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讀音:zhī cuò néng gǎi,shàn mò dà yān,
釋義:指一個人犯了錯誤后,能夠認識并改正錯誤,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自:《左傳·宣公二年》
《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被锥鴮υ唬骸叭苏l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翻譯: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边z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后終被臣下刺殺。
擴展資料:
典故:
三國時期,周處被鄉(xiāng)里認為是和大蛟、白額虎同列的三害,周處殺死蛟虎后,卻得知自己是最被鄉(xiāng)里所憂慮的,因此找到陸云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
原文: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xiāng)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翻譯:
晉朝周處年輕時,由于好逞兇斗狠,被鄉(xiāng)民認為是一大禍害。當時,義興百姓將河中蛟龍、山中白虎和周處一起稱為三害,而且鄉(xiāng)民認為三害之中,周處對鄉(xiāng)民為害最甚。
有個鄉(xiāng)民出了一個主意,挑唆周處去殺白虎和蛟龍,實際上他希望這三個禍害互相廝殺,起碼可以除掉兩害。于是,有膽又有勇的周處先殺死老虎,又殺了蛟龍。
當周處和蛟龍拼殺時,隨著水流漂游了幾十里。經過三天三夜,鄉(xiāng)民還不見周處的影子,都以為他已經被蛟龍咬死了,紛紛呼喊慶祝。這時,殺死蛟龍的周處從水中冒出來,聽到人們的呼喊聲,才知道原來自己是鄉(xiāng)民眼中的一大禍害。
周處慚愧不已,心生悔意,于是前往吳郡尋找名士陸機和陸云,想向他們請教。因陸機不在,周處只見到陸云。周處毫無隱晦地對陸云說出自己的情況,并表達想要改過遷善的心愿。但他顧慮,即便如此,最終也可能一事無成。
陸云勸慰他:古人看重道義,有句話朝聞道夕可死。何況你的前途還是大有希望的。再說,人最怕的是不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你又何必擔心美譽不能遠揚?周處幡然醒悟,棄惡從善,成為一位剛正不阿的忠臣。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