底抹油開溜,而不管別人可能由此而跳樓自殺。為了防止這種悲劇發(fā)生,必須要斷其退路,讓這種人死心踏地地為你賣命。
最好的辦法便是故意給對手提供便利,誘使其欣然行動,然后切斷其援助和憑借,將對方置于死地。“上屋抽梯”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這一計謀的含義。
所謂提供便利,就是設“梯子”,引誘對手“登梯上房”,而后抽走“梯子”,使其無法逃脫。這一計謀在實施時,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設“梯子”誘敵,二是抽“梯”斷敵“后援”。
剩下的事,就如同“關門捉賊”差不多了。此計與“關門捉賊”計的區(qū)別,就是多了“誘敵”的動作。
誘敵方法很多,如古代兵法中講的“對性食之敵,示利誘之;對輕驕之敵,示弱誘之;將愚而不知機變者,設伏而誘之”等??傊?,必須根據(jù)對手的實際情況而加以靈活運用。
有一位工人按政策規(guī)定可以調入某個城市工作,以便照顧雙親,為此他打了很多報告,等了很長的時間,仍然不能如愿。后來他托人打聽,才知道所有的“關卡”均已打通,只是在一個經辦人手中卡了殼。
那人暗示他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一部進口彩電作酬勞,那就干等著吧。這位工人百般無奈,一咬牙用準備辦喜事的錢買了一部進口彩電,給經辦人送去,果然沒多久調動手續(xù)就辦妥了。
此后又過了一段時間,工人的父母開始張羅兒子的婚事,不免為缺錢買彩電發(fā)愁起來。工人卻胸有成竹地帶上兩個伙伴,到那個經辦人的家,聲明取回“借給”經辦人看的進口彩電,經辦人拿出彩電發(fā)票正要發(fā)作,工人卻笑嘻嘻地打開電視機內蓋,撕下黏著的一小塊膠布,現(xiàn)出自己先前刻下的自己的名字,不消說,經辦人頓時如同啞巴吃黃連,做聲不得,眼睜睜地看著工人們把進口彩電搬走。
雖然他對這位工人“上屋抽梯”、“過河拆橋”的舉動恨之入骨,可是卻沒有任何的辦法?!澳萌思业氖侄蹋匀思业淖於獭?,之所以短,就是讓人家堵住了后路,擔心如果不答復對方的條件,對方會把“吃”、“拿”的事實抖落出來。
實際上,也存在這種可能。請客、送禮,就是別人給設下梯子,讓對方爬上去,到了房上,他就會顧慮自己所處的境地,只好任由你擺布了。
厚黑哲理給他人提供一些方便,引誘其“上房”,之后再抽去“梯子”,大談條件,此時,“房上之人”進退兩難,只有唯命是從了。
后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琦,不喜歡長子劉琮。
劉琮的后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
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便給講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驪姬居心險惡,只得逃亡國外。
申生為人厚道,要盡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用有毒的食品將太子送來的食品更換了。
晉獻公哪里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說道,這膳食從外面送來,最好讓人先嘗嘗看。于是命左右侍從嘗一嘗,剛剛嘗了一點,侍從倒地而死。
晉獻公大怒,大罵申生不孝,陰謀殺父奪位,決定要殺申生。申生聞訊,也不作申辯,自刎身亡。
諸葛亮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眲㈢R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后母,終于免遭陷害。
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后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
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敵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當?shù)?,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
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學問,對性貪之敵,則以利誘之;對情驕之敵,則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對莽撞無謀之敵,則設下埋仗以使其中計。
總之,要根據(jù)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敵中計。 《孫子兵法》中最早出現(xiàn)“去梯”之說。
《孫子·九地篇》:“帥興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边@句話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隊伍置于有進無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如果將上面兩層意思結合起來運用,真是相當厲害的謀略。
上屋抽梯來源《三十六計》
上屋抽梯,有一個典故。后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琦,不喜歡長子劉琮。劉琮的后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
釜底抽薪,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jù)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袁紹仗著人馬眾
釜底抽薪
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后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后,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zhàn)告捷。
由于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仗勢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因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沒有安派重兵。曹操探聽烏巢并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疾走,夜襲烏巢,烏巢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fā)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zhàn)斗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上屋抽梯,有一個典故。
后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琦,不喜歡長子劉琮。劉琮的后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
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
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便給講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和重耳。
重耳知道驪姬居心險惡,只得逃亡國外。申生為人厚道,要盡孝心,侍奉父王。
一日,申生派人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用有毒的食品將太子送來的食品更換了。晉獻公哪里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說道,這膳食從外面送來,最好讓人先嘗嘗看。
于是命左右侍從嘗一嘗,剛剛嘗了一點,侍從倒地而死。晉獻公大怒,大罵申生不孝,陰謀殺父奪位,決定要殺申生。
申生聞訊,也不作申辯,自刎身亡。諸葛亮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p>
劉琦馬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后母,終于免遭陷害。 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后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
敵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當?shù)?,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學問,對性貪之敵,則以利誘之;對情驕之敵,則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對莽撞無謀之敵,則設下埋仗以使其中計。總之,要根據(jù)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敵中計。
《孫子兵法》中最早出現(xiàn)“去梯”之說?!秾O子·九地篇》:“帥興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p>
這句話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隊伍置于有進無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如果將上面兩層意思結合起來運用,真是相當厲害的謀略。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