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有關青海湖的傳說嗎?下面是青海湖青海湖了歷史傳說及傳奇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傳說:
擁有4583平方千米面積的青海湖浩瀚神秘,是大自然賜予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寶鏡,清澈碧藍的湖面上那微微泛動的波瀾似乎在悄聲述說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青海湖古代稱為“西?!保址Q“鮮水”或“鮮?!?。藏語叫做“錯溫布”,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稱它為“庫庫諾爾”,即“藍色的海洋”。它是我國第一大內(nèi)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它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還要多。湖面東西長,南北窄,略呈橢圓形。乍看上去,像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青海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身背炒面繞大湖,跑垮好馬累死鹿”。
青海湖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環(huán)抱,舉目環(huán)顧,猶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將青海湖緊緊環(huán)抱其中。從山下到湖畔,則是廣袤平坦、蒼茫無際的千里草原,而煙波浩渺、碧波連天的青海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翡翠玉盤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節(jié),青海湖畔山清水秀,遼闊起伏的草原就像是鋪上一層厚厚的綠色的絨毯,數(shù)不盡的牛、羊、馬猶如五彩斑駁的珍珠撒滿草原,湖畔大片整齊如畫的農(nóng)田麥浪翻滾,菜花泛金,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瓊漿在輕輕蕩漾。而寒冷的冬季到來時,青海湖冰封玉砌,銀裝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寶鏡,在陽光下熠熠閃亮,終日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旅游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島上巖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產(chǎn)龍駒而聞名。
天俊江倉海拔在2850米到5826米之間,平均海拔4000多米
世界海拔最高是凍土關角隧道。
關角隧道屬世界高海拔最長隧道,是國內(nèi)第一長隧。隧道結構為兩條分離式單線隧道組成,全長32.46雙公里。關角隧道地質(zhì)之復雜,隧道施工中必須經(jīng)過地質(zhì)斷層和二郎洞斷層束素有隧道建設史上的地質(zhì)博物館之稱。它的建成將證明我國邁入世界高海拔特長大隧道行列國家之一。
在關角隧道的建設中曾創(chuàng)下了多個第一:在關角隧道10個斜井施工第一個開挖到井底實施正洞施工的,在關角隧道施工中第一個開始隧道混凝土襯砌工序的,在高原隧道中第一個使用中隔板通風技術解決洞內(nèi)施工環(huán)境的。
1、 唐蕃古道(全程4582.06公里)
西寧——日月山——青海湖——黃河源(瑪多)——玉樹——昌都——八宿——波密——林芝——拉薩——那曲——西寧
2、絲路環(huán)線(全程2095.46公里)
西寧——青海湖——茶卡——德令哈——外星人遺址——敦煌——嘉峪關——張掖——祁連——門源——西寧
3、昆侖尋根問祖線路(全程2277.4公里)
西寧——扎麻隆鳳凰山——丹葛爾古城——金銀灘原子城——沙島——剛察——天峻(石窟)——德令哈——大柴旦(魔鬼城水上雅丹)——不凍泉——昆侖山——西王母瑤池——胡楊林——格爾木——貝殼梁——都蘭——茶卡鹽湖——西寧
4、青甘川美景游
西寧——循化——若爾蓋——九寨溝——松潘古鎮(zhèn)——久治——達日——瑪沁——西寧
5、環(huán)青海湖線路
西寧——湟源——日月山——倒淌河——黑馬河——鳥島——仙女灣——西海鎮(zhèn)——金銀灘——沙島——西寧
6、西寧——大通黑泉水庫——門源油菜花?!擅琢謭觥ブ鄙健ブ鲗?/p>
7、西寧——大通——門源——祁連——西海鎮(zhèn)——湟源——西寧
8、西寧——湟源——共和——貴德——湟中——西寧
9、西寧——平安——循化——臨夏——夏河——同仁——尖扎——坎布拉——西寧
10、西寧——樂都——民和——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祁連——門源——西寧
1、天津
直轄市。
因靠近北京又臨近大海,有“天子渡頭”美稱,謂之天津。
網(wǎng)絡上又稱“哏都”,以表現(xiàn)天津人的幽默樂觀和對相聲藝術的喜愛。
特產(chǎn)有狗不理包子,大麻花等。
2、天水
甘肅省地級城市。
別號“伏羲故里”,取“天一生水”而得名。也有傳說天水稱呼始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源于“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
天水有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唐代偉大詩人為避戰(zhàn)亂而暫居的南郭寺、飛將軍李廣墓等重要文化古跡。
特產(chǎn)有天水“呱呱”(一種面食小吃)和花牛蘋果等。
3、天門
湖北省直轄縣級市。
天門,因境內(nèi)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李白名句“天門中斷楚江開”,使這座城市具有浪漫的文學色彩。
天門古稱竟陵,具有兩千多年建城史,是“茶圣”陸羽和唐代著名和尚詩人皮日休的故里。
天門是蒸菜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蒸菜之鄉(xiāng)。
338國道,即海興—天峻公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條普通國道,是中國60條東西橫向國道線之一,起點在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港口),終點在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這條國道經(jīng)過河北、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青海7個省區(qū),G338是它的國道編號。
青海湖在西漢時稱西海、仙海、鮮水海、卑禾羌海,到北魏時才始稱青海,到清代加了個“湖”字。1949年后統(tǒng)稱青海湖。歷史上之所以稱青海湖為仙海和鮮水海,與西王母神話有關。據(jù)《漢書?地理志》載:“金城郡‘臨羌縣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另據(jù)《十三州志》沿襲漢書的記載:“青海在臨羌縣,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史學界一般認為“仙?!本褪乔嗪:?,天峻縣關角溝的二郎洞乃傳說中的西王母石室。此外,青海湖亦被稱為“卑禾羌?!笔且驗榍嗪:饔蛟缦仍潜昂糖既说哪恋?,故以其命名。羌人究竟如何稱青海湖實難考證,但蒙古語稱青海湖為“庫庫諾爾”,意為“藍色的海”,是以湖水顏色來命名的;而藏語則稱青海湖為“措溫波”,其意是“青色的湖”。值得一提的是青海湖還有一個古老的藏語名字叫“赤雪甲姆”,藏族學者解釋說,因湖周有過l萬頂帳幕或者有萬座帳幕被海水吞沒而得名。“甲姆”藏語意為“王母”,將兩詞連起來可譯為“萬帳王母”,漢語稱西王母。傳說西王母和周穆王相會的瑤池應當就是今日的青海湖。
(一)宋、元以前
青海湖地區(qū)建置始于漢代。漢宣帝神爵元年至二年(公元前61年一前60年),西漢軍隊進擊湟水流域的先零羌等部落,部隊曾西進到青海湖附近。據(jù)《前漢書?趙充國傳》卷六十九記載:“修建湟峽以西道橋70余處,令可至鮮水左右”。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縣三角城設西???,筑5縣(即海晏縣三角城、尕海古城、剛察縣北向陽古城、共和縣草多隆古城、興海縣支東加拉古城)。《西羌傳》亦云:“初開以為郡,筑五縣,邊海燧亭相望?!蔽骱?さ脑O置,使?jié)h朝行政管轄范圍擴大到青海湖地區(qū)。王莽居攝元年(公元6年),羌人首領龐恬、傅幡等不滿王莽奪地設郡,并興兵圍攻西???,太守程永棄城潛逃,被王莽處死。于翌年春天派護羌校尉率兵擊敗羌人,恢復西???。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權崩潰,西??るS之廢棄。
東漢初年,居住在黃河北岸的燒當羌首領聯(lián)合附近小部落擊敗先零羌河卑湳羌后,逐漸強盛,青海湖地區(qū)亦歸屬其勢力范圍,一直到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漢軍舉兵平定燒當羌。次年,東漢曹風向漢和帝奏稱:燒當羌居地,土地肥美,饒于田畜,地形險固,又有西海漁鹽之利,所以強盛,每脅誘眾羌為亂。值此迷唐失敗遠走,宜及時恢復西海郡縣,隔斷胡羌交關之路……國家可無西方之憂。和帝即任命曹鳳為金城西部都尉,治龍耆(即王莽時代之西海郡治)。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東西兩部羌人大敗漢軍,青海地區(qū)完全處于羌人控制之下。后經(jīng)持續(xù)12年之久的戰(zhàn)亂,最后仍以羌人失敗而告終。
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鮮卑禿發(fā)烏孤進入湟水流域,建立南涼國。與此同時,臣服于南涼的鮮卑乙弗部落由甘肅遷徙到青海湖地區(qū)。元興元年(公元402年)禿發(fā)傉檀襲位,稱涼王,遷都樂都城,次年進占姑臧作為國都,統(tǒng)治地區(qū)東起蘭州,西到青海湖。東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禿發(fā)傉檀率兵西進青海湖,掠奪乙弗部落牲畜40萬頭只。居今臨夏地區(qū)的鮮卑乞伏熾磐建立的西秦王國乘機攻占樂都,禿發(fā)傉檀降,青海湖的乙弗部落從此臣服于西秦。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北涼勢力漸人青海湖地區(qū),但迫于西秦的壓力,不久即回師河西走廊。
西魏大統(tǒng)元年(公元535年),吐谷渾王夸侶建立政權,在青海湖西7.5km。處建伏俟城(今共和縣石乃亥鄉(xiāng)鐵卜加村),后于公元540年建都于此。從此,青海湖流域完全置于吐谷渾統(tǒng)治之下。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太子宇文赟進攻吐谷渾,曾一度到達伏俟城,但隨后又退出。吐谷渾派遣使者向北周納貢,以后雙方時戰(zhàn)時和,一直持續(xù)到隋朝初年。
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四月,隋煬帝親自統(tǒng)兵征討吐谷渾,不久便擊敗吐谷渾,并以伏俟城為治,設置西海郡。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朝瀕于覆滅,吐谷渾又率部重新回到青海湖。
唐朝,吐谷渾為其屬國。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吐蕃北渡黃河,進入青海湖南部地區(qū)。吐谷渾首領諾曷缽被迫走避青海湖北。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高宗繼位,冊封諾曷缽為駙馬都尉。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占領了吐谷渾王國地盤,青海湖地區(qū)旋即置于吐蕃政權統(tǒng)治之下,而唐朝勢力漸退到日月山以東。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吐蕃遣使者向唐提出劃分疆界,唐玄宗乃以赤嶺(今湟源縣日月山)為界,表以大碑,刻約其上。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金城公主請立碑于赤嶺,以分唐朝與吐蕃之境。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右武衛(wèi)員外將軍、隴右節(jié)度副使哥舒翰在青海湖北設神威軍,又筑城于青海湖龍駒島上,謂之應龍城,但次年復被吐蕃占據(jù)。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中央王朝崩潰,整個青藏高原被吐蕃屬部割據(jù),出現(xiàn)了大小不一、各自為政、互不轄屬的部落。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牽制西夏,宋朝對甘青一帶的吐蕃部落采取籠絡手段。宋仁宗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青海東部出現(xiàn)了河湟吐蕃唃廝啰地方政權,青海湖大部歸屬唃廝啰,并臣服于宋朝。11世紀中后期,宋朝設置專管茶馬交易的機構“提舉茶鹽司”等,通過“以茶博馬法”獲得大批良馬,并以此控制藏族各部落??傊谠郧?,歷代王朝對青海西部牧區(qū)多以“屬部”視之。
元朝,則將青海地區(qū)變“邊郡”為“內(nèi)郡”,與內(nèi)地一樣,具皆賦役之。1229~1241年,蒙古窩闊臺汗在位時,其次子闊端負責統(tǒng)領藏區(qū),包括青海湖在內(nèi)的整個藏區(qū)成為闊端的轄區(qū),一直延續(xù)到忽必烈稱帝時。蒙古先后在各藏區(qū)成立若干宣尉司、宣撫司和安撫司等地方行政機構。嗣后,于河州設置吐蕃等處宣尉使司都元帥府,轄青海湖(今海東及玉樹地區(qū)除外)等地的藏區(qū)。蒙古中統(tǒng)五年(1264年),設釋教總制院直接管轄藏族地區(qū),行政令于原吐蕃控制之地,一切軍政、民政、財政悉歸其管。
1、胡勒天池。位于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景區(qū)內(nèi),是浪士當景區(qū)的王牌景點。有大小兩個天池,大天池海拔3690米,面積70畝,小天池海拔3780米,面積10畝,池水清澈見底,池面波光粼粼,倒映藍天白云,雪山草地,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鑲嵌在高山之上。
2、神龍?zhí)镀俨?。瀑布高達五十多米,寬五米。瀑布的右面石壁上有一尊色彩鮮艷的佛像,這就是藏龍王。當?shù)厝罕娊榻B,早年,北山地區(qū)經(jīng)常遭受旱澇之災,農(nóng)牧民生活十分貧苦。為求風調(diào)雨順,人們便在懸崖上雕刻了一尊龍王像,稱做佛像崖。多年之后,山頂上流下來一簾無源之水,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神龍?zhí)镀俨肌?/p>
3、十二盤。十二盤坡,猶如一條青龍,蜿蜒盤臥在達坂山上,雄偉而壯觀。起初設計施工時,為了減緩坡度,就采用了這種方法。這十二盤又借喻為十二生肖彎,每一個盤路代表一種生肖。
4、龍尾觀云。青海的龍王山由青龍山、白龍山、黑龍山組成。其中青龍山就坐落在北山,而青龍龍尾就在浪士當,也就是大家看到的這座山。山頂有一個觀景亭,夏季游人可以登上山頂觀日出,賞云海,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罕見的佛光。每年農(nóng)歷九月九日,這里又是人們登高取來年吉祥的必登之山。
5、紅樺林。大片的紅樺,春天樹葉翠綠,樹干殷紅;盛夏以后,紅色的樹皮開始龜裂,山風吹來,樹上綠葉揮舞,樹身紅衣婆娑,深秋,經(jīng)霜以的樹葉更是一片火,漫山遍野的紅樺織策劃能夠了一片無邊無際的紅色錦緞。
6、白樺林。一棵白樺如陽剛雄健的男子,或昂首挺胸,或旁逸斜出,神韻盡顯。晨風中,夕陽里,樺樹林中百鳥翔集,淺吟低唱,婉轉(zhuǎn)悅耳。在當?shù)兀藗兎Q白樺林為“家庭林”,白樺樹桿木質(zhì)堅硬,象征著家庭的穩(wěn)固和諧。
7、門崗店。位于浪士當景區(qū)西北的門崗店是唐蕃古道的遺址,這里是杜鵑花分布相對集中的地區(qū)之一。自五月中旬起,杜鵑花便含苞待放、竟相爭艷,使整個景區(qū)生機盎然賞心悅目?;ㄆ陂L達一個月、香味特濃,有“千里杜鵑林,香氣漂萬里”的美稱。
8、平安塔。是當?shù)夭刈迦罕娮栽感藿ǖ囊蛔湫偷牟厥剿?。方形底座,圓身。因其形狀像瓶,所以也叫“瓶塔”這種塔普遍見于藏族佛教廟宇的進門部位,通常內(nèi)部是空的。裝進成千上萬個小小的泥佛像,這個塔修建在這里是為了方便人們更好的祈福。
9、胡勒瀑布。便從絕壁之上騰空而下,極高的落差,流水到了下面便散落流沙狀,游人可以沿著山路從瀑布下走過,淡淡的水若霧似紗般紛紛揚揚灑落下來,感覺如進入水簾洞一般,有絲絲細雨,浸入心脾。
10、龍泉湖。全湖呈多邊幾何形,湖區(qū)的景色隨著四季的變化而不同。春天,雪山融化的涓涓雪水匯入湖中,漫山的杜鵑點綴四野,這是一片蘇醒的野生動物的樂園。夏天,蔥綠的林間百花盛開,云海茫茫。秋天,碧藍的湖水倒映這岸邊金黃的書頁,秋高氣爽。冬天,寒凝大地,這里一片平靜。
11、大通河。發(fā)源于青海省天峻縣的木里,流經(jīng)天峻、剛察、門源、互助、民和、最后匯入黃河,其中就有四座神山坐落在這里,分別是位于青崗峽的喇郭山、位于加定的達參山、位于加塘的冉布奘嶺、位于扎龍溝的更奘多吉。
12、喇郭山。位于青崗峽,意為神羊山,華銳神山之一。背靠茫茫林海,左鄰滔滔大通河水,林乳圣水的涵養(yǎng)滋潤,使它神奇俊秀,瑰麗多姿。
13、藥水泉瀑布。扎龍溝深處,挺拔聳立的神女峰下,有一簾泉水匯集而成的瀑布,綠毯般的山坡上,泉水飛落而下,迸珠濺玉,景觀甚為壯觀。藥水泉瀑布由108眼噴涌而出的泉水匯集而成,總流量194.60L/S,落差達40余米,寬約50米,據(jù)說能醫(yī)治108種疾病。
14、神鳥降魔。加塘,北山地區(qū)海拔相對較低的地方,所以也稱“北山小江南”。這座美麗的山就是孔雀山,河對岸的洞是妖魔洞。
15、冉布奘嶺。位于加塘,華銳神山,山巔常積雪。有詩贊為:形如烏龜背白銀,翹首縮尾想飛行,不舍朵倉川原美,永佑富強與繁榮。
16、擎天一柱。它高約30余米,雄偉壯觀。由白堊系砂礫巖組成,這是一個普通的丹霞石柱,以前它和周圍的山體為一個整體,以后沿著巖石裂隙不斷風化,水流侵蝕切割和重力作用下,使它與山體分離,形成目前的石柱狀態(tài)。
17、采藥老人。它是可溶巖地層中的巖溶石柱,柱高約10米,上小、中、下粗,裝似滿載而歸的采藥老人,經(jīng)構造作用和節(jié)理裂隙,切割、崩落逐步形成孤峰。
18、引大工程。中外罕見的“人工地下長河”——甘肅引大通河水入秦王川的自流灌溉工程。其總干渠全長87公里,穿越了33座隧洞,9座渡槽,2座倒虹吸,有甘肅都江堰之稱,每年引水4.46億立方米,可以保灌86萬畝農(nóng)田,解決灌渠30多萬人的溫飽問題。工程總投資為10.653億元,1978年開工興建,1994年10月全面竣工。
19、扎龍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之一。藏語稱“薩隆朵尕扎西切”,由第一世嘉儀活佛始建于清順治十年,后經(jīng)歷嘉儀活佛的繼續(xù)擴建,建成大小經(jīng)堂,觀音千佛殿、彌勒殿、嘛尼康等的殿堂樓閣、佛塔、活佛官邸及僧舍等形成了頗具規(guī)模的建筑群。扎龍寺的建筑形式有一定民族特色,現(xiàn)成為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
20、甘沖寺。亦稱巴扎尕寺,屬藏傳佛教寧瑪派,位于今巴扎藏族鄉(xiāng)甘沖溝。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藏語稱“土丹夏智瑙日林”?,F(xiàn)有喇嘛15人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
21、白雕山。相傳很多年前西域有一神雕,體大如鵬。一日飛至達坂,發(fā)現(xiàn)此處山水靈秀,景色宜人,便落下來欣賞美景,不料山河迸落,將神雕左翅沖斷,從此神雕再也無法飛回故鄉(xiāng),就在這里安家落戶了。迸落的天河,便是今天人人皆知的大通河。
22、加羌仙境。群山涌翠,林莽中翻越千重綠浪,一簇又一蔟的綠,一片一片的綠,如紫如黛,甚是惹人,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青,山水相得益彰,此地花木繁茂,芳香馥郁,古木嵌崎?曲,鳥語禽鳴,如簧不絕于耳。野兔、馬鹿、馬雞等野生動物出沒于河畔叢林。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6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