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位于湖北武漢市長江邊的蛇山上
黃鶴樓,原址在武昌蛇山黃鵠磯頭,相傳始建于公元223年。
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其最后的一次被毀是1884年。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武漢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湖看成是連綿的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臥波,武漢城區(qū)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里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是武漢的地理龍脈。黃鶴樓恰好位于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黃鶴樓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黃鶴樓 》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唐詩里共含四個典故:
第一個:黃鶴樓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始建于公元223年,三國時期該樓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三國歸于一統(tǒng)之后,該樓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的觀賞樓。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
第二個典故:昔人乘鶴
"昔人乘鶴”的典故來自詩中的"昔人已乘黃鶴去”一句。巜南齊書·州郡志》的記載,古時候有個仙人名叫子安,他曾經(jīng)乘黃鶴經(jīng)過此地,所以認為“昔人”是指子安。
第三個典故:鸚鵡州
鸚鵡洲,源自詩中"芳草凄凄鸚鵡洲”一句。鸚鵡洲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鏘鏘戛金玉,句句欲飛鳴”的《鸚鵡賦》而得名。后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于洲上。歷代不少名人,“藏船鸚鵡之洲”縱觀大江景色,
第四個典故:漢陽樹
"漢陽樹”源自詩中“晴川歷歷漢陽樹”一句,長江隔岸,一棵棵漢陽樹歷歷在目,遠望去一片翠綠。因此,漢陽樹是泛指晴川閣一帶的樹木?,F(xiàn)在“漢陽樹”主要是漢陽鳳凰山南麓鳳凰巷11號的一棵古銀杏樹之雅稱,在武漢市第五醫(yī)院旁。歷經(jīng)531年依然巍然挺立,蔥蘢舒展。高25米,主干胸徑1.36米,投影面積達334平方米。這棵樹己成為"漢陽樹“的代表,受到特殊保護,供游人展仰。
崔顥的《黃鶴樓》寫出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fā)詩人的鄉(xiāng)愁設(shè)置了鋪墊。
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xiāng)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fēng)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fēng)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此詩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xiàn)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3.5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