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要從兩面看。
說“書生百無一用”是特指那種讀死書,死讀書的書生。只曉得搬道理,不懂得于實際實踐結合的人。
書生有用的多了,從古代到現(xiàn)代,那么多名人智慧的人,都有。近的毛澤東,不說他后來的事,早期求學的時候,成績相當了得,文章驚人,但是不是流于書本,是結合了時事的,所以也才有了革命的遠見撒。
ps:你真死板,沒人要你死背文章去反駁別人,是讓你明白“看問題要從兩面看”的客觀道理。你只要明白道理了,你才曉得如何做,如何對別人說。
雜感 黃景仁 (清) 仙佛茫茫兩未成 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逢飄盡悲歌氣 泥絮招來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難成 春鳥秋蟲自作聲 【作者簡介】 黃景仁(1749~1783) 清代 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后裔.4歲喪父,16歲應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歲補博士弟子員,但從此屢應鄉(xiāng)試都不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黃景仁20歲時即開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業(yè)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中為客.在朱筠幕,于采石磯的太白樓宴會上即席所賦《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傳誦一時.乾隆四十年(1775),27歲時赴北京,次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授武英殿書簽官.33歲時,游西安,客陜西巡撫畢沅幕.明年回京師,為候補丞,未補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黃景仁35歲,為債家所迫,抱病再赴西安,至山西解州運城,病逝于河東鹽運使沈業(yè)富官署中.【鑒賞】 世上有千種職業(yè),唯一 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讀書人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志難伸,空有一番豪情,卻完全沒處發(fā)揮.此句顯示現(xiàn)實中無力伸展志向的困境.。
清代詩文,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原文
百無一用是書生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
詞句注釋
風蓬:蓬草隨風飄轉,比喻人被命運撥弄,蹤跡不定。
泥絮:被泥水沾濕的柳絮,比喻不會再輕狂。薄幸:對女子負心。
書生:作者自謂。
“莫因”二句:黃景仁自注:“或戒以吟苦非福,謝之而已。”韓愈送《孟東野序》:“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其必由不得其平者乎?”黃詩本此,與次句相應。讖(chèn):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兇吉的隱語,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
白話譯文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fā)心中的不平。
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jīng)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
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兇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創(chuàng)作背景
《雜感》是詩人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寫的,當時詩人二十歲,喜歡在自己的詩中寫愁苦的語言,朋友都勸他“愁苦的詩歌不是好的預言”,詩人業(yè)師邵齊燾也不忍看弟子鏤心苦吟,增病勞形,屢加勸誡,詩人深感師恩,卻不能放棄不平則鳴的詩藝追求,回顧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憤憤不平,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一百件事情里連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讀書人
意思就是 讀書人沒有用
當讓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是某個書生的一時氣憤說的話
出自某個書生生不逢時,慨然曰:于亂軍中取上將首級可也,于亂世中持三尺法平天下可也。然生當太平之世,乃百無一用為一書生耳!
一百件事情里連一件事情都做不了的人就是讀書人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具體出處請看以下資料
雜感 清 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 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逢飄盡悲歌氣 泥絮招來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難成 春鳥秋蟲自作聲
古時候是冷兵器時代,而且戰(zhàn)爭極其頻繁,武力過人,熟讀兵書的將領是當時維持國家政權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讀書人雖然能靠科舉考試等途徑如朝為官,但是在他們看來,在朝中,民間掌握的權力地位似乎總是要低武將一籌,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讀書人便吟出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其實不然的,特別是在現(xiàn)在這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時代,讀書人才是社會的主導力量
清代詩文,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原文百無一用是書生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
詞句注釋風蓬:蓬草隨風飄轉,比喻人被命運撥弄,蹤跡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濕的柳絮,比喻不會再輕狂。
薄幸:對女子負心。書生:作者自謂。
“莫因”二句:黃景仁自注:“或戒以吟苦非福,謝之而已?!表n愈送《孟東野序》:“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其必由不得其平者乎?”黃詩本此,與次句相應。
讖(chèn):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兇吉的隱語,指將要應驗的預言、預兆。白話譯文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fā)心中的不平。
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jīng)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兇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創(chuàng)作背景《雜感》是詩人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寫的,當時詩人二十歲,喜歡在自己的詩中寫愁苦的語言,朋友都勸他“愁苦的詩歌不是好的預言”,詩人業(yè)師邵齊燾也不忍看弟子鏤心苦吟,增病勞形,屢加勸誡,詩人深感師恩,卻不能放棄不平則鳴的詩藝追求,回顧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憤憤不平,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