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力求反映時代氣息,體現現代教育技術最新的發(fā)展動態(tài),教學內容的組織由整體到局部合理展開。
教材內容主要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特點和理論體系、教學設計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多媒體教學應用及風格技術和遠程教育,并從多角度介紹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問題:如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整合,網絡資源建設管理與遠程教學策略等前沿理論與實踐探索。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力圖做到使學習者熟悉和掌握日漸豐富的新媒體、新技術,更加適應信息時代多媒體、網絡化的工作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將教育技術作為自己得心應手的工具;培養(yǎng)廣大教師和學生應用信息社會的基本素質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從基礎知識和教學應用的角度幫助學習得理解信息文化,增強選擇和運用各種媒體的能力,提高學習者處理教育信息資源的水平,改善教學傳播的效果。
學習理論是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描述或說明人類和動物學習的類型、過程,以及有效學習的條件。
學習理論是探究人類學習本質及其形成機智的心理學理論。它重點研究學習的性質、過程、動機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學習理論主要分為兩大理論體系: 學習理論主要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把學習看作刺激與反應之間聯(lián)結的建立(S-R),是嘗試錯誤的過程(試誤)。
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納。 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對情境的理解或頓悟,是認知結構的變化。
從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兩大理論體系有接近的趨勢。如加涅的累積學習論(Theory Of Accumulative Learning)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被認為是對兩大理論的兼容并蓄。
尹俊華先生提出,“教育技術學的內容框架可以概括為下列幾個方面:①基本概念、定義、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②教育技術和教育技術學的發(fā)展史;⑧媒體傳播教學的理論與技術;④個別化教學的理論與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⑤教育系統(tǒng)設計的理論與技術;⑥教育技術的管理(包括計算機管理教學在內);⑦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⑧教學傳播新技術、新方法?!?/p>
并進一步引用了英國開放大學霍克里奇(D.Hawkridge)教授的教育技術學的基礎內容及相關知識結構圖來加以說明。
主要學習目標是:培養(yǎng)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必需的科學文化基礎與專業(yè)知識,具有在新技術教育領域從事教學媒體和教學系統(tǒng)設計制作、電化教學設備運用能力的教師或管理人員。
就業(yè)方向:教育機構、教育研究機構、學校、電教館、文化館等從事現代化教育技術方面的技術性工作。
拓展資料:一些相關的就業(yè)熱度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
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是現代教學觀。現代教學觀要求使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學生,著眼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即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一、教學以及教學觀的含義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實踐活動。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fā),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程,并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所采取的態(tài)度。
因此,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必然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 二、現代教學觀基本主張 1、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教學的基本價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務都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育人。 在教學過程中以誘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fā)點,滲透“教育性”,著眼“創(chuàng)造性”,貫穿“實踐性”。
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中受到教育,發(fā)展能力等教學的根本目的。 2、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1)在教育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應正確認識: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2.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3.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
(2)創(chuàng)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從四方面轉變:1.從注重學生的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的內外變化。
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3.從單純的教師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
4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 3、從“教學生學”轉向“教學生自己學”。
現代教師觀 教師觀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yè)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教師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一、關于教師 教師定義廣義:凡是增進他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稱作老師。 狹義:指學校教育活到中的教師。
1、教師的作用 (1)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傳遞和傳播人類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起著橋梁作用。2.培養(yǎng)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2)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師是代表社會要求的施教者。
第二,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的發(fā)揮相輔相成。教育的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正確的、完全的實現。
其結果必然是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fā)揮。 2、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 教師既然在人類社會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的社會地位自然應該是崇高的。
在我國,一直存在著尊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教師必將成為讓人羨慕和受人尊敬的職業(yè)。
二、現代教師觀念的基本內容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1、現代教師的使命 (1)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2)擔起“重塑中國人”的重擔,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民族素質。 (3)勇于創(chuàng)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學風格。
2、現代教師的勞動特點: 復雜性、示范性、創(chuàng)造性、長期性、前瞻性 3、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正確的教育觀念 (2)良好的職業(yè)形象 (3)多元的知識結構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結構 (6)健康的心理素質 4、現代教師應具有的專業(yè)精神 (1)敬業(yè)樂業(yè)精神 (2)勤學進取精神 (3)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 (4)無私奉獻精神 (5)負責、參考精神 現在學生觀 學生觀即人們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tài)度,是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發(fā)展的人 1、學生是具有生命意義的人 2、用發(fā)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1)學生身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堋? (3)學生是處于發(fā)展過程中的人。
(4)學生的發(fā)展是全面的發(fā)展。
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名稱不同在于現代教育技術加上了“現代”二字,要弄清它的概念,我們必須先弄清“現代”的含義。
中文關于“現代”的解釋是:現在這個時代。英文解釋有兩種:一是“Modern”,譯為:(1)近代的,現代的;(2)現代風格的,新式的,現行的,時髦的。
二是“Contemporary”,譯為:(1)發(fā)生,存在; 生存或產生于同一時期;(2)同一瞬間發(fā)生的;(3)自始至終同時存在的;源出同一時代的;(4)當代的或仿佛當代的,現時的。可見, 由于對“現代”這個詞的理解不同,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也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指現在新出現的教育技術,與之對應的是傳統(tǒng)教育技術,這種理解強調對傳統(tǒng)的革新;另一種指現在正在使用的教育技術,它包括傳統(tǒng)教育技術和新出現的教育技術。
由于第二種提法的范圍比第一種廣泛,本文把第一種稱為狹義理解,把第二種稱為廣義理解。我們所指的現代教育技術是從廣義上理解呢,還是狹義理解呢?對此,我國專家作出了如下解釋:解釋1: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體系。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2 )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傳教學法;(3)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方法,即教學設計。解釋2:教育技術涉及范圍比較廣泛, 幾乎包括教育系統(tǒng)的所有方面,現代教育技術僅涉及教育技術中與現代教育媒體、現代教育理論以及現代科學方法論——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等有關的內容。
解釋3:與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技術學相比較, 現代教育技術學更注重探討那些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有關聯(lián)的課題。具體表現在它所關注的學習資源是最近一二十年問世的信息、傳遞、處理手段和認識工具,如先進的電聲、電視、電腦系統(tǒng)及其教學軟件,而這些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利用又是與現代化的科學方法——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的指導分不開的。
解釋4: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tǒng)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目前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衛(wèi)星廣播技術、遠程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
是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yōu)化為目的。解釋5:所謂現代教育技術, 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和實踐。
總結:上述5個解釋,盡管表述不同, 但它們都強調利用新技術來實現教育教學的優(yōu)化。第1、2種解釋對現代教育媒體的理解一般基于電化教育概念中的解釋,即現代教育媒體指電子技術媒體,可見它們是從狹義角度解釋“現代”的;第3、4種解釋明確提出,現代教育技術關注的是近幾十年新出現的技術;第5 種解釋是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提出的,并未給現代信息技術作更多的說明,但1998年李克東教授在給華南師大電教系研究生關于《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研究》專題講座中指出,應用于教育的現代信息技術包括:(1)模擬音像技術;(2)數字音像技術;(3)衛(wèi)星廣播電視技術;(4)計算機多媒體技術;(5 )人工智能技術;(6)互聯(lián)網通訊技術;(7)虛擬現實仿真技術。
可見,解釋5 仍然把重點放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
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名稱不同在于現代教育技術加上了“現代”二字,要弄清它的概念,我們必須先弄清“現代”的含義。中文關于“現代”的解釋是:現在這個時代。英文解釋有兩種:一是“Modern”,譯為:(1)近代的,現代的;(2)現代風格的,新式的,現行的,時髦的。二是“Contemporary”,譯為:(1)發(fā)生,存在; 生存或產生于同一時期;(2)同一瞬間發(fā)生的;(3)自始至終同時存在的;源出同一時代的;(4)當代的或仿佛當代的,現時的??梢姡?由于對“現代”這個詞的理解不同,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也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一種指現在新出現的教育技術,與之對應的是傳統(tǒng)教育技術,這種理解強調對傳統(tǒng)的革新;另一種指現在正在使用的教育技術,它包括傳統(tǒng)教育技術和新出現的教育技術。由于第二種提法的范圍比第一種廣泛,本文把第一種稱為狹義理解,把第二種稱為廣義理解。我們所指的現代教育技術是從廣義上理解呢,還是狹義理解呢?對此,我國專家作出了如下解釋:
解釋1:
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
(2 )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傳教學法;
(3)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方法,即教學設計。
解釋2:
教育技術涉及范圍比較廣泛, 幾乎包括教育系統(tǒng)的所有方面,現代教育技術僅涉及教育技術中與現代教育媒體、現代教育理論以及現代科學方法論——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等有關的內容。
解釋3:
與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技術學相比較, 現代教育技術學更注重探討那些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有關聯(lián)的課題。具體表現在它所關注的學習資源是最近一二十年問世的信息、傳遞、處理手段和認識工具,如先進的電聲、電視、電腦系統(tǒng)及其教學軟件,而這些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利用又是與現代化的科學方法——信息論、控制論、系統(tǒng)論的指導分不開的。
解釋4:
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tǒng)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目前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衛(wèi)星廣播技術、遠程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是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yōu)化為目的。
解釋5:
所謂現代教育技術, 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和實踐。
總結:
上述5個解釋,盡管表述不同, 但它們都強調利用新技術來實現教育教學的優(yōu)化。第1、2種解釋對現代教育媒體的理解一般基于電化教育概念中的解釋,即現代教育媒體指電子技術媒體,可見它們是從狹義角度解釋“現代”的;第3、4種解釋明確提出,現代教育技術關注的是近幾十年新出現的技術;第5 種解釋是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提出的,并未給現代信息技術作更多的說明,但1998年李克東教授在給華南師大電教系研究生關于《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研究》專題講座中指出,應用于教育的現代信息技術包括:
(1)模擬音像技術;(2)數字音像技術;(3)衛(wèi)星廣播電視技術;(4)計算機多媒體技術;(5 )人工智能技術;(6)互聯(lián)網通訊技術;(7)虛擬現實仿真技術。可見,解釋5 仍然把重點放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