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jié)習俗都各具特色?,F(xiàn)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jié)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后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春聯(lián)多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里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jié)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花,是個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圍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情。不一樣的風俗造就了不一樣的節(jié)日風俗而提到節(jié)日風俗,我首先會想到逛廟會,逛廟會這北京風俗相信大家已經(jīng)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見識過的估計也不多,那就讓我?guī)ьI大家去觀賞這一有趣的民俗。
大年初一,北京城內(nèi)城外寺院都舉辦廟會,廟會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廟門外小攤便吆喝起來,一條街被擠得水泄不通,滿懷的好心情,漫步走進廟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絨毛的、瓷的、玉的琳瑯滿目,使人眼花繚亂。玲瓏剔透的玩意兒排放在貨柜上,整齊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參觀完精致的工藝品,便來到食品一條街準備飽餐一頓,這里四處飄香,十里之外也能聞著香味趕來。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經(jīng)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這里來,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聽聞北京集市的阿里巴巴羊肉串味美、肉肥,我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找了幾家老手,一連要了十幾串,坐在小椅上邊吃邊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羊肉串真好吃,一連的羊肉串下肚,都還不過癮,誰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味全呢?
吃飽喝足,隨我往前繼續(xù)觀賞,一路小跑,便來到兒童天地,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種有獎游戲,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氣槍打靶”、“綿羊拉車”、“力劈華山”,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廟會游戲有的刺激,有的有趣,無不讓人張大嘴巴睜大眼睛,大飽眼福, 其樂無窮,我
雖然沒玩(感覺忒幼稚!)但這些活動卻讓無數(shù)的小孩子歡天喜地。
玩夠了,告別游樂場,隨我一同去聽“國粹”,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諦 。不早早趕到演出戲場,那還真是難以看到臺上演員的表演,劇場是十里八層被文藝愛好者圍得水泄不通。這兒的節(jié)目豐富多彩,層出不窮,有京劇、評劇、相聲、小品、啞劇等,一個連一個,讓臺下的觀眾過足了癮,熟悉的哼上兩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劃,跟著旋律,搖頭晃腦,享受京劇的音韻,小品的歡快。演完一出,拍手聲響遍了整個場地,久久回蕩在廟會的上空。
我東蹦西跳,早已汗如雨下,卻也樂在其中,雖然沒有鞭炮的喜慶,但也不失節(jié)日的氣氛,反而增添了無窮的樂趣,老廟會,新廟會,東西南北大聚會,它有它的獨特風韻,它有它的熱鬧。祖國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風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老北京的風情,卻讓我為之一爽!
節(jié)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lián),串門什么的。
晚上守歲之后還要吃一次餃子。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
這個是別的地方?jīng)]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
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
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
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
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歡餃子。
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
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
在晚飯后,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么……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nèi)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xiàn)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yōu)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qū)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
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
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nóng)民的喜愛。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
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diào)(俗稱“小秧”),后來,隨著關內(nèi)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nèi)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
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梢哉f,二人轉最能體現(xiàn)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于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nóng)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fā)泄,一種隨意。
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蕩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nóng)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
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臺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nóng)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xiàn)。
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nóng)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
基本曲調(diào)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diào)”、“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diào)”等。常演節(jié)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tài)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jīng)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
一笑之際,徹底放松,臺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xiàn)在舞。
每年清明,蠶農(nóng)們祈求蠶神為蠶寶寶清病祛災賜給豐產(chǎn)年而舉行蠶花廟會。
每年這天新市鄰近縣鎮(zhèn)的蠶農(nóng),都涌到古剎覺海寺、司前街、寺前弄、胭脂弄、北街一帶,佛教信徒往靈前山拜佛,祈禱“五谷豐登”,農(nóng)村婦女懷裝蠶種,頭插各式蠶花,引得人們前來觀看,人山人海,你軋我軋,故曰“軋蠶花”,廟會結束后人們就開始春耕育蠶。養(yǎng)蠶繅絲自古以來就是德清縣新市鎮(zhèn)當?shù)匦Q農(nóng)賴以生存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
為祈求蠶繭收成好,蠶農(nóng)總要在養(yǎng)蠶之時祭拜“蠶神”和“蠶花娘娘”的習俗。久而久之,每年的清明節(jié)前后形成到覺海寺祭祀的蠶花廟會。
3來源傳說編輯德清縣新市鎮(zhèn)的蠶花廟會源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相傳,范蠡于越都會稽(今紹興)送越國美女西施去姑蘇。途經(jīng)新市,遇到十二位美麗多姿的采桑姑娘,圍在西施橋前翩翩起舞。
西施姑娘手托花籃,把絢麗多彩的絹花分贈給采桑姑娘,以祈佑蠶桑豐收,祝愿她們風調(diào)雨順。從此,西施給養(yǎng)蠶的姑娘嫂子送鮮花這個美麗古老的故事,就在新市四鄉(xiāng)廣為流傳。
方圓百里的當?shù)匦Q農(nóng)為紀念西施,祈禱蠶桑豐收,每到清明時節(jié),人們自發(fā)相聚舉辦盛大的蠶花廟會。唐朝及宋朝以來,新市蠶花廟會在江南古剎覺海禪寺蠶神殿舉辦,當時亦屬自發(fā),時間在清明時節(jié)。
4廟會新生編輯由于歷史的緣故,蠶花廟會在解放后曾一度停辦。直到1999年清明,中斷63年的新市蠶花廟會重新恢復,一頂花轎引來4萬多人“狂歡”。
新市鎮(zhèn)人民政府發(fā)起正式舉辦蠶花廟會,每年一屆,蠶花廟會期間,萬人空巷,觀都逾十萬。至2008年已舉辦10屆蠶花廟會,吸引了海內(nèi)外數(shù)十萬賓客和群眾前來觀看。
從此,傳統(tǒng)的蠶花廟會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每年清明節(jié),狂歡的人們一邊觀看蠶花娘娘、蠶花仙子的巡游表演;一邊參與民間自發(fā)的社區(qū)文化活動,游千年古剎覺海寺、祈禱蠶花廿四分。
政府也組織經(jīng)貿(mào)洽談會,開展招商引資。同時,外地一些民間藝人也聞風而動,紛紛前來登臺表演,使這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更添歡迎氣氛。
5廟會過程編輯廟會期間,由德清縣各鄉(xiāng)鎮(zhèn)評選的“蠶花娘娘”在新市鎮(zhèn)上大巡游,沿途向人們拋灑蠶花。屆時新市鎮(zhèn)上人山人海,萬人空巷,爭相目睹“蠶花娘娘”的風采。
同時帶有地方特色的銅管隊、腰鼓隊、武術隊、嗩吶隊、舞龍隊等紛紛閃亮登場,到千年古剎覺海寺舉辦祭祀活動,以求風調(diào)雨順,得到蠶花二十四分。晚上還有蠶花廟會燈會,當夜幕降臨時,各類造型別致的景燈、花燈組成蠶文化燈展交相輝映,栩栩如生,反映出桑蠶文化的豐厚底蘊。
德清新市蠶花廟會,在根據(jù)漢族民俗民風的基礎上,為推陳出新,弘揚蠶鄉(xiāng)文化,德清縣旅游局和新市鎮(zhèn)人民政府于1999年聯(lián)合舉辦首屆蠶花廟會。此后每年一屆。
第十屆蠶花廟會“絲路之源”2008中國德清新市蠶花廟會啟動。一年一度春風勁,2008年又逢軋蠶花。
08年4月2日,由中共德清縣委宣傳部、新市鎮(zhèn)人民政府、德清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lián)合主辦的“絲路之源”2008年新市蠶花廟會隆重舉行開幕式。縣領導俞文明、楊文華、王水加出席了開幕式。
市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宋捷、浙江百誠集團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葉惠忠、中國建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公司副總經(jīng)理王茂田應邀出席開幕式。蠶花廟會(16張)上午9時半,開幕式正式開始。
縣委常委、副縣長俞文明宣布:“絲路之源”2008中國·德清新市蠶花廟會開幕。本屆蠶花廟會將舉行蠶娘迎春游、寺前軋蠶花、蠶農(nóng)賽蠶事、仲春祭蠶神、經(jīng)貿(mào)洽談會等十項活動,內(nèi)容豐富多彩,節(jié)目精彩紛呈,突出群眾參與主題,展現(xiàn)江南蠶鄉(xiāng)韻律。
作為新市鎮(zhèn)項目推進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飛揚實業(yè)等三家企業(yè)與新市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的項目簽約儀式、五龍化工“年產(chǎn)6萬噸液體泵送劑”項目等9個重點項目推進目標管理責任書在經(jīng)貿(mào)洽談會上順利簽約。來自中國各地、省、市等數(shù)十家新聞媒體報道了這次盛會。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
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節(jié)日風俗。讓我們走進傣族,了解傣族的潑水節(jié)。
節(jié)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戶戶的門框,窗戶上,都貼著各式各樣的剪紙,城鎮(zhèn)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頂端站立著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節(jié)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
中午,婦女則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上,為佛洗塵。然后,青年男女提著木桶,一時間水花四濺。
他們要借這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據(jù)說這樣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所以被別人坡道越多水,就說明他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潑到的人也越高興。這樣精彩的潑水節(jié)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哦。
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并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
一天夜里,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發(fā)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發(fā),勒住他的脖子。
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
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于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xiāng)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F(xiàn)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
在傣族人看來,水是圣潔、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潑水節(jié)除了潑水,還有歌舞活動,傣族人民穿上節(jié)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一起載歌載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臘嗬”;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曲調(diào)婉轉,歌聲動人……潑水節(jié)真是豐富多彩啊。
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jié)習俗都各具特色。
現(xiàn)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jié)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后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
春聯(lián)多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
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里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
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jié)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春節(jié)到了,意味著春bai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jié)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du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jié)日。
于是有了燃鞭zhi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dao
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版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權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過后,春節(jié)才算真正結束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