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奮進,使“兩彈一星”成為上世紀中華民族最輝煌的偉業(yè)之一。
2、老一代中國女排隊員們團結拼搏,上世紀八十年代榮獲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賽“五連冠”。郎平、孫晉芳、張蓉芳、梁艷、楊錫蘭等已成為當時中國體育的標志性人物。
3、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廣大解放軍、武警官兵與醫(yī)療救護人員及無數志愿者團結一心,全力戰(zhàn)斗在搶險救災第一線,有的還獻出了寶貴生命。而抗震小英雄陳浩的事跡更令國人感動。
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在大災大難面前,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團結的民族、永遠不可戰(zhàn)勝的民族。 4.唐玄宗時,郭子儀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節(jié)度使安思順的屬下部將。
兩人之間有矛盾,平時互不講話。后來安祿山叛亂,郭子儀升任朔方節(jié)度使,統(tǒng)兵抵御。
李光弼就成了郭子儀的部將?;实勖罟觾x率部出征,李光弼擔心郭子儀會利用手中權力尋機報復。
李光弼硬著頭皮對郭子儀說:“我過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處置我,我無怨言,只希望高抬貴手放過我妻兒 ……”沒等李光弼說完,郭子儀緊緊抱住李光弼,滿眼流淚地說:“國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們同心協(xié)力,眼下正需要你這樣人才,此時,怎能計較個人恩怨?”從此,郭李同心,將帥協(xié)力,在平息安史叛亂中,戰(zhàn)功卓越顯著。 5.維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紀德國杰出化學家。
他們兩人的性格迥異,李比希激烈,爽朗,風風火,像一團烈火;維勒平和、沉穩(wěn) 、文文靜靜,像一盆冷水。但兩個感情很好,親密無間。
他們密切配合,致力于科學研究。共同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作出了貢獻,同是有機化學的創(chuàng)始者。
李比希在自傳中寫道:“我的最好運氣,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來我和這位朋友真誠合作,毫無隔閡……手攜手地向前,這一位行動時,那一位已經準備好。”
由于兩人的真誠合作,因此,才創(chuàng)造出科學研究上的輝煌。
1、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不合作,連水都沒的喝。
最后觀音廟起火,在三個人的團結下,才滅了火,否則生命都堪憂。大概就這樣吧,小時侯看的動畫片,現在都忘差不多了。
2、很久以前,有一個人看到了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一小塊陸地,那一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
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于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蕩蕩搬家的場面。但是這一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一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
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于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螞蟻們爬出了洞穴,一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一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
沒有一只螞蟻松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終于,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一定又一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里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詞:團結。
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chuàng)造的一個詞!他想:這是一個多么好的詞??!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一句:“團結?。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后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一代叮囑一代:“團結?。 ?3很久以前,有一個人看到了螞蟻的壯舉: 突如其來的水包圍了一小塊陸地,那一小塊陸地有許多的螞蟻,是螞蟻的家園。螞蟻們對水是很敏感的,因為它們不會水。
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們總是能夠預先知道,于是就能看到它們浩浩蕩蕩搬家的場面。但是這一次它們無法預先知道,因為這一次是人禍,那個人挖開了溝渠,要澆灌他的菜園子。
天災可以預知,但是對于人禍螞蟻們就無法預知了。螞蟻們爬出了洞穴,一陣慌亂,螞蟻們秩序了,它們聚攏,聚攏,聚攏成了一個大大的螞蟻團,這時,水漫了上去,螞蟻團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風的吹動下,螞蟻團滾動,在水面上向前滾動。
沒有一只螞蟻松手,那螞蟻團好像向前漂得很輕靈。終于,他們抵達了陸地,它們分散開來,它們一定又一次開始重建家園。
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螞蟻不想在最外邊想在里邊安全著,還會有那緊密的螞蟻團嗎?假如有更多的螞蟻這樣想,還會有螞蟻團嗎?他的腦海閃現了一個詞:團結。
這是他因為目睹螞蟻的壯舉而創(chuàng)造的一個詞!他想:這是一個多么好的詞??! 他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的子孫,臨了總要說一句:“團結??!” 他的子孫把螞蟻的壯舉講給他們的子孫,臨了總要說:“這就是團結啊!” 后來螞蟻的故事傳丟了,一代叮囑一代:“團結??!” 4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么是地獄?!?/p>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
他們 每個人都有一只可以夠到鍋里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里。有肉湯喝不到肚子。
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p>
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里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沒什么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
“為什么?”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么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故事并不復雜,但卻蘊涵著深刻的社會哲理和強烈的警示意義。
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設備,為什么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卻經營成了地獄?關鍵就在于,你是選擇共同幸福還是獨霸利益。 5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6中國女排7。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8.將相和9.桃園三結義 開創(chuàng)蜀國盛世10.一百單八將共舉義于粱山 威脅腐敗宋朝11.一個秋日的下午,一片臨河的草叢突然起火,順著風游走的火舌像一條紅色的項鏈,向草叢中央一個小小的丘陵包圍過來。丘陵上無數的螞蟻被逼得連連后退,它們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別無選擇。
但是就在這時,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現了,只見螞蟻們迅速聚攏,抱成一團,滾作一個黑色的“蟻球”沖進火海。烈火將外層的螞蟻燒得噼啪作響,然而,“蟻球”越滾越快,終于穿過火海,沖進小河。
河水。
契若金蘭 人扶人興 仁民愛物 仁義道德 如兄如弟
深情厚誼 負荊請罪 勝友如云 式好之情 視同手足
視為知己 手足之情 助人為樂 煮粥焚須 忠信樂易
親去骨肉 親如手足 情同手足 情深潭水 雪中送炭
解衣推食 奔走之友 不分彼此 布衣之交 同心協(xié)力
稱兄道弟 赤心相待 打成一片 打得火熱 道義之交
分甘共苦 甘苦與共 肝膽相照 齊心協(xié)力 萬眾一心
同舟共濟 推襟送抱 刎頸之交 相融以沫 同力協(xié)契
同心并力 同心合力 同心協(xié)力 同心葉力 同心一力
同舟共濟 吳越同舟 萬眾一心 協(xié)力同心 一心一力
眾虎同心 眾心成城 眾心如城 愛人以德 助人為樂
煮粥焚須 忠信樂易 親去骨肉 親如手足 情同手足
情深潭水 雪中送炭 解衣推食 奔走之友 不分彼此
布衣之交 同心協(xié)力 稱兄道弟 赤心相待 打成一片
打得火熱 道義之交 分甘共苦 甘苦與共 肝膽相照
高義薄云 管鮑之交 患難之交 金龜換酒 金蘭之友
蘭友瓜戚 民胞物與 莫逆之交 戮力同心
四海之內皆兄弟
同窗之情愛人以德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滿意的話要給分哦,祝你學業(yè)進步!
將相和
戰(zhàn)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zhidao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專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后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碧A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后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后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屬
1、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漢、滿、蒙等各族將士為著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互支援,并肩作戰(zhàn)。
1841年1月初,英軍發(fā)動突然襲擊,攻占大角、沙角炮臺,土家族將領陳連升、陳舉鵬父子及土家、苗族守臺官兵6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在近代中國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斗爭中,陳連升是第一位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
1842年7月,英軍進攻鎮(zhèn)江,副都統(tǒng)海齡(滿族)率4000余名滿、蒙、漢族將士殊死抵抗,終因力量懸殊,全部戰(zhàn)死。恩格斯在贊揚鎮(zhèn)江守軍的英勇精神時指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為國捐軀的少數民族將領還有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回族)、兩江總督裕謙(蒙古族)等。為國捐軀的漢族將領更多。
這說明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神圣事業(yè)。在此后的其他幾次大的反侵略戰(zhàn)爭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抗擊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爭中,都活躍著各民族將士的身影,也都有各民族將士流血犧牲。
尤其是臺灣各族人民,自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就多次抗擊過外國侵略者的侵犯。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
當臺灣各族人民獲悉清政府已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后,“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他們相繼鳴鑼罷市,抗議清政府的賣國行徑。
在保衛(wèi)臺灣的戰(zhàn)斗中,不畏強暴的臺灣各族人民在外援盡失的艱苦條件下,先后戰(zhàn)斗100多次,抗擊日本三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打死打傷日軍32000多人,直至因彈盡糧絕而失敗。臺灣各族人民為保衛(wèi)祖國神圣領土,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2、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后,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愿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
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并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細君死后,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
這兩次和親,對于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fā)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3、王昭君,名嬙,字昭君。
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于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
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zhàn)亂,恢復了和親關系。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愿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昭君出塞后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qū)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fā)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
飽經戰(zhàn)亂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于。
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于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云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蘇。
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
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谷、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于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后來,王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
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谷種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長出了五谷雜糧。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鐘,酉如樅。
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鐘,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績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4、古時候,有一位勤勞聰明的老獵人,家里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嘴、打架,平時好吃懶做,除了自己,他們誰也瞧不起,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有本事。
當兩個兒子打架時,另一個兒子不僅不勸架,還在旁邊看熱鬧,家里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日子也越來越艱難。老獵人常常搖頭嘆息道:真是作孽喲,養(yǎng)了三個兒子,不爭氣,只顧自管自,這樣下去日子可怎么過喲!老獵人決定想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他先叫三個兒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個輕輕一折就斷了,老獵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盡全身力氣,臉漲得通紅,怎么也折不斷。
老獵人意味深長地說:“就向你們剛才折筷子一樣,你們三兄弟,認也離不開誰,大家團結起來,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來誰也折不斷,如果你們都自以為了不起,那。
“單者易折”的典故:傳說蒙古族的祖先有個名叫朵奔篾兒千的,他的妻子阿蘭豁阿生有五個兒子。
有一天,她把五個兒子叫到跟前,先發(fā)給每人一支箭要他們折斷,這當然容易,五個兄弟不費多大力氣就一下都折斷了,接著再發(fā)給每人一束箭要他們繼續(xù)折斷,這可不容易了,用了很大力氣,誰都沒有折斷。
阿蘭豁阿便對他們說:“你們兄弟五人好比這五支箭,如果‘各自為一、則易折如一箭?!裟芫o密相親,團結互助,那就誰也不敢欺負你們了。你們一定要牢記媽媽的話!”
成語“單者易折”由此而來,相當于俗語說的“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折不斷”。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很容易被打敗,但是很多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堅不可摧的。
《昭君出塞》
發(fā)生時間是漢朝,出自《后漢書·南匈奴傳》
歷史故事:
王昭君,即王嬙(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歸附漢朝,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并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自請為婿。
王昭君聽說后主動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由于內部相互爭斗,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后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
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并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漢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韓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請為婿。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后宮里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里,很想出宮,但卻不愿意嫁到匈奴去。
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主動請求出塞。她名叫王嬙(qiáng),又叫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
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據說元帝回宮后,越想越懊惱,自己后宮有這樣的美女,怎么會沒發(fā)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
為什么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污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愿送禮物,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并奉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為避司馬昭之諱,昭君改稱王明君。
擴展資料
相關典故:
史書上對王昭君的記載不多,僅僅不足150字。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今屬湖北),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
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請為女婿,元帝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王昭君深明大義,主動請行。昭君出塞,實現了匈奴人民向往和平愿望,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后之意)”。
昭君去世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當云居次、外孫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颯等人,都繼續(xù)為漢匈和平友好做過努力。昭君出塞六十年,“邊成宴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p>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昭君出塞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