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如心行善(元·無名氏·《滿庭芳》) 2、道心長在常行善(元·馬鈺·《戰(zhàn)掉丑奴兒》) 3、勸人行善(元·譚處端·《神光燦 寄長安馮師兄》) 4、行善與文章(宋·邵雍·《長子伯溫失解以詩示之》) 5、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頌徐大可為六縣減免稅糧得請》) 6、行善叢謗議(宋·方回·《七十五翁吟》) 7、此行善保千金軀(宋·王炎·《送吳司令知金州》) 8、邇來一行善記覽(宋·李覯·《答緣概師見示草書千字文并名公所贈詩序》) 9、從公行善臭味投(宋·章甫·《采石》) 10、行善乃自彰(宋·章望之·《夏晝》) 11、郎行善保千金軀(明·盛彧·《禽言》) 21.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宋)楊萬里,。
1、不如心行善(元·無名氏·《滿庭芳》)
2、道心長在常行善(元·馬鈺·《戰(zhàn)掉丑奴兒》)
3、勸人行善(元·譚處端·《神光燦 寄長安馮師兄》)
4、行善與文章(宋·邵雍·《長子伯溫失解以詩示之》)
5、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頌徐大可為六縣減免稅糧得請》)
6、行善叢謗議(宋·方回·《七十五翁吟》)
7、此行善保千金軀(宋·王炎·《送吳司令知金州》)
8、邇來一行善記覽(宋·李覯·《答緣概師見示草書千字文并名公所贈詩序》)
9、從公行善臭味投(宋·章甫·《采石》)
10、行善乃自彰(宋·章望之·《夏晝》)
11、郎行善保千金軀(明·盛彧·《禽言》)
1、在一切道德品質(zhì)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ㄓⅲ┝_素
2、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宋)楊萬里
3、行善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快樂才對。--(法)羅曼.羅蘭
4、善良與品德兼?zhèn)洌q如寶石之于金屬,兩者互為襯托,益增光彩。--(英)蕭伯納
5、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聾子聞到。--(美)馬克.吐溫
6、善良是連結(jié)社會的金鏈。
7、善良的心靈勝于顯貴的地位。
8、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法)羅曼?羅蘭
9、做一個善良的人,為人類去謀幸福。(俄)高爾基
10、善良不是一種科學,而是一種行為。--(法)羅曼?羅蘭
11、善是精神世界的陽光。(法)雨果
12、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已尤大。--楊簡
13、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jīng)》
14、懲惡而勸善。--左傳
1、不如心行善(元·無名氏·《滿庭芳》) 2、道心長在常行善(元·馬鈺·《戰(zhàn)掉丑奴兒》) 3、勸人行善(元·譚處端·《神光燦 寄長安馮師兄》) 4、行善與文章(宋·邵雍·《長子伯溫失解以詩示之》) 5、肯心行善是人豪(宋·方逢辰·《頌徐大可為六縣減免稅糧得請》) 6、行善叢謗議(宋·方回·《七十五翁吟》) 7、此行善保千金軀(宋·王炎·《送吳司令知金州》) 8、邇來一行善記覽(宋·李覯·《答緣概師見示草書千字文并名公所贈詩序》) 9、從公行善臭味投(宋·章甫·《采石》) 10、行善乃自彰(宋·章望之·《夏晝》) 11、郎行善保千金軀(明·盛彧·《禽言》)1、在一切道德品質(zhì)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英)羅素2、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宋)楊萬里3、行善的人應該覺得自己快樂才對。
--(法)羅曼.羅蘭4、善良與品德兼?zhèn)?,猶如寶石之于金屬,兩者互為襯托,益增光彩。--(英)蕭伯納5、善良,是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聾子聞到。
--(美)馬克.吐溫6、善良是連結(jié)社會的金鏈。7、善良的心靈勝于顯貴的地位。
8、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法)羅曼?羅蘭9、做一個善良的人,為人類去謀幸福。(俄)高爾基10、善良不是一種科學,而是一種行為。
--(法)羅曼?羅蘭11、善是精神世界的陽光。(法)雨果12、以實待人,非唯益人,益已尤大。
--楊簡13、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jīng)》14、懲惡而勸善。
--左傳。
禽言
【作者:盛彧】
泥滑滑,江南路,雨雨風風怕春暮。
郎行三月未還家,妾心還似郎心苦。
泥滑滑,妾難行,閑階獨步青苔生。
階前雨歇櫻桃發(fā),白日須明照羅襪。
只今世路滑如泥,郎行善保千金軀。
夏晝
【作者:章望之】
一日常百刻,轉(zhuǎn)若車輪忙。
千日十萬刻,百年能幾長。
達人齊古今,一生甚微茫。
夏日豈為永,而足以較量。
人世不足惜,行善乃自彰。
無及閑暇時,般樂為淫荒。
夷齊餓人者,顏閔非公王。
其人品孰亞,周氏與虞唐。
亦用仁義積,豈今身未亡。
富貴無可恃,莫與公道強。
夜思晝以力,四序皆流光。
示君夏晝誦,惕惕其自傷。
采石
【作者:章甫】
江行十日風打頭,采江石邊還小留。
龍宮煌煌俯湍流,摳衣再拜忻神庥。
出門逕作蕭寺游,危亭縹緲臨金牛。
江南江北蒼煙收,日落未落雙蛾愁。
尚書麗句世罕儔,惜哉度曲無歌喉。
折梅置酒齋堂幽,黃冠不飲空夷猶。
野僧舉觴橫青眸,更得大斗償香羞。
興闌山下卻登舟,使君愛客方綢繆。
夜深杖藜吊荒丘,列炬照野經(jīng)塍溝。
居人竊視聲吚嚘,好事從來無與侔。
促坐款語相答酬,傷今懷古風颼飗。
泊渚高吟聊寫憂,然犀照怪知何求。
醉狂夜披紫綺裘,騎鯨入海窮冥搜。
圣賢寂寞江悠悠,人在天地真蜉蝣。
況我此身如贅疣,從公行善臭味投。
有酒如川容拍浮,但愿早登黃鶴樓。
痛飲浩歌更勸酬,一吊禰衡鸚鵡洲。
送吳司令知金州
【作者:王炎】
曩時異姓新安王,中興功烈書旗常。
邊兵不敢窺蜀塞,至今恃此為金湯。
我生久恨在王后,幸識王孫人物秀。
立朝日淺即西還。自詭一州宜試守。
媯墟北望臨咸陽,往事令人多感傷。
清時乘障姑緩帶,試問澆瓜兼采桑。
湖上花光濃似酒,紫微惜別同攜手。
一杯為壽謝不能,千里關山漫回首。
春秋鼎盛握虎符,此行善保千金軀。
籌邊熟慮得全策,歸來卻獻平戎書。
長子伯溫失解以詩示之
【作者:邵雍】
儒家所尚者,行善與文章。
用舍何嘗定,枯榮未易量。
干求便黽勉,得失是尋常。
外物不可必,其言味甚長。
古代中國的慈善,無論是官方的慈善還是非官方的慈善,施善主體各有其特有的慈善動機,它們是善心的特殊體現(xiàn),既是慈善義舉(善舉)的精神根源,又是慈善行為延續(xù)的保證。
作為官方的慈善形式,施善主體為國家政府,其慈善動力源于“民為邦本”的仁政理念,以安定社會為目的。西周即以“敬德保民”為其執(zhí)政宗旨,所謂“惠及庶民”、“惠鮮鰥寡”等惠民、保民手段,其目的在于平息民怨、天下安寧。
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即是此義。此種思想為儒家所承繼。
孔子推崇“仁”德,其中就有“惠民”舉措。孟子推崇“仁政”,認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所謂“仁政”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治天下可運之于掌上”;反之,“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何以如此,乃是行“仁政”關系到能否得民心?!暗妹裥恼叩锰煜隆保妹献拥脑捑褪恰拌罴q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⑨孟子甚至進一步得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雹膺@是“民為邦本”的極致表達。
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之世”理想,就包含有“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11)的慈善內(nèi)容。歷代統(tǒng)治者在災荒之年注重救濟災民,扶危濟困,建立“社倉”、“義倉”以穩(wěn)定糧食市場,幫助災民度過災年,前文所述種種官方慈善形式無不出乎“民為邦本”和“行仁政”的考慮。
民間慈善形式主要有非宗教和宗教兩種類型。前者主要是以親緣、族緣、鄉(xiāng)緣為紐帶的人際親情。
譬如范仲淹創(chuàng)設的義莊制度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家族慈善形式,其慈善惠及的范圍主要限于范氏家族內(nèi)的族人。明清以后,民間慈善發(fā)展到以紳商為主體成立各種民間慈善組織,慈善所及范圍已有突破親緣和族緣等人際親情的模式,更多是基于“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觀念,慈善救濟對象大有擴張。
這種民間慈善的動力根源是儒家“仁者,愛人”的觀念及其延伸,所謂“親親而仁民”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觀念即為此。其內(nèi)在動力是“惻隱之心”,即“不忍人之心”。
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仁之端”,乃出于人心自然流露,全無任何功利意識。它是一種純粹的對于人之同類命運的同情關懷,其行為所發(fā)亦是自然而然,全無功利念頭。
宗教類型的民間慈善形式,佛教和道教都有相當?shù)挠绊?,佛教尤甚。佛教的布施慈善、普度眾生是基于眾生皆有佛性的“佛緣”?/p>
民間的親緣(包括族緣、鄉(xiāng)緣、)和佛教的佛緣的對象在空間上不同,佛教的佛緣是天下眾生,是普遍的;而親緣是特殊的。在中國古代,這兩種“緣”相互補充,因而既可以救濟族內(nèi)的貧困者,也可以救濟陌生人、路人。
可以說,基于親緣和佛緣的道德意識是中國古代民間慈善的基本動力機制。 佛教慈善的動力源于佛教的“因果報應”和“業(yè)報輪回”,一個人的禍福果報是由他本人的“業(yè)”的染凈、善惡決定的。
《妙法圣念處經(jīng)》卷一說:“業(yè)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按照佛教理論,行善業(yè),得善報,即佛教所謂善得福報的“福田”觀念。
《大正藏經(jīng)》八十五卷《像法訣疑經(jīng)》說:“我于處處經(jīng)中說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此二種田悲田最勝?!毙胁簧茦I(yè),得惡報,來世墮入畜牲、餓鬼道,下地獄受盡煎熬。
這種觀念與中國傳統(tǒng)中的“天”具有賞善罰惡的意志結(jié)合,如《尚書·商書·伊訓篇》所言:“惟上帝無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边M而得出如下結(jié)論:“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12)也即所謂“福因慈善得,禍向奸巧來”?!吧朴猩茍?,惡有惡報”與佛教的“因果報應”相結(jié)合,就成為中國傳統(tǒng)慈善文化非常重要的動力機制。
道教亦有類似的積善修德和因果報應相結(jié)合的思想,主張行善成仙。葛洪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說:“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言,愍人之苦,賑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p>
行善成仙甚至具體到行善數(shù)量與成仙級別掛鉤?!叭擞叵桑斄⑷偕?;欲天仙,當立千二百善”;且須連續(xù)立善,如成天仙,“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千善,乃復更起善數(shù)耳”,“積善未滿,雖服仙藥,亦無益也”。
(13)無論是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觀念,還是道教的行善成仙的誘導,事實上都成為宗教慈善的內(nèi)在動力機制。 客觀地說,宗教的慈善動機似乎并非那么純粹,要么出于修行,要么為了成仙。
但慈善行為本身卻并非希望受惠者回報于己。就此而言,此種慈善動機并非主體現(xiàn)實的功利目的,而是源自對超驗力量的敬畏。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