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古詩詞教學應該提倡“三要”:詩句要反復誦讀;詩意要大致了解;詩篇需熟練背誦。
首先,古詩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語言美,只有出聲誦讀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還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其次,要閱歷膚淺的現代兒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詩人在特定情境中表達的情感志趣,實在是勉為其難,所以了解大概詩意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再次,教材中選編的古詩都是古詩中的精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經典性。
不僅需要熟練背誦,而且應該在以后任何時候都能脫口而出?;谝陨稀叭保诠旁娊虒W中,我把誦讀貫穿始終,并且層層推進,第一個層次要求“會讀”,第二個層次要求“讀懂”第三個層次要求“吟誦”。
在誦讀中讀熟詩句,在誦讀中理解詩意,在誦讀中體會詩韻,在誦讀中感悟詩境。 二、教材分析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
“靜”是全詩的血脈,“獨”是全詩的詩眼。詩中寫了許多鳥高高地飛走了,單獨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閑的越飛越遠。
我靜靜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整首詩中流露出了詩人孤寂的心聲。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詩篇。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寧靜的山水風貌。
詩句充滿了語言美和韻律美。但是對學生來說,詩中有些字詞難免有些深奧,如“相和”、“白銀盤”、“青螺”,對于一個閱歷尚淺的小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如何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句描寫的意境、領悟詩句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憶江南》是古詩詞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詩人選取了“日出江花紅勝火”和“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絢麗景色,最后用一個反問句真切有力地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眷戀之情。
然而,江南之春,無所不在,美不勝收。“江南好”,“好”在哪兒呢?并不是“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詞中的一個“好”字,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個“好”字,才能欣賞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學情分析 根據四年級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通過讀去感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理解詞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并與同學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能力。
根據詩的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里浮現畫面。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對古詩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師點撥,因為詩人寫詩的心境生無法理解,這需要師適當介紹詩人當時的背景,朗讀方面可能沒真正把詩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時有的學困生被冷落,教師重要的是要生通過反復讀,想像畫面,體會意境。
四、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生字“亭”“庭”“螺”“諳”“潭”等五個生字。,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點難點 重點:能通過想象和朗讀理解古詩大意。
難點:感悟古詩意境和詩人的感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古詩的教學最重要的是領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中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礎上伙伴討論、交流,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并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通過交流表現出來,同時受到語言藝術的熏陶。
七、課前準備 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古詩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李白嗎?(知道)那你能給我們來介紹一下李白嗎?(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多變。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李杜”。) 師:李白的詩我們已經學過不少了,誰來背一首?根據學生的背誦相機點撥。
《望廬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詩人?!鹅o夜思》——鄉(xiāng)愁滿懷的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重情誼、珍友誼的李白 評析:[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和學生聊李白,背誦李白的詩歌,讓學生認識了一個豐富的,豐滿的李白,同時也為學好新課打下了基礎。] 二、會讀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是古詩百花園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
誰來讀一讀題目?(生讀) 1、學寫“亭”字 師:這個“亭”字是我們今天要求寫的字??吹竭^亭子嗎?跟我們的這個字有沒有聯系呢?(生答) 師邊簡筆畫亭,邊說“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
1.《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3.《從軍行》【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北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5.《滿江紅》【宋】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軍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 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 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
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jié)”,懂得滿足客觀需要。
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jié),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
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
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jié)”,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 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
“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
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
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
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p>
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樣黑。
好呀!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fā)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樹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p>
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
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
第二聯所寫,顯然是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
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分明是看見的。
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么生動! 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難道不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嗎? 杜甫《新安吏》詩歌鑒賞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 “府帖昨夜下, 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 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 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 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 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 撫養(yǎng)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p>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jié)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tǒng)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tǒng)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
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jié)度使逃歸本鎮(zhèn)。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p>
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翱汀?,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744),又改以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
人物外貌描寫教學設計
一、指導思想:
1、通過材料的重組構建,讓學生感知人物形象描寫的特點,從而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
2、通過猜猜看的活動形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注重寫作技巧的訓練。
3、通過探究學習,掌握規(guī)律,找尋方法。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口語訓練:(每天課前兩分鐘)
主題:自我介紹,用普通話口齒清楚地介紹自己,盡可能集中、明了、簡潔地表現出自己的個性。
(活動目的:培養(yǎng)學生簡明、流利地說話能力,學會選取合適的角度來表現自我,突出個人的某方面特點,增進同學間的了解。
二、活動過程:
活動形式:猜猜看(設立四個環(huán)節(jié))
1、猜猜看:我是誰
活動過程:同學互相觀察,選取對象,以描寫對象的外貌特征作為切入口,快速地把對象的特征描寫下來,然后,請每個小組選派同學把描述的特征說出來,全班一起來競猜究竟描寫的是哪位身邊的同學。
2、猜猜看:經典人物
活動過程:a、引導學生感知,在文學作品中有許多的經典人物的描寫,例如;《水滸傳》108位好漢,雖然人物眾多,但讀者在閱讀時,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歸結于作者在塑造任務時,注意抓特征,突個性。
B、選取學生熟悉的作品,猜猜看筆下的經典人物
材料一: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用圈子把他套住了。
(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描寫的具體詞語: 紫色圓臉——膚色體現生活的環(huán)境、小氈帽、銀項圈——服飾體現社會背景)
材料二: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fā),蓋在他頭上,好象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透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引導學生注意概括特點的詞語:悲劇 、堅忍無比)
3、猜猜看:人物的性格特點
活動過程:引導學生認知對人物的外貌描寫,要注意人物性格的特點。人,各有各的性格,就象一對雙胞胎,盡管長相一樣,但性格和氣質是不盡相同的,在描寫外貌時,要注意“以形傳神”地把人物性格特點反映出來。
材料一:金豆才七歲,頭發(fā)披著,垂到脖子邊,見人就羞得把頭低下來,或者跑開了又悄悄地望著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覺時猛然叫一聲來嚇唬你。
材料二:她大概叫瑯瑯,穿一件紅底白點小罩衣。凸額頭、塌鼻梁,一頭柔軟的卷發(fā)??偸遣宦暡豁?,像個靜默的小哲學家似的.。
材料三 :她白眼珠鴨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fā)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
(引導學生認識三個例段都是寫小女孩的相貌,但寫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氣質。材料一、側重描寫孩子的神態(tài),突出天真、活潑的性格。材料二、先寫瑯瑯的長相,然后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文靜的特點。材料三、著重描寫眼睛,通過色澤和神態(tài)的描寫,表現女孩聰明,純真的內在氣質)
一、課文概述 《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是一首古詩,屬于精讀課文。
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它簡短的文字中蘊含著無窮的意境,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回味無窮。它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與本單元 “快樂的夏天 ”主題相吻合。
二、教學理念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痹娧灾?,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
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yǎng)他們的詩學素養(yǎng)。應當說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立足詩詞,放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詩學素養(yǎng);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學生認知基礎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于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
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于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于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古詩詞源于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詞進行表達,也能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四、教學目標分析1、知識與能力:(1)會認10個二類字,能正確認讀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2、過程與方法: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通古詩。
鼓勵學生用動作,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生字詞。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4、學習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的吟誦古詩。
五、教學方法1、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贊美夏天的小詩。2、強調課前預習,了解古詩 ,認讀生字 。
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3、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營造學詩氛圍。
4、誦讀法:多形式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4、想象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進入古詩意境。
5、聯系生活法:將課堂與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會發(fā)生很多有趣的事,從而熱愛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六、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設計13、古詩《所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人教版第二冊第四組教材:《所見》教學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詩、林”等六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激發(fā)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片。教學方法:1、強調課前預習,了解課文,認讀生字,并學會組詞。
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3、閱讀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涵,提高語文素養(yǎng)。
4、學習探究法。5、想象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揣摩作者內心,產生情感共鳴。
6、聯系生活法。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一、導入:1、引導學生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
(師:小朋友,你們會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嗎?誰來背背?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夏天的古詩。板書: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fā)起學生對再次學習古詩的興趣)2、(出示課文插圖):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在一個夏日去樹林里,樹林里的畫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見的畫面寫成了一首小詩《所見》(板書課題) (請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師一齊來寫課題《所見》,并齊讀兩次。)
(設計意圖:揭題,讓學生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所見》的情境。) 二、初讀古詩、識字1、引導學生看課文情境朗讀視頻后說話:詩人看到了什么?師根據生回答板書:牧童 黃牛 林 蟬2、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所見》。
(播放音樂,師范讀課文) (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詩呀,你們想讀嗎?請小朋友打開13課,自由讀課文《所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接觸課文、感受課文。)3、學生自由讀古詩,遇到不會的生字多讀幾次,要求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在教學中,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圍繞課題提問題,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然后,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地去梳理,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后,交流解決問題。著重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學們讀得津津有味,生字寶寶也跑出來跟你們見面了???,它們來了) 學習生字詞(出示課件):古詩、所見、林樾、牧童、黃牛、閉口、立正 自由拼讀--看拼音個別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 (字詞理解指導:“牧童”、“蟬”出示蟬的圖片、“閉口”、“立正”用動作來表達)5、學會了生字,那我們有什么好辦法把生字記下來呢?出示生字:詩、林、立、童、黃、閉) 讓學生兩人一組用自己最喜歡的。
一、課文概述《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是一首古詩,屬于精讀課文。
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它簡短的文字中蘊含著無窮的意境,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回味無窮。它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與本單元 “快樂的夏天 ”主題相吻合。
二、教學理念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痹娧灾?,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
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yǎng)他們的詩學素養(yǎng)。應當說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立足詩詞,放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詩學素養(yǎng);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學生認知基礎分析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于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
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于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于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
古詩詞源于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詞進行表達,也能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四、教學目標分析1、知識與能力:(1)會認10個二類字,能正確認讀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2、過程與方法: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通古詩。
鼓勵學生用動作,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生字詞。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4、學習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的吟誦古詩。
五、教學方法1、課前準備,搜集一些贊美夏天的小詩。2、強調課前預習,了解古詩 ,認讀生字 。
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3、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營造學詩氛圍。
4、誦讀法:多形式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4、想象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進入古詩意境。
5、聯系生活法:將課堂與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會發(fā)生很多有趣的事,從而熱愛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六、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簡易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設計13、古詩《所見》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新人教版第二冊第四組教材:《所見》教學目標:1、認識10個生字,會寫“詩、林”等六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激發(fā)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片。教學方法:1、強調課前預習,了解課文,認讀生字,并學會組詞。
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3、閱讀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涵,提高語文素養(yǎng)。
4、學習探究法。5、想象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揣摩作者內心,產生情感共鳴。
6、聯系生活法。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教學過程:一、導入:1、引導學生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
(師:小朋友,你們會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嗎?誰來背背?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夏天的古詩。板書:古詩)(設計意圖:激發(fā)起學生對再次學習古詩的興趣)2、(出示課文插圖):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在一個夏日去樹林里,樹林里的畫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見的畫面寫成了一首小詩《所見》(板書課題)(請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師一齊來寫課題《所見》,并齊讀兩次。)
(設計意圖:揭題,讓學生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所見》的情境。)二、初讀古詩、識字1、引導學生看課文情境朗讀視頻后說話:詩人看到了什么?師根據生回答板書:牧童 黃牛 林 蟬2、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所見》。
(播放音樂,師范讀課文)(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詩呀,你們想讀嗎?請小朋友打開13課,自由讀課文《所見》)(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接觸課文、感受課文。)3、學生自由讀古詩,遇到不會的生字多讀幾次,要求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在教學中,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圍繞課題提問題,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然后,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地去梳理,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后,交流解決問題。著重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學們讀得津津有味,生字寶寶也跑出來跟你們見面了???,它們來了)學習生字詞(出示課件):古詩、所見、林樾、牧童、黃牛、閉口、立正自由拼讀--看拼音個別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字詞理解指導:“牧童”、“蟬”出示蟬的圖片、“閉口”、“立正”用動作來表達)5、學會了生字,那我們有什么好辦法把生字記下來呢?出示生字:詩、林、立、童、黃、閉)讓學生兩人一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
第一冊 一、次北固山下 唐朝 王灣(重點)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⒈寫歲末年初江邊景色用來感嘆歲月無情,徒增游子無限鄉(xiāng)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⒉表達鄉(xiāng)愁之情的句子: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詩中有一個對偶句,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這兩句詩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4.時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著時光的的流逝,蘊含自然理趣的詩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5.首聯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先寫“客路”,后寫“行舟”,寫出了人在他鄉(xiāng)、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
6.頷聯“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闊”與“失“哪個更好?“風正一帆懸”能否改為“風正數帆懸”?為什么? 答:①“闊”字更好,它給人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也更響亮?!锘颉笆А备谩?/p>
它生動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 ②不能改,詩人意在以“一帆懸”之小景襯“兩岸闊”之大景,改了就沒有這種效果了。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7.頸聯歷來為人們所欣賞,請選擇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答:A“生”“入”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富有生機。
B反映了時序的交替,蘊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積極、樂觀、向上的感情。
8.本詩表達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xiāng)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認為詩中的哪一處句子最能 突出地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為什么? 答:最后兩句,詩人由歸雁想起鴻雁傳書的故事,心中涌起對故鄉(xiāng)洛陽的思念。
9.從這首詩看,詩人處在怎樣的境況之中?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遠離家鄉(xiāng),漂泊江南水上。表達了漂泊中的孤獨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可從“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鄉(xiāng)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等句看出) 10.前人評價“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 答: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現出春天的消息。
寫景逼真,還蘊含一種生活哲理,突現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給人以樂觀向上的鼓舞力量。
二、赤壁 唐朝 杜牧(07<>35頁 重點)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⒈假設東吳美女的命運表現東吳失敗后的屈辱。寫出了周瑜獲勝純屬于偶然的機遇的句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含機遇造人的哲理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詩中評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赤壁之戰(zhàn))周郎指(周瑜),二喬分別是(孫策、周瑜的妻子大喬小喬)。
4.本詩構思別出心裁,請結合詩句內容作具體分析。(最后后兩句詩的妙處?) 答:A、此詩借一件古物“折戟”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的命運,以小見大,巧妙自然。
B、3、4句,詩人未從正面去評論這次戰(zhàn)爭勝敗的原因,而是提出了一個與事實相反的假設,從而抒發(fā)了對歷史的感慨,角度新穎,思路奇特。 5.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 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
6.有人認為這首詩的第四句可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若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沒錯,但一點詩味也沒有了。杜牧運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正是此詩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
三、浣溪沙 北宋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① 子規(guī):杜鵑鳥;②黃雞:白居易詩有“黃雞催曉”句,用以感嘆人生易老。 1.抒發(fā)感慨,表現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2.表明作者人生態(tài)度非常積極的句子:誰道人生難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3.表明人不要自嘆衰老應該振奮精神,充滿樂觀的句子: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iv> 4.有古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門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運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為什么?請結合全詞進行簡要賞析。
答:同意。這里的“溪水西流”給作者極大的啟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輕嗎——體現了作者不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
全詩體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已成為千古名句,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答:花開花落是自然規(guī)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似。
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四、十五夜。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