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qū))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shù)的承襲和深入發(fā)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p>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qū)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
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謂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
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
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沖低灑、關(guān)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jié)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溧陽市社渚阿林 - 溧陽文學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說是茶濃情更濃。
潮州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據(jù)考,在唐朝時期茶文化已經(jīng)十分完善,沿海一帶人們都十分喜歡飲茶,在潮汕當?shù)馗前巡枳鰹榱舜偷淖罴讯Y儀并加以完善,這不僅是因為茶在許多方面有著養(yǎng)生的作用更因為自古以來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謂工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為沏泡時的學問,品飲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qū))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
潮汕功夫茶
以來品茶藝術(shù)的承襲和深入發(fā)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qū)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梢哉f,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fā)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chǎn)自潮州鳳凰山區(qū),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zhì)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沖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沖罐如紅柿般大,乃潮汕泥制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極薄。
潮州,是我的家鄉(xiāng),在這個人才輩出、美麗富饒的地方,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傳統(tǒng)文化,那,就是潮州的功夫茶。
潮州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shù)、評品質(zhì)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是一種在潮州抬頭不見低頭見、十分平常的民俗。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嘗過功夫茶了。
宋代詩人蘇轍曾經(jīng)有一句詩:“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意思是說:功夫茶的茶品質(zhì)非常好,達到了天下的至高點了,侍弄這樣的好茶,身體從不知疲倦。
在潮州,不論嘉會盛宴,或是閑處逸居,乃到豆棚瓜下,擔側(cè)攤前,只要是有空閑時間,潮州人就會端上茶幾,擺上已洗好的茶壺、茶杯,抓一把潮州功夫茶葉,往茶壺里沖熱騰騰的白開水,水滿壺口為止,再刮去壺口的泡沫,再把壺中的水倒掉,然后再沖一次,蓋上蓋子,不一會兒,功夫茶的清香味就會開始四溢出來。這時的潮州人就會拿起“壺耳”,把壺中的工夫茶倒入幾個小小的茶杯中。
經(jīng)過再三禮讓,端起杯,一聞其香,二觀其色,三再慢斟細呷。色香入腦,不由讓人精神抖擻,有時細細斟呷還能品嘗出人生先清苦后甘潤的韻味來。
真可謂是“優(yōu)哉游哉”啊!綜觀各地的名茶,其中,潮州工夫茶為最為精致、最為著名,為什么呢?因為各地的飲茶方法有很多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一般都能在潮州工夫茶藝中得到補償。潮州人飲工夫茶時,真可謂是“乘熱連飲”:一系列的燙罐淋杯、罐外追熱、高沖低斟的程式,能有效地減少泡、斟過程中熱量的散失;而別處的工夫茶雖然也散發(fā)出清香,但是,先一口、后一口的冷熱不均,使品嘗者感到十分反感,而潮州的工夫茶卻恰恰相反,它“乘熱連飲”的特點使品嘗者回味無窮。
其實有時候,工夫茶不是專為解渴的。它是一種合乎道德、科學和藝術(shù)的真善美的高級享受。
工夫茶座洋溢著祥和的氣氛,共飲的人相敬相愛。茶具雅潔,沖沏精美,詩情畫意,開通思路,可以說是人間極樂。
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飲茶藝術(shù),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大雅而大俗,這正是它的魅力與生命力之所在。人們從它身上既可尋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悅與怡樂。
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征。如果說,“和與思”是功夫茶的總體精神的話,那么,“精”字,就是功夫茶的本色,而“潔”字,便是功夫茶的靈魂。
關(guān)于潮州的工夫茶,是永遠也說不完的,因為,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潮州功夫茶的影子……我現(xiàn)在可是沖潮汕功夫茶的能手,不管誰喝了我沖的潮汕功夫茶,都贊不絕耳??梢幌肫饎倢W沖潮汕功夫茶那一會兒,就覺得別有一番味道。
一年級時,我常常覺爺爺在沖茶時的姿勢十分瀟灑、好玩。于是就整天吵著爺爺教我沖功夫茶。
這一天,爺爺終于被我給吵得不耐煩了,說:“好吧!就讓我來教教你,怎么沖泡一壺真正的功夫茶吧!”于是,爺爺便拿來功夫茶的茶具放在桌上。一切準備完畢。
爺爺說:“功夫茶就是要有功夫,那才叫功夫茶?!睜敔斦f:“沖茶共有七步,第一將水煮開,淋罐淋杯;第二將茶葉分粗細,各放在茶壺里的各各地方;第三降水壺提高,揭開茶壺蓋,“高山流水”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所謂“高沖底灑”;第四,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用茶蓋輕輕刮去茶沫;第五先洗杯,一手洗一杯兩手可以同時洗兩個杯,小心不要燙到,然后再燙杯,使杯內(nèi)熱;第六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后,提起茶壺,將茶水從右到左依次巡回,注入各個茶杯所謂“關(guān)公巡城”。
第七點茶,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到倒各個杯里使其濃淡均勻,所謂“韓信點兵”?!睜敔斠贿呎f,一邊沖起來給我看。
我按照爺爺說的做,先煮水,分茶葉,灌水入茶壺,刮茶沫,洗杯,倒茶。
可是,不是手被燙傷,就是把茶具給摔了,我的手都被燙氣泡來了,茶杯也被我摔了三個。爺爺勸我:“沒關(guān)系,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堅持就是勝利?!?/p>
我覺得有道理,就繼續(xù)練習,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燙傷,摔茶具。功夫不負苦心人,終于讓我學會了怎樣沖一壺真正的功夫茶。
過后,爸爸帶來了幾個客人,他讓我給客人沖功夫茶,客人喝后連聲贊嘆道:“小朋友,你沖的茶不僅好喝,還很有功夫?!边@時我心里就象蜜一樣甜。
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道理!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qū))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shù)的承襲和深入發(fā)展。
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qū)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
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梢哉f,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謂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沖低灑、關(guān)公巡城和韓信點兵。
同樣喝茶的禮節(jié)也要注意。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
潮州功夫茶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 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 (今潮汕地區(qū))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 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shù)的承襲 和深入發(fā)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 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qū)很出名的風俗之 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 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 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 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 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謂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種茶葉或茶 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 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 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 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 沫、高沖低灑、關(guān)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 樣喝茶的禮節(jié)也要注意。一般是三個茶杯 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 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 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 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說是茶濃情更濃!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簡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精細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
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干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jù)考證,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 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沖法和品味。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凈、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朱砂泥制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復。比如茶沖出來后,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nèi)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里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沖。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qū)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
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并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細,沖飲程式講究,能夠?qū)觚埐栳壪愕奶厣?,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
在裝飾豪華的客廳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只竹椅頭,更顯得雅素?;蚣胰碎e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
潮汕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文獻上。
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xù)茶經(jīng)》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
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
兩山又以所產(chǎn)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shù)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馀閑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xù)茶經(jīng)》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制作過程,并與綠茶的制作比較: 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后再 加炒焙。
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
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發(fā)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松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
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于蒸青類,制作時將采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松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于炒青類,制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jīng)反復揉炒而成。
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fā)酵茶,它的制作過程,要經(jīng)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guān)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nèi)將曬過的茶葉反復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fā)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fā)出。
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后用焙籠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經(jīng)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
可見,武夷巖茶的制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閑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所謂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時必須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話加以概括:用小壺、小杯沖沏烏龍茶。茶壺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渙散,而且也是因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消遣、享受和作為迎賓敬客的重要手段。
這一點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難理解,總怪異喝水干嘛不用大一點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據(jù)考證,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講究理趣,追求品飲過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趨小巧精致。
【工夫茶沖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國可謂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講究選茶、用水、茶具、沖法和品味。
茶葉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潔凈、甘醇,以山泉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盛茶器皿以江蘇宜興的朱砂泥制品為佳;瓷杯要選用細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講究“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手藝;品茶講究色、香、味外,還講究“喉底韻味”。 而飲茶程式、禮儀更是繁復。
比如茶沖出來后,一般是沖茶者自己不先喝,請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順手勢先拿旁邊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間一盅,還有如果喝茶的過程,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得撤換茶葉重新沖茶。 【工夫茶的影響】: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戶戶幾乎不可缺少的必備品,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舉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國內(nèi)一些大城市的街邊店鋪如果看到里面擺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開的店鋪了,而潮汕的學生到外地讀書也往往少不了帶茶具到學校沖。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區(qū)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豐順、大埔、梅縣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并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細,沖飲程式講究,能夠?qū)觚埐栳壪愕奶厣?,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
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只竹椅頭,更顯得雅素。
或家人閑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汕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慶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粵東,“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為這種品飲程式的名稱。最先把“工夫茶”作為一種品茶程式的名稱載諸文獻的,是俞蛟的《夢廠雜著.潮嘉風月》。
俞蛟是浙江山陰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五年(1793-1800)任廣東興寧典史,《潮嘉風月》所記載的大約是一段時間的聞見。俞氏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
爐形如截筒,高絕 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許。
杯、盤則花瓷居多,內(nèi)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 然無款識,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shù),同視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
壺、盤與 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 初沸,投閩茶于壺內(nèi)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后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 嚼梅花更為清絕。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佳者每斤 需白鏹二枚。 這一段記載,對當時韓江六篷船上的飲茶習俗有很詳細的描繪。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爐、瓦鐺(砂銚)、宜興紫砂陶壺、花瓷小茶杯和茶盤,還有墊茶用的棕墊、煽火用的紙扇和夾木炭用的竹夾,茶具已相當齊備。茶葉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沖泡、淋罐、篩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為品飲程式的工夫茶至遲到這個時候已經(jīng)名實具存了。 不過,當時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
《潮嘉風月》所記六篷船主人,往來韓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興寧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閩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門志》卷十五《風俗記》載: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
茶葉重一兩,價有 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餉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細啜之,否 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
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舉。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嘗試之,殊覺悶 人。雖無傷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于無益之茶也。
施鴻?!堕}雜記》也說: 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在潮汕飲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齊名。許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見識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為口味不合而淺嘗輒止,還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細呷,這一小盞釅香的熱茶,總會給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過,飯桌上的工夫茶,并沒有給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國茶藝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細,沖飲程式講究,能夠?qū)觚埐栳壪愕奶厣芾毂M致地顯示出來。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飲品。在潮汕,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瑩的小瓷杯,一個白瓷蓋甌或者一柄紫砂陶壺。在裝飾豪華的客廳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蓮缸邊,配上一張小木桌,幾只竹椅頭,更顯得雅素?;蚣胰碎e聚,或賓客登門,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聲“食茶”,一種親切融洽的感覺,便漫上心頭。潮州工夫茶中,充滿著敬愛和諧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這種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稱的來歷
工夫茶的名稱,至遲在清代雍正年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文獻上。一開始,工夫茶是武夷巖茶的一種品牌,舉凡巖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過福建崇安縣令的陸廷燦在他所著的《續(xù)茶經(jīng)》中,引用《隨見錄》,就說: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洲茶次之。巖茶北 山者為上,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chǎn)之巖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種”,則以樹為名,每株不過數(shù)兩,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劉靖的《片刻馀閑集》也談到:
巖茶中最高者曰老樹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花香, 次則名(草頭名)香。
巖茶何以名“工夫茶”?《續(xù)茶經(jīng)》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說》,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武夷巖茶的制作過程,并與綠茶的制作比較:
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候其青色漸收,然后再 加炒焙。陽羨(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純。獨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 色。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發(fā)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 撿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 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
陽羨(山+介)片,松羅龍井,都是綠茶的名品。陽羨茶出江蘇宜興,(山+介)片即羅(山+介)茶,出浙江長興,屬于蒸青類,制作時將采下的茶葉蒸過,碾焙而成。松羅茶出安徽休寧,龍井茶出浙江杭州,屬于炒青類,制作時先把茶葉用鐵鍋殺青,經(jīng)反復揉炒而成。武夷巖茶是一種半發(fā)酵茶,它的制作過程,要經(jīng)過攤、摝、炒、烘、撿幾道工序,其中最關(guān)鍵的工藝是摝。攤就是搖青,在室內(nèi)將曬過的茶葉反復搖動,茶葉就在這個過程輕微發(fā)酵,葉邊帶紅,有香氣發(fā)出。這時,便可以入鍋炒,邊炒邊揉,最后用焙籠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經(jīng)過撿擇重焙,才成為可以銷售的“熟茶”。可見,武夷巖茶的制作,要比綠茶多好幾道工序。故爾,釋超全用“心閑手敏工夫細”來形容它。工夫茶的名稱,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緒十二年(1886)郭柏蒼所著的《閩產(chǎn)錄異》卷一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述:
還有一種就名(草頭名)柯?lián)衲垩?,以指頭入鍋逐葉卷之,火候不精則 色黝而味焦,即泉漳臺澎人所稱工夫茶。
武夷巖茶在明代已經(jīng)成為名茶,17世紀初期開始遠銷歐洲,深受歡迎。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來采購,巖茶供不應求,閩南茶工遂仿照巖茶工藝制作,世稱“溪茶”。曾經(jīng)任過鄭成功幕僚的閩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寫到此事。潮州制茶仿效巖茶工藝,大約敢在這個時候。大約到嘉慶時,這類半發(fā)酵茶在市場上統(tǒng)稱烏龍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舊稱,以“工夫名種”為名。
清代乾隆嘉慶以來,閩臺粵東的茶人在飲茶的實踐中,摸索出一種能夠充分顯示烏龍茶類釅香特色的小壺小杯、熱湯厚味的品飲形式,謂之“食工夫茶”。于是,工夫茶也就慢慢地由茶名演變?yōu)闉觚埐璧囊环N品飲程式的指稱。
所謂功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qū))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shù)的承襲和深入發(fā)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qū)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梢哉f,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fā)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鳳凰茶產(chǎn)自潮州鳳凰山區(qū),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zhì)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沖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沖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極薄。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于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沖罐(茶壺),并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yǎng)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yǎng)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shù)、評品質(zhì)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標準的功夫茶藝,有后火,蝦須水(剛開未開之水),捅茶,裝茶,燙杯,熱罐(壺),高沖,低斟,蓋沫(以壺蓋將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頂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親自操作。首先點火煮水,并將茶葉放入沖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積之七分為宜。待水開即沖入沖罐中之后蓋沫。第一沖杯,以初沏之茶澆沖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氣韻徹里徹外的氣氛。洗過茶后,再沖入蝦須水,此時,茶葉已經(jīng)泡開,性味俱發(fā),可以斟茶了。斟茶時,四個茶杯并圍一起,以沖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還需一點一抬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guān)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四個杯中茶的量,色須均勻相同,方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將斟畢的茶,雙手依長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賓,自己最末。工夫茶起源傳說
據(jù)說早在北宋時,潮州人就發(fā)明了工夫茶。當時,位于閔粵交界處的饒平,茶葉交易十分活躍,因福建所產(chǎn)烏龍茶為潮人所喜,茶商買茶時,就用小盅來品茶,以鑒別茶葉好壞,使工夫茶初具雛形。
到了南宋末年,為抗擊元蒙,文天祥率部從江西轉(zhuǎn)戰(zhàn)至廣東潮陽、海豐,其間,六個女兒和老母均勞瘁而死,文天祥悲憤交加,遂以茶代酒,祭奠英靈。爾后,工夫茶逐漸演變?yōu)橐粋€大茶壺和六個小茶盅,以紀念抗元英雄文天祥的親人。
近千年來,工夫茶在潮汕地區(qū)代代相傳,盛行不衰,作為潮汕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還飄“香”過海,在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圈中廣為流傳!
我現(xiàn)在可是沖潮汕功夫茶的能手,不管誰喝了我沖的潮汕功夫茶,都贊不絕耳。
可一想起剛學沖潮汕功夫茶那一會兒,就覺得別有一番味道。一年級時,我常常覺爺爺在沖茶時的姿勢十分瀟灑、好玩。
于是就整天吵著爺爺教我沖功夫茶。這一天,爺爺終于被我給吵得不耐煩了,說:“好吧!就讓我來教教你,怎么沖泡一壺真正的功夫茶吧!”于是,爺爺便拿來功夫茶的茶具放在桌上。
一切準備完畢。爺爺說:“功夫茶就是要有功夫,那才叫功夫茶?!?/p>
爺爺說:“沖茶共有七步,第一將水煮開,淋罐淋杯;第二將茶葉分粗細,各放在茶壺里的各各地方;第三降水壺提高,揭開茶壺蓋,“高山流水”環(huán)壺口,緣壺邊沖入,所謂“高沖底灑”;第四,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用茶蓋輕輕刮去茶沫;第五先洗杯,一手洗一杯兩手可以同時洗兩個杯,小心不要燙到,然后再燙杯,使杯內(nèi)熱;第六倒茶,泡一至二分鐘后,提起茶壺,將茶水從右到左依次巡回,注入各個茶杯所謂“關(guān)公巡城”。第七點茶,當茶水倒到少許時,一點點到倒各個杯里使其濃淡均勻,所謂“韓信點兵”?!?/p>
爺爺一邊說,一邊沖起來給我看。我按照爺爺說的做,先煮水,分茶葉,灌水入茶壺,刮茶沫,洗杯,倒茶。
可是,不是手被燙傷,就是把茶具給摔了,我的手都被燙氣泡來了,茶杯也被我摔了三個。
爺爺勸我:“沒關(guān)系,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堅持就是勝利?!蔽矣X得有道理,就繼續(xù)練習,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燙傷,摔茶具。
功夫不負苦心人,終于讓我學會了怎樣沖一壺真正的功夫茶。過后,爸爸帶來了幾個客人,他讓我給客人沖功夫茶,客人喝后連聲贊嘆道:“小朋友,你沖的茶不僅好喝,還很有功夫。”
這時我心里就象蜜一樣甜。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道理!“ 潮汕工夫茶,揚名滿天下……”聽到這首歌,是不是想喝一杯功夫茶了,想知道功夫茶是怎么回事?聽我道來。
所謂功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qū))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shù)的承襲和深入發(fā)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p>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qū)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
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后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
功夫茶采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fā)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沖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鳳凰茶產(chǎn)自潮州鳳凰山區(qū),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zhì)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沖20次左右。鳳凰單叢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風味,曾在福州舉行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沖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極薄。 沖功夫茶的方法也是極為講究的,分為八步:第一步先洗杯,名白鶴沐浴。
第二步舀茶,又叫觀音入宮。第三步倒水入壺,叫高山流水。
第四步刮沫又稱春風拂面。第五步倒茶,叫韓信點兵。
第六部要把剩下的茶一點一點地倒叫韓信點兵。接下來就是喝茶了,不過喝茶前要先看一看,聞一聞叫賞色聞香。
最后才可以喝了,叫品嘗甘露。那喝下去,甘甘的,舒服極了。
“ 哪里有潮汕人,哪里就有功夫茶……”正如歌中所唱,只要有潮汕人就有功夫茶喝了,因為這是潮汕人的驕傲。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