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音臟),是指藏于體內的臟器;象,是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學說,就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極其相互關系的學說。這一學說的形成,雖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但其發(fā)展主要基“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觀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觀察、分析的結果,必然大大超過了人體解剖學的臟腑范圍,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因此,藏象學說中的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藏象學說中的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學中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tǒng)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
“藏象”二字,首見于《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藏指藏于體內的內臟,象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藏象包括各個內臟實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各種征象。藏象學說是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是在歷代醫(yī)家在醫(y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的,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生理功能特點,分為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臟為中心,一臟一腑,一陰一陽為表里,由經絡相互絡屬。為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其共同特點是能貯藏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各種精微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點是主管飲食物的受納、傳導、變化和排泄糟粕;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其共同特點是它們同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于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臟非臟。
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二是長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三是長期醫(y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藥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tǒng)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y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密切聯(lián)系,它們不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而且以經絡為聯(lián)系通道,相互傳遞各種信息,在氣血津液環(huán)周于全身的情況下,形成一個非常協(xié)調和統(tǒng)一的整體。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恒之府,通稱為臟腑。
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tài);二指“征象”,即臟腑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于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稱為“從象測藏”。
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tài)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tǒng)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tǒng)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藏象”二字首先見于《素聞。
六節(jié)藏象論》,藏,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 象,是指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藏象學說,即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 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它是歷代醫(yī)家在醫(yī)療實踐的基礎上,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概括總結而成 的,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闡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 指導臨床實踐具有普遍的意義。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 為臟、腑、奇恒之腑三類:心、肝、脾、腎、肺合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稱為六腑;奇恒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是受盛和傳 化水谷。 奇恒之腑,就是說這一類腑的形態(tài)及其生理功能均有異于“六腑”, 不與水谷直接接觸,而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而且還具有類似于臟的貯 藏精氣的作用,因而稱為奇恒之腑。
藏象學說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識。
如《靈樞。經 水》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 之。
其臟之堅脆,腑之小大,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臟腑學說的形成,在形態(tài)學方面奠定了基礎。
二是長期來對人體生理、病理現 象的觀察。例如,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因而認 識了皮毛、鼻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三是反復的醫(yī)療實踐,從病理現象 和治療效應來分析和反證機體的某些生理功能。例如,許多眼疾,從肝著手治 療而獲愈,久之,便得出了“肝開竅于目”的理論;再如,在使用某些補腎藥 物后,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認識到腎的精氣有促進骨骼生長的作用,從而產生“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的基本觀點是認為人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tǒng)一體并與自然界保持 著統(tǒng)一,體現了中醫(yī)學所具有的整體觀的特點。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心、肝、脾、肺、腎五臟是中心,每臟都配以相應的腑:心配小腸,肝配膽,脾配胃, 肺配大腸,腎配膀胱,臟對相配之腑的功能起主導與決定作用。
其他形體官 竅、四肢百骸均與五臟相關:心與血脈、舌、面,肝與筋、目、爪,脾與肉、口、唇,肺與皮毛、鼻,腎與骨、髓、耳、發(fā)等均具有特殊的聯(lián)系。氣、血、精、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的產物, 它們與五臟關系密切:腎藏精,肝藏血,脾藏營,肺主氣,心主血。
津液的生 成,輸布與排泄,則主要是肺、脾、腎三臟協(xié)調完成的。人的精神情志活動稱 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五志”(喜、怒、思、悲、恐), “五志”歸屬五臟: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或 悲),腎在志為恐,但這不是機械的劃分。
作為人體機能活動表現的情志,是 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的,臟氣失調會引起異常的情志,而異常的情志同樣 會影響臟腑的功能。將五志分屬五臟,也是臟腑學說中以五臟為中心的內在統(tǒng) 一性的體現。
人與自然界季節(jié)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心氣通于夏,肝氣通于春, 脾氣通于長夏,肺氣通于秋,腎氣通于冬。 而晝夜陰陽的變化亦與四時特點相 類似,如《靈樞。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 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比梭w的陰陽消長亦與之相適應,保持著與外界環(huán) 境的統(tǒng)一。
陰陽五行學說對臟腑的功能、特性、相互關系作了深刻的揭示。 就陰陽而 言,臟屬陰主里,腑屬陽主表,腎與膀胱、肺與大腸等都具有陰陽表里的配合 關系。
五臟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氣而不瀉”(《素問。五臟別論》),即貯藏精氣, 勿使外泄;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傳化物而不藏”(《素問。
五臟別論》),即受 盛和傳化水谷,排出糟粕。 就五行而言,金、木、水、火、土歸屬五臟,如根 據木性能曲能直,喜升發(fā),而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惡郁滯,類比推理出 肝屬木。
同樣的道理,推演出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脾屬土。根據五行相 生相克的規(guī)律,五臟的相生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五 臟的相克為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
生克正常為生理現 象,反常則為病理現象。藏象的陰陽五行模式,絕不是玄虛臆測的理論,而是 為歷代醫(yī)家反復實踐所證實了的,因此具有科學的內涵。
應當指出的是,中醫(yī)學里的臟腑,除了指解剖的實質臟器官,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雖然與現代醫(yī)學里的臟器名稱大多相 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中醫(yī)藏象學說 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 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來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識。如《靈樞·經水》中說:“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倍情L期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例如因皮膚受涼而感冒,會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因而認識到皮毛、鼻竅和肺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三是長期醫(yī)療經驗的總結。如從一些補腎藥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認識中產生了“腎主骨”之說。
藏象學說是一種獨特的生理病理學理論體系。其中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tǒng)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心、肺、脾、肝、腎等臟腑名稱,雖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義中,卻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講,中醫(yī)藏象學說中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著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幾個臟器的生理功能;而現代解剖生理學中的一個臟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學說的某幾個臟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臟腑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勝、腑、奇恒之臟三類:肝心脾肺腎稱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膀、三焦稱為六腑;奇恒六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六腑共同生理特點則受盛和傳化水谷。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臟實可瀉其腑,腑虛者可補其臟。
2002年7月
第一編 陰陽、五行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醫(yī)學內涵的研究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多學科研究
第二編 藏象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藏象學說的形成、內涵與特色
第二章 中醫(yī)藏象心系統(tǒng)的現代研究
第三章 中醫(yī)藏象肺系統(tǒng)的現代研究
第四章 中醫(yī)藏象脾系統(tǒng)的現代研究
第五章 中醫(yī)藏象肝系統(tǒng)的現代研究
第六章 中醫(yī)藏象腎系統(tǒng)的現代研究
第七章 中醫(yī)藏象腦系統(tǒng)的現代研究
第八章 中醫(yī)臟腑相關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三編 氣血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氣的現代研究
第二章 血的現代研究
第四編 病因病機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中醫(yī)病因病機學說的形成、內涵與特色
第二章 中醫(yī)六淫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三章 中醫(yī)七情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四章 中醫(yī)痰飲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五編 經絡學說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十二經脈的現代研究
第二章 奇經八脈的現代研究
第六編 中醫(yī)治則治法的現代研究
第一章 中醫(yī)治則治法理論的形成和特色
第二章 中醫(yī)治則法的現代研究
第七編 人格體質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一節(jié) 中醫(yī)人格體質理論的形成與特色
第二節(jié) 中醫(yī)人格體質理論的現代研究
第八編 新理論、新技術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章 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jié)網絡與中醫(yī)藥研究
第二章 細胞生物學理論與技術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應用
第三章 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應用
第四章 中醫(yī)學在遺傳方面的研究
第五章 軟科學理論與方法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應用
第九編 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學探討
第一章 傳統(tǒng)中醫(yī)現代的科技發(fā)展探討
第二章 理性繼承,務實創(chuàng)新——中醫(yī)基礎理論科研選題探討
第三章 中醫(yī)證候動物模型的研究
第四章 中醫(yī)基礎理論現代研究——艱難的探索
附 特約專家論壇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32秒