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傳書、鴻雁傳書、飛鴿傳書、鯉魚傳書、竹簡傳書、木采傳書、風箏傳書、魚傳尺素、烽火傳信、黃耳傳書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燈(孔明燈)等等,在這里提供一個有關于烽火的故事。
至于故事,最出名的莫過于“烽火戲諸侯”
西周被犬戎滅亡的導火線,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就是因為這一故事。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注愛妃褒姒一笑,點燃了在戰(zhàn)急是才會用上的烽火臺,不知情的諸侯以為有戰(zhàn)事,紛紛趕來。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概因如此,在犬戎來犯時,周幽王再點燃峰火也沒諸侯相信,致使嚴誤軍情而滅亡
一、烽火傳軍情 1994年11月7日,原郵電部發(fā)行《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火臺遺址,邊紙上的文字為1974年在甘肅居延地區(qū)破城子烽塞遺址出土的東漢初年《塞上烽火品約》木簡上的部分內容,再現(xiàn)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邊陲“謹侯望,通烽火”的歷史遺跡。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guī)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fā)現(xiàn)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后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
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后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都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二、魚傳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fā)行了J174M《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邊紙圖案為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征郵政通信。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并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p>
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
顯然,這里的“雙鯉”并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系,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
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xiàn)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
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三、青鳥傳書 1998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fā)行JP72《第22屆萬國郵政聯(lián)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綠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只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 據(jù)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jīng)》記載,青鳥共有三只,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只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
據(jù)說,西王母曾經(jīng)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后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xiàn)在還有信鴿協(xié)會,并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
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jīng)很普遍了。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yǎng)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
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
此后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于軍事通信的目的。
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后,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 。
展開一、烽火傳軍情 1994年11月7日,原郵電部發(fā)行《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第四。
青鳥傳書、鴻雁傳書、飛鴿傳書、鯉魚傳書、竹簡傳書、木采傳書、風箏傳書、魚傳尺素、烽火傳信、黃耳傳書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燈(孔明燈)等等,在這里提供一個有關于烽火的故事。
至于故事,最出名的莫過于“烽火戲諸侯”
西周被犬戎滅亡的導火線,而褒姒也因此成了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就是因為這一故事。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注愛妃褒姒一笑,點燃了在戰(zhàn)急是才會用上的烽火臺,不知情的諸侯以為有戰(zhàn)事,紛紛趕來。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概因如此,在犬戎來犯時,周幽王再點燃峰火也沒諸侯相信,致使嚴誤軍情而滅亡
典故:鴻雁傳書。
據(jù)《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嗪貛Ф嗄?。后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
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并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
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出處:出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陜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后,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jié)操。
擴展資料:
相關典故:
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鴿子來與皇家傳送信息。清乾隆年間,我國廣東佛山地區(qū)每年5、6月份舉行放鴿會,每年都有幾千只參加,賽距約400華里。
當時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賽鴿會。國外利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公元前530年,當時利用信鴿傳送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鴻雁傳書
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指郵遞員。
何以“鴻雁” 代稱書信和郵遞員呢?溯其源,有著這樣一個故事:西漢時期,漢朝和西北少數(shù)民族政權匈奴的關系時好時壞。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單于,漢武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政權上層發(fā)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并要他們背叛漢朝,臣服單于。最初,單于派人向蘇武游說,許以豐厚的俸祿和高官,蘇武嚴詞拒絕了。
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事正值嚴冬,天上飄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
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每天忍饑耐寒,“渴飲雪,饑吞氈”,頑強的地活了下來。單于見軟硬兼施都無法勸說蘇武投降,也無計可施,但越發(fā)敬重蘇武的氣節(jié),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
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牧羊,什么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這實際上是要讓蘇武永遠流放在北海,永無歸期。
蘇武來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無論如何也是逃不掉的。
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jié)和一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那根使節(jié)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它回到自己的國家。
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jié)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fā)和胡須也都變白了。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19年之久。
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漢武帝也死了,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繼任皇位。后來,漢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區(qū),終于得知蘇武依然健在,便要求單于放了他,并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
單于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這就是“鴻雁傳書”的故事。
關于鴻雁傳書,還有另一個版本: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一日,王寶釧正在挖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鳴叫,遂請求代為傳書給自己的丈夫。一時之間也找不到筆墨,王寶釧情急之下,從羅裙上撕下一塊布,咬破指尖,用鮮血寫下一封思念書信,傾訴對愛情的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
前者是對國家的忠心,后者是對愛情的忠貞,這兩則典故的流傳,讓“鴻雁”成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讓這兩個故事成為千古佳話。短一點的:據(jù)《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關押在北??嗪貛Ф嗄?。
后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并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困在大澤中。
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詭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歸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開來,成為千古佳話。
而鴻雁,也就成了郵使的美稱。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青鳥傳書”的神話。
據(jù)說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給漢武帝寫信,而傳書的使者是一只青鳥。它把信一直送到漢宮承華殿前。
從此,青鳥也成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稱。還有一個“鯉魚傳書”的故事,也發(fā)生在漢朝。
說的是東漢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曾寫了一首詩,其中有這樣幾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币馑际钦f,有遠方來客,送給蔡邕一對鯉魚,命兒輩剖開鯉魚烹食,卻發(fā)現(xiàn)魚腹中有一尺長的帛書。
書信上講的是勸他多加餐飯,同時還表達了長久思念之苦。這就是“鯉魚傳書”的典故。
其實,這故事的源流還更久遠。我國古代神話中說,早在商朝末年,當姜太公在渭水邊垂釣的時侯,他就曾捕獲一條鯉魚,這魚肚里有一封信,預告他以后被封在齊地。
后來他輔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一)鴻雁傳書
據(jù)《漢書·蘇武傳》記載:西漢蘇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蘇武不肯。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蘇武忍辱負重十多年后,漢朝與匈奴和親修好。漢朝又派使節(jié)到匈奴,要求放蘇武回漢,但單于仍不愿放人,謊稱蘇武已死。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把真情告訴了漢使,并讓漢使這樣對單于說:漢朝皇帝打獵時,曾射到一只北方飛來的大雁,雁足上系著—封信,說蘇武沒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單于聽后,知道無法隱瞞,遂放蘇武歸漢。
鴻雁是大型的侯鳥,勇猛,每年秋季南遷。看到鴻雁,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后來,人們便把傳遞信件的使者稱為“鴻雁”?!傍櫻銈鲿币辉~也由此而來。
(二)鯉魚傳書
古代寫書信,寫完后,用兩個木板夾住,兩個木板都雕刻成鯉魚的形狀,這就是“鯉魚傳書”的來歷之一。
另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內有尺素書?!边@可能就是“鯉魚燕傳書”的來歷之二吧!
"鯉魚"的"魚"與"余"諧音,有剩有余,是非常吉利的!因此這個典故也被廣東泛的運用!
(三)黃耳狗寄信
晉書陸機傳:“初,機有駿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笑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赍書取消息不?犬搖尾作聲。機乃為書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頭,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后因以為常?!?/p>
這就是“黃耳狗寄信”的典故!不過這個典故在詩詞中用得很少,因為狗這種動物太俗,不雅觀,沒有“鴻雁”、“鯉魚”那么吉祥。
鴻雁
在古代,鴻雁可作書信的代稱。
據(jù)《史記》記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長期拘留,關押在北海(今貝加爾湖)苦寒地帶多年。后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卻謊稱蘇武已死。與蘇武一同出使匈奴的?;菝孛艿匾姷搅藵h使者,告訴蘇武并沒有死,并讓他對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射到一只鴻雁,雁足上系著一塊帛書,上面說蘇武在一大澤中。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詭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歸漢朝。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是: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shù)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于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由于這些故事的流傳并成為千古佳話,因此,鴻雁也就成了郵使的美稱。
“鴻雁傳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因為鴻雁屬定期遷徙的候鳥,信守時間,成群聚集,組織性強。古人當時的通信手段較落后,渴望能夠通過這種“仁義禮智信”俱備的候鳥傳遞書信,溝通信息。史載,漢武帝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反復無常的單于扣留達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實情,讓新派出的漢使對單于說:“漢朝天子獵到一只北來的大雁,雁腿上系著一封信,寫著蘇武正在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眴斡谝姷榔铺鞕C,無法隱瞞,遂放蘇武歸漢?!傍櫻銈鲿币辉~即由此而來。補充:青鳥
神話傳說中為 西王母 取食傳信的神鳥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二百二十里,曰 三危之山 ,三青鳥居之?!?郭璞 注:“三青鳥主為 西 王母 取食者,別自棲息于此山也?!薄端囄念惥邸肪砭乓灰f題 漢 班固 《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 漢武帝 )于承華殿 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 東方朔 , 朔 曰:‘此 西 王母 欲來也。’有頃, 王母 至,有兩青鳥如烏,俠侍 王母 旁?!焙笏煲浴扒帏B”為信使的代稱。 南朝 陳 伏知道 《為王寬與婦義安主書》:“玉山青鳥,仙使難通?!?唐 李商隱 《無題》詩:“ 蓬山 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清 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之四:“但煩青鳥常通訊,貪住 蓬萊 忘憶家?!?歐陽予倩 《人面桃花》第二場:“聽他言來心煩悶,想不回家萬不能,哪有青鳥傳芳信?”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0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