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難行易”說替代“知易行難”說,是經(jīng)孫中山多年深思熟慮而一直堅持的觀點。
孫中山早在民國6年(1917)7月21日廣東省學界歡迎會上的演講中,便批評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似是而非”,明確提出要用他的“知難行易”學說“打破古人之舊學說”,并舉例說明他的學說的正確性。民國7年1月23日宴粵報記者時的講話,孫中山又重申“知難行易”與舊學說“知易行難”的對立,二者間“知難行易”“乃為真理”,并指出舊學說流弊對國人的影響。
同年,孫中山撰寫《孫文學說》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知難行易”學說,在后來出版合訂本《建國方略》時,孫中山在“孫文學說”后加了副題“知難行易(心理建設(shè))”,作為該書的第一部分?!爸y行易”學說的提出,是針對民國成立以后,孫中山所領(lǐng)導(dǎo)的事業(yè)一再受挫,黨內(nèi)出現(xiàn)各種異議,致使孫中山的許多主張遭到反對,他在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提出,革命黨人對革命宗旨和革命“信仰不篤,奉行不力”,其根源在人們受到“知易行難”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左右 。
生活中的例子:某家長訓斥兒子,你的外語成績又下降了。
你知道落后的原因嗎?兒子說,知道,用功不夠。家長“乘勝追擊”,既然知道原因了,你該怎么辦?兒子一本正經(jīng)地說,從明天開始6點起床背單詞,保證成績進前10名。
然而第二天早晨,不管家長如何大聲呼喊,這個中學生繼續(xù)鼾聲如雷,遲遲不愿起床。“道理知道”了,但“做起來難”。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易行難”吧。 孫中山先生說明知難行易的道理,在書中舉了十個生活中的例證說明。
這十個例證分別是:(1)以飲食為證:飲食之事,人人由之,天天行之。但沒有學過生理學的人不能知其道,這是飲食之知難。
然飲食人人皆會,這是行易─不知亦能行。(2)以用錢為證:錢是交易的媒介,人人日日在用錢,這是用錢之行易,但前之本質(zhì)如何?有何功用?又如何產(chǎn)生及演進?則非一般人所能知。
(3)以作文為證:人人都會提筆寫文章,這是作文之行易,但不知文法、文理者比比皆是。(4)以建屋為證:施工造屋不難,是為行易,構(gòu)圖設(shè)計非有高深特別知是不行,是為知難。
(5)以造船為證:明朝鄭和無科學知造船知識亦無機械以代人工,竟能再十四個月中造出六十四艘大船,證明造船之行易,造船之知難。(6)以筑城為證:秦代沒有科學、沒有機器、沒有工程學,竟能筑成萬里長城,足證筑城之知難與易行。
(7)以開河為證:隋煬帝用蠻法開鑿三千余里的大運河,但不知工程學原理,足證知難行易學說。(8)以電學為證:指南針能在毫無電學、磁學知識情況下得以證明;同樣的,用電的人多,知電的人少,足證知難行易之說。
(9)以化學為證:國人很早就懂得制陶、作豆腐,其制作過程,有許多的化學程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10)以進化為證:人類繁衍、循行了千百萬年,默默行進化之實,然進化之知直至達爾文出,方然豁然開朗。
孫中山先生以人類歷史事件與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經(jīng)驗中,找出十件事為例證,來說明行易知難的理由,凡「知」之徹底者,「行」之必易。知和行是可以互相增進的,我們必須由行而知,因知而更行,所以力行為最重要。
僅供參考 歡迎采納 希望幫到你 記得采納喔 :-D。
出處 《尚書·說命中》:“說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笨讉鳎骸把灾?,行之難?!?/p>
示例 現(xiàn)在提出這問題,蓋亦~,遂只得空口說白話,而望墾辟于健者也。 ★魯迅《準風月談·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知易行難說,即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說,是中國古代認識論里的一個基本觀點,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孫中山認為知易行難說對資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危害極大,在理論上,容易使人坐而論道,空談心性,不敢或不愿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上,容易使人輕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dǎo)作用,甚至放棄信仰革命理論.
語法 聯(lián)合式;作賓語、定語;指看似容易做時難
以“知難行易”說替代“知易行難”說,是經(jīng)孫中山多年深思熟慮而一直堅持的觀點。孫中山早在民國6年(1917)7月21日廣東省學界歡迎會上的演講中,便批評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似是而非”,明確提出要用他的“知難行易”學說“打破古人之舊學說”,并舉例說明他的學說的正確性。民國7年1月23日宴粵報記者時的講話,孫中山又重申“知難行易”與舊學說“知易行難”的對立,二者間“知難行易”“乃為真理”,并指出舊學說流弊對國人的影響。同年,孫中山撰寫《孫文學說》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知難行易”學說,在后來出版合訂本《建國方略》時,孫中山在“孫文學說”后加了副題“知難行易(心理建設(shè))”,作為該書的第一部分?!爸y行易”學說的提出,是針對民國成立以后,孫中山所領(lǐng)導(dǎo)的事業(yè)一再受挫,黨內(nèi)出現(xiàn)各種異議,致使孫中山的許多主張遭到反對,他在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提出,革命黨人對革命宗旨和革命“信仰不篤,奉行不力”,其根源在人們受到“知易行難”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左右 。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