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久瀉”醫(yī)案 此案乃久瀉醫(yī)案一則,王氏認為此證雖屬肝脾同病,然關鍵在于脾虛,脾氣健運則濕熱痰積自化,處方亦重在培土而不重泄木。
脈右關滑動,舌苔黃白而膩,是痰積在中焦也。左關弦搏,肝木氣旺,故左肋斜至臍下有梗一條,按之覺硬,乃肝氣入絡所致。
尺寸脈俱微緩,泄痢一載,氣血兩虧,補之無益,攻之不可,而病根終莫能拔。病根者何?痰積濕熱肝氣也。
夫濕熱痰積,須借元氣以運之外出,潔古所謂養(yǎng)正積自除,脾胃健,則濕熱自化,原指久病而言。此病不為不久,攻消克伐,何敢妄施。
茲擇性味不猛,而能通能化者用之。人參,茯苓,于術,青陳皮,炙草,澤瀉,枳殼,神曲,茅術,當歸,白芍,黃芪,防風根。
(《柳選四家醫(yī)案·環(huán)溪草堂醫(yī)案》中卷)病因病機分析:泄經(jīng)年不已,其人中氣必虛,則脾氣不運而痰濕積于中,脾虛則肝木自旺,肝旺則其氣自郁于經(jīng)。證雖屬肝脾同病,然關鍵在于脾虛,此肝氣橫逆,來自脾虛不運。
辨證分析:濕熱積于中,故脈右關滑動,舌苔黃白而膩。肝木氣旺,故左關弦搏有力。
肝氣入絡,故左肋斜至臍下有梗一條,按之覺硬,泄痢一載,氣血兩虧,故尺寸脈俱微弱。論治分析:證雖屬肝脾同病,然關鍵在于脾虛,脾氣健運則濕熱痰積自化,所謂養(yǎng)正積自除。
故王氏處方亦重在培土而不重泄木。
肝氣犯胃”型胃痛,是中醫(yī)對胃痛的一個分型類別。臨床上,“肝氣犯胃”型胃痛十分常見。根據(jù)胡醫(yī)生臨床觀察,約三分之一患者的胃痛都是由于“肝氣犯胃”引起。所謂“肝氣犯胃”,是指生氣、悲傷、焦慮等負性情緒――即中醫(yī)所說的“憂思惱怒”,憂思惱怒導致氣郁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塞,因而發(fā)生胃痛?!案螝夥肝浮毙臀竿吹牡湫桶Y狀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胃痛連脅,噯氣頻繁,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脈弦?!案螝夥肝浮毙臀竿吹闹嗅t(yī)治療,主要以柴胡舒肝散(湯)為主,一般效果很好。
臨床表現(xiàn),一方面出現(xiàn)肝氣癥狀,如頭眩,脅痛,易怒、胸悶,小腹脹,脈弦等;一方面出現(xiàn)脾胃癥狀,如胃脘痛,吐酸,厭食,腹脹,大便泄瀉等。如病情遷延,較長時間失卻脅調,稱為“肝脾不和”,可見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治療可用越鞠丸加味 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導致,臨床以胸脅胃脘脹滿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常見于胃脘痛、嘔吐、呃逆、脅痛,以及西醫(yī)的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生理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進脾胃的運化,脾胃的運化功能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協(xié)調。病理情況。
肝氣犯胃指由于肝氣偏亢,過于疏泄,影響脾胃,以致消化機能紊亂,或稱“肝氣犯脾”。
臨床表現(xiàn),一方面出現(xiàn)肝氣癥狀,如頭暈、脅痛、易怒、胸悶、小腹脹、脈弦等;一方面出現(xiàn)脾胃癥狀,如胃脘痛,吐酸,厭食,腹脹,大便泄瀉等。
如病情遷延,較長時間失卻協(xié)調,稱為“肝脾不和”,可見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肝氣犯胃所致嘔吐的患者,多有肝氣亢盛、郁結,氣郁日久化熱,導致肝胃不和,肝氣挾持胃氣上逆,導致惡心嘔吐。護理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因為患者多肝氣亢盛,以致偏于熱,宜寒涼化之。故病室應清涼濕潤,光線柔和,環(huán)境應幽雅。
2.患者因肝陽偏盛、肝火旺,性情多急躁易怒,而情緒郁怒更使病情加重,所以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郁悶惱怒的原因,做好情志護理,予以疏導,使其安心治療。
3.飲食以清淡為主,少油膩,忌辛辣、煙、酒及粘滯助火之品??芍笇Щ颊呤秤梅选④?、苦瓜、冬瓜、蘿卜、雪梨、蘋果、西瓜、金橘等有疏利行氣作用的食物。
4.保持大便通暢,可用蜂蜜、麻仁潤腸丸等潤腸通便,使臟腑之氣通順,濁氣下降,嘔吐可止。
肝氣犯胃 本證按其不同情況,可分為氣滯、火郁、血瘀三種類型。
(1)氣滯 主證胃脘脹滿,痛引兩脅,噯氣頻繁,噫氣或失氣后疼痛稍減,舌苔薄白,脈沉弦。 分析情志不暢,氣郁不舒,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氣病多游走,脅為肝之分野,故痛引兩脅;胃氣上逆故噯氣頻繁,噫氣失氣后,氣逆暫緩,故疼痛亦稍減,苔白,脈沉弦為肝郁之象。
治則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門、章門、手三里、足三里。
可重用按揉背腰鎮(zhèn)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與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氣嘔惡者,可同取雙內關、雙內庭、以利氣止痛;如泛嘔酸水,時時嘈雜;且肝膽互為表里,肝熱則膽火上乘,故見口干而苦;苔黃脈弦數(shù)乃肝胃郁熱所致。
治則疏肝、泄熱和胃。 選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章門、手三里、足三里。
可重用按揉背腰鎮(zhèn)痛法,提拿捏背助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揉壓陽陰清熱法,加用推揉胸脅疏肝法(見發(fā)熱)。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別捏拿兩側血海、梁丘、如痛已緩和,肝脾未調,可用雙手拇指對揉、對壓兩側三焦俞,單拇指按揉中脘,以調理三焦。
(3)血瘀 主證痛有定處而拒按,多為刺痛,食后更甚,或見吐血便黑,甚則舌紫,脈澀。 分析久痛入絡,絡脈損傷,故吐血便黑;瘀血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處而拒按;食與瘀并,故食后痛??;瘀血阻滯血行不暢故舌紫、脈澀。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選穴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內關、勞宮、梁丘、內庭。
重用按揉背腰鎮(zhèn)痛法,晃撥俞穴行氣法,捏拿背肌理氣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壓陽明清熱法,加用遠端誘導止痛法(雙拇指同取兩側內關、勞宮、梁丘、內庭)。 如嘔血便血不止,以藥物治療為主,待病情穩(wěn)定后,方可施術手法。
2.病邪阻滯 (1)飲食阻滯 主證胃脘脹痛,噯腐,厭食或嘔吐,吐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 分析食停胃中,傳化失常,故胃脘痛脹;飲食停滯,胃氣不降而反上逆,故噯腐或嘔吐;吐后積滯去而痛減;食濁熏蒸故苔厚膩;胃氣與宿食相搏,故脈滑實有力。
治則消食導滯。 選穴脾俞、三焦俞、梁門、天樞、手三里、足三里。
可重用提拿捏脊健運法,按揉腹部消積法,拿揉抖顫導滯法,配用按壓背腰鎮(zhèn)痛法與揉壓陽明清熱法。 脹痛甚者,可雙拇指同按雙側天樞,以行氣導滯;食滯化熱,可晃撥兩側大腸俞。
(2)寒傷胃陽 主證因受涼飲冷而胃痛暴作,痛勢較劇,喜溫熨熱飲,泛吐清水,或有惡寒發(fā)熱,苔白脈緊。 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陽氣不得宣通,正邪交爭,故胃痛暴作;惡寒發(fā)熱,苔白為寒邪外襲所致;脈緊主寒主痛。
治則溫胃散寒止痛。 選穴胃俞、脾俞、中脘、梁丘、內庭。
可重用按揉背腰鎮(zhèn)痛法,捏拿背肌利氣法,搓擦胃俞溫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運法與擦摩上腹三寒法。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